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如果去美國 我的建議是遠離海外華人

作者:

一個有不少人喜歡借「上帝」之名去欺騙的群體,真有新的和老的之分嗎?既然分不出,又有什麼好互相看不上的?

【冰川思想庫助理研究員陶力行】

美國華裔法學教授吳華揚上月中旬在Huffington Post發表了一篇《關於新來者——給美國亞裔活動家的一封信》,在美國華人圈裏引起軒然大波。

這封信講述了新舊兩代移民是如何在生活以及價值觀方面表現出深層次差異的,字裏行間內充滿着對新一代移民的批判。不過,吳教授表示,他的言論並非要加深兩者的分歧,而是指望先來者能夠多寬容、多理解後來者,並鼓勵新舊兩代人能增加溝通和磨合,從而實現互相理解乃至最終團結的目的。

雖然吳教授並沒有談及這封信的寫作緣由,但是我願意用最大的善意,根據文章內容做出一番簡單揣摩:

吳教授有一批老華裔朋友,他們多年來一直從事追求社會平等與正義的活動。現在他們想拉攏或招募一批新一代去美國的年輕華人,並將其團結起來,一起從事追求社會平等及正義的社會活動,因為這個群體越來越大,潛力很大,但結果卻是連吃閉門羹。

在這批老華裔看來,那是因為新來的那撥年輕人都是一批在中國出生優渥但從未長大的人,他們來美國既非出於對美國價值的認同,也非出於個人奮鬥的需要;他們因為不知道何為民主,何為普世價值,把公平正義之事、種族歧視這些問題擱置一邊;而且,他們還帶着過於良好的自我感覺,看不上老華裔。

大概是出於對這些老華裔朋友們的安慰,吳教授寫下了這篇公開信,以鼓勵他們不要因此失望。

隨後,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的學生阮學勤在金融時報中文網上刊文反駁了吳教授的觀點,雖然承認吳教授對於新一代移民的判斷還算精準,但同時也暗指吳教授自己是一個自我感覺過於良好的人,他表面堅強,但其實內心還是挺脆弱的,雖然看不上後來者,卻一個勁地言稱要融合後者。

同時,阮同學也指出,吳教授在各種場合都會有意無意地強調自己的美國人身份,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想和新移民拉開距離,希望不要因為自己是黃皮膚就被誤認為是亞洲移民,因為怕基於膚色而劃分出來的「亞洲移民」這一身份會給自己丟臉。

新舊兩代移民之間,儘是互相看不上。但其實站在遠處去看他們,就會發現,其實兩者差別並不大,很多人都挺令人討厭的。如果有誰去美國讀書或移民美國,我的首要建議就是:

遠離海外華人,遠離海外華人社區,除非你自願上當,或者樂意主動行騙。

我記得我當初剛去美國的時候,並不知道怎麼找房子。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通過搜qq群找到同去的人或者已經在那裏的人,希望能問一下在當地生活的細節。

等進入群之後,好心人自然很多,告訴你這個,告訴你那個。當問起哪裏可以住的時候,別人都會推薦一個叫Peter的人,如果再多問一句,對方就會把照片發過來。看着照片之後,果然不錯,迅速找到Peter本人,表示出強烈想租的欲望。Peter會假裝扭捏一下,表示房子很緊俏,希望我能出一下定金。初來乍到,我相信他人的真誠,看不出其中貓膩,所以自然是立馬出了這筆錢。

但真到美國之後,就會發現,自己上了當。群里的對話,都是Peter找人做托安排的。照片是真的,但那樣的房間只有一間,且是永遠住不進的。房子交了定金,如果退租,自然是要不回來的。人生地不熟,一時之間也找不到其它地方,所以只能欣然認栽,在Peter那裏極其不舒服地住了一個學期。

Peter就是老一代的移民,大約45歲上下,屬於那一類積極參與當地社會活動,積極追求華裔享有社會平等與正義的人士,並且很會蹭熱點。

我記得我剛去美國的那一年,剛好趕上「殺死中國人」事件。在ABC電視台深夜播放的一場錄播的脫口秀中,主持吉米·坎摩爾邀幾個小孩一起圍坐在圓桌上,共同討論「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第一債主,美國人該怎麼辦」的問題。有一個小男孩說,「殺死中國人」。

(「殺死中國人」事件引發的遊行)

後來這段電視視頻被截取放到網上之後,引起全美華人不滿,華人在全美各大城市推進遊行,要求ABC道歉。Peter原來為了打造自己的知名度,也想在我所在城市組織起一場遊行活動,只不過迫於時間有限,還是放棄了。種族歧視,當然是錯的,但問題是,這是一場種族歧視事件嗎?

當小男孩說出「殺死中國人」以後,主持人立馬反問:「如果你欠了別人錢,就把別人殺掉,以後誰還會借你錢呢?」只不過主持人的反問在上傳至微博等社交媒體的視頻中被截掉了。海外的民主自由人士就利用這個被截取的視頻,煽動周邊華人去反美。煽動的人各種都有,英語不好的人我自然不必去說,但是去蹭熱點的人居然還有學法律出生的華裔議員。

這並沒有令我感到有什麼百思不得其解的,因為投機的人最樂此不疲的就是以「騙」的方式做生意。比如,以「上帝」的名義做生意。

新來的移民們為了滿足社交需求,首選的就是進入教會網絡,尤其是華人的教會網絡。華人教會網絡和美國人的教會網絡不太一樣。美國人的教會活動通常發生在教堂,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做彌撒,每周日定期進行,但是華人的教會活動通常發生在家庭,以吃飯的方式進行。去參加華人教會的人各有算盤,有些是為了招攬生意,有些是為了結交姑娘,而有些則是純粹的去蹭飯。

(跟着華人教會有飯吃)

Peter自己並不信基督,但是他跟外面的人都偽稱自己是基督徒,因為Peter知道自稱基督徒就能方便進出於這種網絡,一旦進入,就能方便做生意。他憑藉着教會網絡,成功做了不少生意。

當然,知道這種方式的人不僅有Peter,還有其他各種新移民舊移民,只不過大家都假裝不存在這一套路。老人把破車賣給新人,新人把更破的車賣給更新的人。老人把破房間以較高價格租給新人,而新人把更高價格的破房間租給更新的人。

大家都稱自己是基督徒,只不過待我稍問兩句就會發現,這幫人連本完整的聖經都拿不出手。我不知道上帝知道這一切會怎麼想,但是我知道,你聽了這事之後肯定不會覺得有什麼陌生。

我並不想用我的個人經歷去貶低海外華人,或者說,華人群體。但我也想不出,一個很多人喜歡借「上帝」之名去欺騙的群體,真有新的和老的之分嗎?既然分不出,又有什麼好互相看不上的?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冰川智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402/906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