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熱帖:為什麼很少人想去美國小鎮生活?

美國小鎮是一個環境優美、氣候適宜、鄰里融洽、生活便利的地方,大家可以在小鎮裏享受到安靜與祥和,且各種節假日挨家挨戶會舉行各種盛典,十分有趣,我報的大學也都是小鎮大學。但是我發現身邊留學生和有意向移民美國的人都不願意將自己局限到小鎮裏去生活,他們覺得小鎮偏僻又無聊,餐館很容易就吃膩,交通也不便利,更加嚮往大城市的生活。所以真實的美國小鎮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國人到美國來訪,大部分走的是大都市路線,東海岸的波士頓,紐約,華盛頓,西海岸的洛杉磯,三藩市和西雅圖。其實在美國呆久了的人慢慢體會到,美國生活的精華很大部分是在都市旁的小鎮裏。美國市鎮的行政劃分特徵不盡同於中國市鎮的概念。其中一個明顯的區別是(並不絕對如此)市鎮管理1的設置上。市的規模較大,最高行政1是市長;鎮的規模較小,往往並沒有一個最高行政長官,主持鎮務的是一個三到四人的委員會(這個數字只具參考價值,限於我個人的經歷,不敢以偏概全)。以馬薩諸塞州為例,波士頓是最大的城市,人口是五十萬,勞威爾是第四大城市,人口十萬,都有市長。康鎮是個波士頓周邊的典型小鎮,人口不到兩萬,不設鎮長。現代都市生活的基本態勢走遍全球其實大同小異,能夠保持些地域特點的往往是小鎮,在中國如此,在美國亦然。

運作一個行政區域的基本條件是資金。美國小鎮運作資金基本來自本鎮的居民,或說納稅人。以馬薩諸塞州的星鎮為例,鎮裏有高中一所,初中兩所,小學六所。舉幾個生活範例,管窺小鎮的運作方式。

例一,家有小童上學,如遇春遊,學校通知下來,要求家長支付一定的春遊花費。支票抬頭寫得不是學校而是星鎮,也就是說,錢是付給小鎮而不是學校。當然可以推想,春遊的費用也是有星鎮負責運轉支付的。

例二,美國中期選舉,星鎮居民得到的選票上除了列有州長和議員候選人外,還有一些候選項目,比如你是否同意明年增加2%個人房產稅?理由是部分增加的房產稅要用於給星鎮高中建個塑膠運動場。這個議項在星鎮獲得通過,於是小鎮裏有房產的人都要交更多的房產稅。塑膠運動場建起來後,受益的是高中生,也是小鎮居民。白天星鎮的高中生們(包括自家女兒/兒子)如何在運動場上生龍活虎咱不知道,每到傍晚,晚霞夕照,走在高中運動場跑道上的星鎮的男女老少是小鎮溫馨一景。其實星鎮的網球場,籃球場,橄欖球場都建在學校周邊,居民下班飯後,受益於這些娛樂消遣設施,而且因為錢是自己出的,用得理所當然,心安理得。

小鎮的非盈利公益設施基本都是來自小鎮居民的房產稅。每到年關,星鎮寄給每個居民一份資金使用報告,納稅人錢收上來多少,用在何處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大部分錢是用在了鎮圖書館和學校設施上。這樣一來,小鎮的富裕程度基本上取決於鎮內居民的富裕程度。不知是出於什麼樣的歷史原因,鎮和鎮之間居民的成分有相當大的差別,決定了小鎮間貧富的差別也極大。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富裕的小鎮通常都有一個在本地區聞名遐邇的學校系統。這樣形成了一個所謂的「良性循環」:學校質量好的小鎮房價高,房價高導致住進來的人大多是高收入的社會群體,高房價,高收入導致小鎮房產稅收入高,房產稅收入高使得用於學校建設的費用充裕,教師工資高,從而導致學校系統更容易維持較高的水準。同理反推,學校系統質量較差的市鎮所進入的循環就不那麼理想了。再以星鎮為例,星鎮是馬薩諸塞州較「好」的小鎮之一,為了維持小鎮的聲譽,據說鎮裏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不容許麥當勞,漢堡王這樣的「低檔次」餐館兒在鎮裏建點兒。星鎮的建築不允許超過三層以上。其實星鎮基本上沒什麼大規模的商業單位。鎮中心除了圖書館,郵局,鎮政府等公共服務機構外,還有一些品位獨到的小咖啡店,小餐飲店,小服裝店等。鎮中心有一塊精心維護的草坪廣場,每到周末,鎮內都有些規模不大的娛樂活動,小型演唱會,音樂會,或乾脆就是幾個人在那裏簡妝素描後表演一把,質量未必很高,但足以為小鎮中心鼓起一份人氣,造出一個歡樂氛圍。路人或駐足,仰坐在草地上,小憩幾分鐘,順便擊節喝彩,聞樂起舞;或側首漫步而過,送上台去幾許無聲的微笑,雖無意停步,但也都領略了一股不期而遇的快樂源泉。幸福有時並不隆重,只是當時心境和環境中一些場景不期然共振所勾起的心弦顫動。

如果你想做個小鎮「名人」,可以寫一張款項並不很大的支票,交給鎮政府,告訴他們你想在鎮中心的街旁捐把長椅。過些日子在那把街邊新添的椅子上,你就可以在椅背上找到那個在陽光下熠熠發光的銅質小名牌,那上面刻有你的大名並註明你的捐贈日期。在星鎮中心大道的街旁,到處都是這種便民而且頗有韻味的木質長椅,每一把都是居民所捐。坐在上面看小鎮的街流物事,自是別有一番味道。我有時想,生活中的美麗有時不過是體現在一個小小的創意上,鎮政府省下了椅子錢,增加了小鎮的基礎服務設施,還給小鎮居民一個記錄生命蹤跡的機會。

圖書館是小鎮生活的另一個可推崇的地方。美國的小鎮不論大小几乎都有一個規模可觀的圖書館,如果你有興致認真了解一下圖書館的內涵,結構,會發現圖書館內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模式。也許是因為圖書館眾多,所以任何一個小鎮圖書館裏的讀書環境都大致無可挑剔。所有書架都全方位開放,除了有成規模的讀書區外,比如閱覽室,或中央大廳,書架旁也設有沙發書桌設置。仰在嵌在書架間的沙發里讀幾個小時的書,安靜得有渾然世間我獨在的感覺,恍惚虛實間的物是人非則都在書里了。那種感覺有時都能超越所讀書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醇味濃厚的享受。

宜人的生活環境其實通常並不需要有不同於其它環境的新功能載體。只需要原有的功能儘可能的接近於人們起初對它們期望就足夠了。

都市的喧鬧繁華和小鎮的寧靜悠長是各不相同的生活模式,選擇的表面差別不過在於哪個為本哪個是點綴罷了。然而真正的區別也許在於,假如你選擇小鎮生活而把都市的繁華作為點綴,你更可能得到的是生活原汁的醇厚和點綴的精彩,如果反過來,則可能精彩不復精彩,點綴不成其為點綴。就好像一束鮮花是一間雅室的點綴,但很難在一屋鮮花的犄縫隙間領會一片素白的風雅。

網友評論>>>>>>

MiokyYU

???有嗎?我家最初的房子就在小鎮。美國和中國不同,城鎮化差別並不大的,在小鎮裏面自己可以有大房子和許多鄰居,一般的中學也是小鎮的大家都認識。小鎮生活非常棒的,不過我也不知道誰給你講的這個?現在美國城市人口應該在減少吧,因為小鎮雖然基礎建設不好但美國基本家家有車,小鎮中心是有電影院和超市的,不用刻意去城市裏面。況且大多數小鎮都離城市不遠,有的還會通火車。難道我是例外嗎???美國城市人口慢慢在回流到鄉村了???

oriole1211

我就喜歡美國小鎮,人好,環境好。當然並不適合不會倒騰的人。

因為小鎮通常很少有中國特色的蔬菜賣,比如韭菜,豆苗,薺.......

美國超市是看不見的所以要吃就要自己種。還有小地方想吃個油條,包子

餛飩,酒釀,豆腐干,油豆腐,蔬麵筋,涼粉.......都是買不到的,都要自己動手做。

所以不會弄的中國人會覺得在那裏是受罪。會弄的覺得是天堂。

而大城市和中國差不多的感覺。比如說三藩市,滿大街中文,停車,銀行,公交車

居然都有中文,中國人也多。走在路上以為自己在中國。

成都蔣律師

中國人從來都崇尚大,記得我女兒才三歲的時候,我說她是個小壞蛋她還給我急,她說她不是小壞蛋是大壞蛋。由此觀之,除開少數修道之人外很少有人喜歡美國的小鎮,因為小,不氣派,去遊覽照相尿尿了也沒有啥面子。而修道的也不會大老遠去美國小鎮去修行。因此就如題目所言了。

一秒零六天

我想問美國人住在小鎮平時到哪裏上班的?我想說的是我住在上海郊區的小鎮上每天都要做很長時間車去市區上班。難道他們鎮上都是服務業公司?還是工業園?還是要開車很長時間去大城市上班?

無人仰首愛星遙

可能是因為美國那麼多州裏面有一些州(內陸居多)比較白人至上或者排斥外地人,這樣的話你是待不下去的,因為小地方基本是熟人社會,如果警長什麼跟你不對付了,你怎麼整?大城市則不然,都是流動人口。

喵喵大王愛巡山

我補充一下,不是不願去小鎮生活,而是不能。因為無論在哪生活,都需要有收入,小鎮子的工作機會很少,尤其你還是個外國人,沒工作就沒收入,怎麼生活呢?自然就會到大城市尋找機會了。

開門吉大

城市化概念引進後,在國人心中,在鄉鎮生活比在村好,在縣城生活比在鄉鎮好,在大城市生活比小縣城好。城市越大,國家投入越多,基礎設施越全,生活更方便。帶着這種理念,和中國的實情,國人去美國當然選大城市。

Frank_GGH

中國人的文化還是喜歡熱鬧扎堆,即使扎堆出房價太高的毛病,苦惱後最多換個地方扎堆。何況人口基數擺在那裏,50萬人在美國可以是一州最大都市,但中國50萬人也就普通4,5,6線小城。2-3萬人那叫村莊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知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322/900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