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曹長青:對吳征學歷的六點質疑

作者:

【阿波羅網編註:此文是曹長青網站2001年12月5日轉載多維網文章。】

中國「新浪網」聯席主席、「陽光衛視」執行主席吳征(英文名Bruno Wu)近幾天成了以網絡媒體為主的焦點新聞人物,很多人在網絡論壇上對他的學歷提出了置疑。雖然多數置疑都頗具說服力,但由於網絡論壇上的文字是自由輸入,作者又多不署真名,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其報道和分析的新聞公信力。本文對吳征提出六點質疑,在參考了網絡上提供的資訊的同時,主要根據以下四種被認可的媒體的資料(文尾附有這些資訊的來源和網址):

1,《北京青年報》12月3日刊登的對吳征的採訪;

2,美國《富比士》、《紐約時報》和《新聞周刊》對楊瀾和吳征的報導;

3,吳征簡歷中提到的美國大學的網站資料;

4,新浪網和陽光衛視網站刊登的吳征的中、英文簡歷。

質疑之一:

吳征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我是恢復高考後第一批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二附中免試保送復旦大學的學生,也是當年唯一的保送生,因為當時我的成績在這所全國聞名的重點中學中名列文科第一。」

這種說法令人疑問:首先,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後,獲免入學考試、被保送上大學的幾乎都是在數、理、化和英語競賽中獲得前幾名的優秀生,這點許多人應該仍記憶猶新。當然這並不絕對排除有文科學生被保送的可能性,但如果吳征的確是「免試保送復旦大學的學生」,那麽吳征是哪一年被保送到復旦大學的?據「陽光衛視」網站2001年資料:「吳征博士,現年三十四歲」;據96年3月18日《紐約時報》報道,吳征當年29歲;據《富比士》報導,「吳征於1966年出生在上海」,那麽從時間上推算,中國恢復高考那年(1977)吳徵才11歲。當然「恢復高考後第一批」並不等於「第一年」,那麽從1977年到1986年(因為86年以後吳征已經不在中國),吳徵到底是在哪一年、幾歲的時候被保送的?

既然吳征已經清楚地說明他是當年(1977-1986年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二附中文科第一名,被保送到的學校是復旦大學,相信一定會有敬業的上海記者去這兩個地方查到事情的真相。如果吳征說法屬實,本文的第一個質疑即可消除。

質疑之二:

據新浪網和陽光衛視刊登的吳征簡歷,吳征「1986年畢業於法國薩伏大學法語系」。

但是,2000年5月15日《富比士》報道:「當法國總統密特朗1986年訪問中國時,密特朗夫人幫助安排了吳征去法國學習。」該報道的上下文中清楚地顯示,這個關於吳征的背景介紹來自吳征本人。那麽,第一,密特朗夫人為什麽要幫助吳征這個中國學生去法國學習?第二,即使密特朗夫人真的在1986年幫助了吳征去法國學習,那麽他是否有可能在同一年就「畢業於法國薩伏大學法語系」?按中文的理解,畢業於法語系就是得到法語系學士學位的意思,入學的當年就畢業於法語系的說法明顯不合常理。

質疑之三:

新浪網上的吳征中文簡歷說他「1989年獲美國卡爾文—斯多克頓學院(Culver-Stockton College)工商管理學士學位」。經查「卡爾文—斯多克頓學院」是一所教會學校,在密蘇里州聖.路易士市北部的坎頓鎮(Canton)。

這裏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如果吳征在法國已經得到了一個學士學位,那麽他是否還有必要再在美國念一個學士?如果吳征有志於從商,可以直接讀商學院的碩士學位。根據吳征對《北京青年報》的說法,他在美國需要靠賣保險打工讀書,從經濟核算上來說,他是否值得再花錢、花時間讀本科學位?按美國大學的常規,只要有被承認的本科學位(法國的本科學位當然得到美國大學的承認),就可以申請讀碩士學位,而讀碩士可自由選擇專業。吳征所以需要在美國再拿一個學士學位,很可能是由於他在法國薩伏大學沒有拿到學士學位。

如果吳征從法國薩伏大學拿到的不是學士學位,而是語言短期培訓的結業證書,那麽所謂「畢業於法語系」明顯是一種誇大性質的障眼法。

質疑之四:

新浪和陽光衛視網站的吳征簡歷說,吳征「1993年和1996年分別獲華盛頓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和美國巴靈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那麽吳徵到底有沒有從巴靈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如果他真的有巴靈頓的博士學位,那麽那到底是一個什麽性質的博士?毫無疑問,這是最令讀者和新浪網股民質疑的,當然他們已經從互聯網上的資訊得到了基本的答案。這裏用經過核實、調查後的資料給讀者理一個較為清晰的線索。

從巴靈頓大學的英文網站得知,這是一個1991年成立的遠程網絡函授大學,該大學的英文介紹上也承認,該網絡大學「沒有被美國教育部的任何機構認可」、沒有校址;僅設學士和碩士學位,沒有博士學位。據美國《南佛羅里達商業報》(South Florida: The Business Journal)2000年10月16日的報導指出,巴靈頓大學是由一個虧損嚴重的網絡公司所辦,自稱總部位於阿拉巴馬州,但他們提供的地址卻是一家文書服務公司。該校總裁羅伯特.貝廷格(Robert K. Bettinger)自稱「博士」,但卻從未獲過博士學位。貝廷格也坦承那僅是周圍人對他的尊稱,表示下次印學校招生簡介時去掉這個「博士」頭銜。

吳征就該校是否有博士學位的問題對《北京青年報》說:「至於說,該校的網址上沒有設博士學位的說法,我這裏下載的中文網址是有的,而且我是6年前在那裏上學,學校因為師資力量的原因調整學位的設置,原來設置的學位現在不設置了有什麽奇怪的呢!」

看到吳征的這種說法後,通過朋友給巴靈頓大學中文網站提供的美國阿拉巴馬州的號碼打電話詢問,接電話的「Richard Gao」顯然是中國人,用極為流利的中文回答說,他已收到「太多這種電話了」,但對該校以前是否有過博士學位,無論如何不肯回答,只是說「你去看我們的網站好了,網站都說了。」當指出網站上沒有博士學位時,他說,「我沒權管這事,你去問(學校)總部。」Richard Gao對網上質疑吳征學位的說法不僅相當了解,且十分憤怒。在為吳征辯護的同時,強烈指責那些對巴靈頓大學信譽提出質疑的網民。

一所大學是否設立過博士學位,是一個極為容易回答的問題,它是一個事實,不存在任何責任問題,但奇怪的是,巴靈頓大學負責招生的人卻在反覆追問下,仍拒絕回答。它只能讓人對這所「大學」的可信度更產生懷疑。

經向巴靈頓大學總部電話核實,自稱該校「學生事務副主管」(Vice President of Student Affairs)的馬克.史密斯(Mark Smith)表示,該校在幾年前的確曾設過博士學位,但現在取消了,理由是為了加強本科部的工作。這種說法可能是真的,但由於下列原因仍不得不對吳征獲得該校「博士學位」表示質疑。

第一,由於在電話中忘記問這個自稱「馬克.史密斯」的人在該校的職務,於是在大約五分鐘之後又打去第二通電話,一個說她叫「琳達」、是行政助理、但卻不肯給出姓氏的女性,對要找的「馬克.史密斯」明顯不知所云,在解釋這個電話的目的是詢問該校是否有過博士學位事宜,並就此剛跟馬克.史密斯通過電話之後,她做出了和史密斯同樣的回答,但仍是不肯給她姓氏,並說馬克.史密斯不在,先是留下姓名電話說要讓史密斯回話,然後又讓等候。過了一會兒,「馬克.史密斯」出來解釋他的職務。

在美國一般向一個部門詢問事宜,被問對象會自然給出姓氏,尤其是在告知了是記者採訪之後,因為名字多重複(叫馬克、琳達的人在一個部門就可能有好幾個),不和姓氏連在一起不能確認是誰。但這位「琳達」卻無論如何不給姓氏多少令人疑惑。她一開始對「馬克.史密斯」這個名字的陌生也令人感到蹊蹺。

第二,當被問道是否可以證明Bruno Wu曾在該校得到博士學位一事時,史密斯回答說,這需要吳本人授權才可以告訴。但在電話詢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紐約市立大學等學校時,他們都表示不需要本人授權,只要學校查到記錄就可以給出該校畢業生所獲的學位。想到或許阿拉巴馬州有自己的法律,於是又致電阿拉巴馬州立大學,該校行政辦公室答覆說,學生的學位元是公共資訊,無須本人授權就可以給。於是,再致電巴靈頓大學,這次一個連名帶姓都不給的女性,不僅不給關於學校學位元的任何資訊,甚至連「馬克.史密斯」是什麽職務也無論如何都不說。在強調其他美國大學、以及阿拉巴馬州立大學都說這屬於公共資訊,學校有責任提供時,她讓等候,然後掛斷了電話。以這個學校這麽鬼鬼祟祟的舉動,更無法不令人感到這個「需要本人授權」的吳征的學位是有問題的。

同時,所謂曾設「博士」學位說法的可信性也相當令人懷疑。當然,如果連該校總裁的「博士」頭銜都是假的,那麽學校職員的回答又有多大可信度?另外,對於這個明顯以賺錢為目的的學校(下面解釋),是否有可能被人以鉅款買下一種並不需要負任何法律責任的空頭說法,也難免被人列為一個質疑的角度。

第三,如果吳征的博士學位屬實,為什麽在互聯網上出現了對吳征學歷的質疑之後,在沒有做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新浪網把其聯席主席吳征的英文簡歷內容刪掉了?而新浪另一個聯席主席和其他董事們的簡歷都在。(但新浪網上曾刊登的吳征英文簡歷已被美國一個大會計師事務所網站收錄,讀者仍然可以查到。)

為什麽近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網站也在不做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把列為該中心「任課人員」的吳征簡歷中曾有過的(包括博士在內的)學位元元全部刪除了,只留下他的商業頭銜?(北大網站曾列出的吳征簡歷上有「復旦大學學士,美國華盛頓大學金融管理博士」的學位)

另外「陽光衛視」網站也在過去一個星期內大幅刪掉了媒體對楊瀾吳征報道的內容。如果吳征的學歷堂堂正正,那麽像新浪和北大這種大機構的小動作豈不是在毀壞吳征博士的名譽和形象嗎?如果這些刪除都毫無緣由、毫無道理的話,吳征有可能不提出異議、甚至抗議嗎?

在互聯網上出現了許多對吳征學位的質疑之後,吳征擔任副主席的陽光四通(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新浪網發出「通告」,要「在全球範圍之內以法律手段追溯」,並以新浪網名義設立名為「員警」的電子信地址(police*vip.sina.com),期望全球舉報毀壞他名譽的人,並「將予以重獎」。那麽吳征首先應該緝拿、追究的是否應該是新浪網,然後是北大網?因為是新浪網首先刪掉了說他有博士學位的英文簡歷,這等於是給「通告」中所指控的「造謠中傷」提供了第一個最有力的佐證。而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網站把吳征簡歷中的所有學歷都刪掉了,這難道不是給「造謠中傷」提供的第二個有力佐證嗎?

質疑之五

即使巴靈頓大學曾經設過「博士學位」,吳征也的確拿到那個博士學位,那麽這個網絡大學的學位到底有沒有實際內容和意義?

巴靈頓大學是1991年在美國阿拉巴馬州成立的網絡教育公司(Virtual Academics.com)下屬的一個學校。該網絡教育公司的創始人是當時只有19歲的美國青年斯蒂汾.貝廷格(Steven M. Bettinger),現任該公司執行總裁。根據該公司自己網頁上的資料,其主要業務是提供網絡遠程教育(Internet distance learning)服務,目前共有10個學校,其中巴靈頓大學是最主要的一個,也是由斯蒂汾.貝廷格創建的。

該校中文網站介紹說,申請該校「無需TOEFL或GRE成績」「不需要入學考試」,「工作年資每滿一年可抵免6學分」。碩士學位需36個學分,「以工作年資最高可抵20個學分」,剩下的16個學分僅需再上5門多課(一門課3個學分)就可修滿而拿到碩士學位。

該校英文網站介紹說,外國學生的申請註冊費為700美元(一般美國大學的申請費約在25到60美元之間),學士學位的學費是3,800美元,碩士學位4,000美元。

至於具體學習方法,記者仔細閱讀了網上的中英文資料,仍只得出一個非常模糊的印象,就是在繳納了註冊費之後,該校會寄一定的材料。在過去的這幾天裏,記者曾給貝廷格本人和該網絡教育公司的各個主管打去十幾個電話,希望了解該校學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學習過程、該公司和巴靈頓大學最新的發展情形等。但是,他們不是拒絕回答,就是轉到電話錄音,在多次留話之後仍不回話。當記者做最後一次努力時,該網絡教育公司位於佛羅里達總部一個不留姓名的男性表示,他們不對記者發表講話。

巴靈頓大學為什麽這麽躲躲閃閃?大概和他們頒發的學位不被美國教育部認可有關。這點巴靈頓大學在自己的英文網站上也不得不承認:「巴靈頓沒有被(美國)教育部的任何機構認可」。他們之所以得寫上這麽一句,是因為阿拉巴馬州教育局每年進行網上檢查,如果不註明沒有被認可,就會被吊銷營業執照。

但該校中文網站(譯為柏林頓大學)則可能由於沒有懂中文的教育局人員去檢查,所以他們就可以這樣說,該校「是得到美國阿拉巴馬州教育部門許可的」,它的學位被「國際大學及學校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Schools)承認」。

就巴靈頓大學是否得到過阿拉巴馬州教育部門認可一事,記者電話採訪了阿拉巴馬州教育局助理總監(Assistant State Superintendent of Education)艾迪.約翰遜博士(Dr. Eddie R. Johnson),他說「巴靈頓大學從阿拉巴馬州申請的是營業執照,這種執照有效期為一年,學校需要每年申請延期。只要能證明他們符合阿拉巴馬州的法律,他們的執照就會被續延。但巴靈頓大學並沒有得到美國教育部機構的認可。」

阿拉巴馬州高等教育委員會項目署(Interagency Programs of The Alabama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主任伊麗莎白.弗倫奇博士(Dr. Elizabeth French)在接受電話採訪時更詳細地解釋到:「他們(巴靈頓大學)既沒有得到美國教育部的認可,也沒有得到阿拉巴馬州教育局的認可;他們擁有營業執照,並不等於他們得到認可。他們註冊的是盈利的商業公司,通過提供教育服務,進行賺錢的商業活動,但是並沒有得到教育機構的認可,因為沒有學術監督他們提供的教學內容。」

當被問道一個不被教育機構認可的學校怎麽可以發學士、碩士、甚至博士學位呢?弗倫奇博士介紹說,「(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註冊一個商業公司,然後提供教育服務。他們自己可以設置學位,你可以說自己是碩士、博士,也可以頒發各種學位,但沒有人承認這些學位。」

記者開玩笑說,「那我不是也可以註冊一個頒發博士學位的學校了嗎?」弗倫奇博士認真地回答,「當然可以,並不需要得到認可就可以提供教育方面的服務。但是從巴靈頓這樣的學校得到的學位不僅不被市場接受,在他們那裏修的學分也不可以轉到其他學校。」當記者指出也有一些在美國的學生選擇巴靈頓大學的課程時,艾迪.約翰遜博士表示,「我不知道那些學生完成那些課程之後是干什麽用的。」

當被問道什麽是「不被市場接受」時,弗倫奇博士回答說,「不被市場接受就是,如果這個人申請我這個機構的工作,我們根本不會考慮,因為他的學位不是從一個被認可的教育機構得到的。進入這種學校想得學位的人不是冒險嗎?」

是不是冒險呢?據該網絡教育公司2001年10月2日發佈的簡報,到2001年6月30日的財政年度為止,該公司的財政收入(revenues)是263萬美元。

據12月7日雅虎金融網的資料,該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進行櫃枱交易,其股票價值去年高時曾達到每股3.15美元,但在過去52個星期來下降了73%,當日的股票價值是每股0.4美元。全部股票的市面價值(Market Cap)是430萬美元。同樣根據12月7日雅虎金融網的資料,這個擁有10個學校的網絡教育公司總共只有15個僱員。這等於平均一個學校一個半人管理。

弗倫奇博士倒不見得了解這麽令人咋舌的具體內容,但她顯然對網上大學的質量相當不滿,她說,「這不僅是巴靈頓大學,網上學校多是欺騙。有各種各樣不被認可的學校。」

當記者指出,採訪這個網絡教育公司得不到任何答覆時,弗倫奇博士說,「這本身就告訴你他們是怎麽回事兒了。如果你只跟這個學校聯繫,而不諮詢更高的機構,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資訊。」

艾迪.約翰遜博士則說,「如果他們不回答你尋求學校資訊的提問,你應該告訴、規勸在中國的學生,這個學校不是一個被美國的教育機構認可的學校,應該停止進入他們的課程;如果你想進入一個被認可的學校,那麽你選錯了學校。」

至於巴靈頓大學中文網站上關於他們的學位「被國際大學及學校聯合會承認」一說,倒是事實。但這個「國際大學及學校聯合會」是個什麽機構呢?

據《南佛羅里達商業報》(South Florida: The Business Journal)2000年10月16日的報導,「國際大學及學校聯合會」是一個1998年在佛羅里達州成立的盈利公司;更有意思的是,參與創建巴靈頓大學的該校總裁、自稱「博士」的羅伯特.貝廷格(Robert K. Bettinger)本人就是這個公司的註冊人之一。

《南佛羅里達商業報》的記者達根(Ed Duggan)按照「國際大學及學校聯合會」在首都華盛頓的註冊地址尋找,結果那個地址和電話是另外一個網絡公司,他們從沒有聽說過這個「承認」巴靈頓大學的「國際機構」。當達根指出這一點時,巴靈頓大學的總裁羅伯特.貝廷格說,「那個辦公室已經關閉了一段時間,現在搬到日內瓦去了。」當達根又指出,在日內瓦也找不到這個機構時,貝廷格「博士」又說,那個辦公室也關閉了。但在他們的所有網頁上繼續給的是日內瓦的地址。

達根的報導最後指出,這個「國際大學及學校聯合會」由於沒有按規定提交年度報告和繳費而被州政府取消。但後來他們又在另一個州註冊了。

巴靈頓是個什麽樣的大學還可以從它的中文譯名看出:在新浪網上的吳征中文簡歷上它被稱為「巴靈頓大學」;但吳征在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中稱它為「巴林頓大學」;而該校中文網頁上寫的是「柏林頓大學」,同一個網頁的「總裁致詞」使用的是「白林頓大學」,而在有一批中國名牌大學的教授們開辦的該大學在中國的工商項目培訓基地的網頁上使用的又是「百林頓」。「巴靈頓、巴林頓、柏林頓、白林頓、百林頓」,一個美國大學同時有五種中文稱呼,其「正規」程度不言而喻。

中國教育部在最近也宣佈,六種洋文憑不予認證,其中第五種就是「函授取得的國外學歷、學位證書」。這樣看來即使吳征「有博士學位」的說法屬實,那麽拿到這個既不被美國教育部、也不被中國教育部認可的學校的學位,除了對不知情的國人有某種「效果」之外,不知它的真實價值和意義在哪裏?

對於吳徵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個巴靈頓大學的博士,大概人們的興趣會越來越小了。其實,在高科技這麽發達的今天,只要吳徵用掃描機把他的學位證書掃到網上,早就把「造謠中傷」的嘴都給「掃」住了;何必興師動眾設立「員警」舉報網站呢?

質疑之六

在互聯網上,人們對吳征提出的另一個質疑是關於「艾美獎」的問題。爭議緣由是:11月9日新浪網刊登了一條題為「吳征被選為第53屆艾美獎頒獎大會共同主席」的消息。當楊瀾、吳征的事情在網上引起爭論、成為話題之後,有人指出,吳征參加的不是第53屆美國艾美獎,而是第29屆國際艾美獎。隨後新浪網把這條已經發過的消息題目換成了「吳征被選為第29屆國際艾美獎頒獎大會共同主席」。

就這個小動作,「新語絲」網站主持人方舟子先生撰文指出:新浪網換了題目,卻沒換內容,通過檢索系統查到的國內其他網站轉載的新浪網的消息都仍是「吳征被選為第53屆艾美獎頒獎大會共同主席」;該文還列出了轉載這條消息的國內網站。

經過網上核實,記者發現新浪網這個修改的確是事實;而且即使僅在新浪網檢索,也能清楚地看出這個問題。讀者如果進入「北京新浪網(www.sina.com),檢索「艾美獎」,選擇「新聞」項目;或檢索「吳征」,選擇「新聞標題」,就可以發現,在這兩項檢索下列出的文章標題都是「吳征被選為第53屆艾美獎大會共同主席」。但當點擊進入該文章時,文章上面的標題則換成了「吳征被選為第29屆國際艾美獎大會共同主席」。

那麽「美國艾美獎」和「國際艾美獎」的區別在哪裏?區別到底有多大?「美國艾美獎」,不僅顧名思義,事實上也是只發給美國電視企業所製作的節目。即使美國艾美獎也有兩個,一個是發給晚間黃金時段以娛樂為主的節目,在洛杉磯頒發;一個是發給白天時間播出的以新聞、社會內容為主的節目,在紐約頒發。

人們通常所說的「艾美獎」是指在洛杉磯頒發的晚間娛樂節目獎,這次由於美國遭恐怖襲擊而兩度推遲的、備受矚目的第53屆美國艾美獎就是這個晚間電視娛樂節目獎。這個頒獎大會之所以現場直播,不僅在美國,即使在全球也有很多觀眾,一是因為這些美國電視節目中有很多為世界觀眾熟悉的電影明星,像去年獲獎的布魯斯.威利斯;二是因為有這些明星上台表演或頒獎,像今年上台演唱的芭芭拉.史翠柵;三是因為許多美國電視劇在世界各地播放,美國以外相當數量的觀眾對那些被提名的節目並不陌生。所以這個「艾美獎」有時被比做「小奧斯卡獎」,但它的實況轉播收視率仍不能和「奧斯卡頒獎大會」比擬。「奧斯卡獎」約有四分之一美國人收看,在全球大約有10億觀眾。而「艾美獎」在美國只有約2千萬觀眾(當然這在美國已是極高的收視率,最紅的脫口秀女主持人奧普拉.溫芙瑞的節目收視率最高時也是2千萬左右),至於「美國艾美獎」在全球的收視率如何則沒有找到相關報導。

那麽「國際艾美獎」又是怎麽一回事兒呢?這個獎是「美國艾美獎」下屬的一個設在紐約的分支,發給美國以外的電視公司製作的、在美國以外的市場播放的電視節目。任何國家的電視公司或個人製作的節目,都可以寄來參選;英語節目參選費為350美元,非英語節目必須由參選者自配英文字幕,所以參選費降為300美元。

就「艾美獎」的爭議,吳征對《北京青年報》說:「如果在21世紀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有人會去冒充艾美獎頒獎會的主席,他一定是全世界最笨的人。我現在都糊塗了,不知道究竟是我笨,還是編造這樣的謠言的人笨。謠言止於智者,我想在此再次告訴大家的是,我不但光榮地代表全體亞洲人,出任了這次國際艾美獎頒獎典禮的主席,而且還在頒獎前發表了祝賀演說,好在全世界應該有兩億人看到了。」

那麽事實和吳征的說法是否有出入呢?本文採訪助理上星期採訪了「國際艾美獎」的技術顧問萊克瑞(Tristan Lecoere)先生,和市場及對外關係主任索倫森(M. J. Sorenson)女士。首先,吳征的確出席了這次來自全世界40多個國家、800多人參加的第29屆「國際艾美獎」,並擔任頒獎典禮的共同主席。有人指出吳征擔任的只是晚宴共同主席,而不是頒獎典禮的主席。事實是,晚宴和頒獎典禮同時進行,是一回事兒,整個過程歷時約一個半小時。第二,吳征的確在頒獎前發表了「祝賀演說」,歷時1分45秒。

索倫森女士說,在過去兩年裏吳征都是「國際艾美獎」的贊助者,他不僅是頒獎典禮的贊助者,也是在頒獎前兩天舉行的節目交流活動的贊助者。11月19日在紐約舉行的「第29屆國際艾美獎」共有6家贊助商,『陽光新浪』是第二大讚助商。目前贊助「國際艾美獎」主要有4個等級:第一個等級是7萬5千美元;第二個等級是5萬美元;第三個等級是2萬5千美元;第四個等級是1萬美元。贊助可以用現金,或用廣告價值以及其他商業價值交換。今年的最高贊助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贊助了3萬美元,其次是吳征,贊助了2萬5千美元(吳征去年也贊助了2萬5千美元)。香港鳳凰衛視前幾年也曾贊助「國際艾美獎」,但今年由於縮減預算,沒能贊助。索倫森女士十分感激鳳凰衛視和陽光衛視對這項促進國際文化交流項目的支援。

據索倫森女士介紹,每年的頒獎主席都有兩個人,一個來自美國電視界,一個來自外國。頒獎主席是一個非正式的榮譽,是一個提升、推銷自己公司的機會。只要是董事會成員(吳征是該董事會90名董事之一),經委員會推薦,就可能成為頒獎典禮主席。

那麽新浪網的報導和吳征的說法到底在哪裏和事實有出入呢?它的出入在於該頒獎典禮是否有現場「實況轉播」;全球是否有「兩億多名電視觀眾」。

「我們這個(頒獎)儀式沒有現場實況轉播,」萊克瑞先生說。「我知道有些人有錄像帶,但不知道會不會在他們國家播放。以前有人的做法是,得到獎項的電視台會剪輯他們獲獎的鏡頭,做成一個小節目,加上他們本國語言的評介,在他們的電視台播放。沒有什麽人對現場直播感興趣,如果哪個國家有被提名的項目,他們只想看到贏的場面,而不想看到輸。到現在為止我還沒聽說有哪個國家播出了這個節目。」

那麽這個頒獎儀式在美國有沒有播出呢?「沒有,」索倫森女士說。「由於美國人對參賽的外國節目不熟悉,所以頒獎儀式很難在美國播出。前幾年美國公共電視台(PBS)曾播出過部份內容,但今年的沒有播出,我們還在跟他們談。」

這麽說,這次「第29屆國際艾美獎」的頒獎大會無論在美國還是在外國都不僅沒有「實況轉播」,甚至連事後剪輯播放都沒有?「當然我們不能肯定有沒有參加晚宴的客人回去播放部份內容,」萊克瑞先生說。

那麽如果有的電視台感興趣,想在他們國家播放,是否需要向「國際艾美獎」買版權?「他們支付複製錄像帶的費用就行了,」讀者可以在國際艾美獎的網頁上看(聽)到這屆頒獎典禮的實況。

這種情形和新浪網報導的「屆時全球兩億多名電視觀眾將可以收看到電視實況轉播」、吳征說的「好在全世界應該有兩億人看到了」不是差別太大了嗎?也許新浪網和吳征不知道這個節目根本沒有現場直播,後來也沒有在美國播放?

「當然知道,」索倫森女士毫不含糊地說。「我們的贊助商當然知道這個節目沒有實況轉播。」的確,如果一個商人對自己出資贊助的項目、對自己公司能從中得到的好處不清楚是不符合常理的;尤其是有沒有「電視實況轉播」、是不是有「全世界兩億人」觀看,其商業效應是有天壤之別的。

「美國艾美獎」和「國際艾美獎」的差別到底有多大?如果用國家大小來打個比方的話,就是「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的差別。吳征這件事兒就好比當年一個美國青年去阿爾巴尼亞參加了一個活動,回到美國後,支持他的媒體就報導說,「這個青年去了全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社會主義國家」。他自己也這麽宣稱。反正許多美國人也搞不清楚哪兒是哪兒,都是社會主義國家就是了。但那個去阿爾巴尼亞的青年自己心裏可是清清楚楚地知道他去的那個地方有多「小」,人口有多「少」。

「國際艾美獎」是一個對促進國際電視文化交流很有意義的項目,尤其是對促進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業走向世界有益,本文不僅無貶損這個機構的意思,相反希望藉此機會介紹一下這個機構,希望能有更多的團體和個人去參選。但吳征把這個獎的身價誇張千百倍,無論對他本人還是對這項活動,都不是一個好的促銷方式。畢竟在資訊發達的今天人們遲早會知道真相;畢竟在讓人們「恍然大悟」之後,下次就很難再買賬了。

這次「國際艾美獎」不僅沒有「實況轉播」,據索倫森女士說,甚至沒有任何一家中文電視台來正式報導!

如果吳征真的「大事糊塗」,難道他「小事」也不清楚嗎?他總不至於不記得和楊瀾到底是飛去了洛杉磯參加典禮、還是飛到了紐約參加晚宴吧?總不至於把曼哈頓和荷里活都弄混了吧?

新浪網雖然後來把報導的標題改為「吳征被選為第29屆國際艾美獎大會共同主席」,但文中的內容除了仍有上述「屆時全球兩億多名電視觀眾將可以收看到電視實況轉播」之外,還有「艾美獎是美國電視界榮譽最高的獎項,被譽為電視界的奧斯卡。今年的艾美獎頒獎晚會原定9月16日在洛杉磯的聖殿禮堂舉行,但是由於9月11日在紐約和華盛頓發生了舉世震驚的恐怖襲擊事件,美國舉國哀悼,因此主辦方曾幾度推遲典禮的舉行。」

這段話的每一句都是指「美國艾美獎」。且不說吳征在晚宴致詞中說他已經參加了三屆「國際艾美獎」(每一次都是在紐約,怎麽可能把這次記成了洛杉磯的艾美獎呢?),作為大會的共同主席,這次他也早就應該收到通知告訴他去哪裏開會吧?當然,吳征可以把責任全都推到報導這條消息的記者和發表這條消息的編輯身上。

那麽新浪網娛樂版的編輯到底是怎麽「編」發消息的呢:在11月9日報導「吳征被選為第53屆艾美獎頒獎大會共同主席」,「吳征先生將首次以新浪網聯合董事長的身份亮相於國際活動,並將為典禮致賀詞,屆時全球兩億多名電視觀眾將可以收看到電視實況轉播」之前四天,新浪網在11月5日已經報導「53屆美國艾美獎揭曉《白宮群英》奪得4項達獎」,並登出了獲獎者的照片;隨後在11月6、7、8三天均有關於「美國艾美獎」獲獎作品的報導。這些報導在檢索出來的文章題目中是在同一個頁面上的!

比較奇怪的是,那麽令吳征和新浪網驕傲的「有史以來出任這一職務的第一位亞洲人」吳征,在「光榮地代表全體亞洲人」出席完11月19日在紐約舉行的「國際艾美獎」之後,卻沒有見到新浪網發任何消息。

由於新聞的時效性,記者在搶新聞時有誤是難免的,像《紐約時報》這種大報都時常出錯,並且幾乎每天都在第二版登出2、3條或4、5條更正。記得當年金日成去世後,《紐約時報》在報導消息後幾天,還登出一條更正說,前面報導過的製作金日成棺木的材料有誤,正確的棺木材料應是什麽什麽,核實並更正如此小事令人感嘆。

新聞應該有犯「誠實的錯誤」的空間,只要媒體發現報導有誤,改正,讀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原諒,否則新聞就很難做了。但吳征和新浪網到底是犯「誠實的錯誤」,還是有意誤導?

如果新浪網記者最早沒有弄清楚吳征參加的到底是「美國艾美獎」還是「國際艾美獎」是可以原諒的。別說光「美國艾美獎」就有兩個,加上這個「國際艾美獎」,近年又出了個「亞裔艾美獎」,全都是在美國。難怪把搶新聞的記者弄糊塗了。

如果新浪網的編輯在收到這條消息後,忘記了在過去四天來已經連續報導過好幾條消息,說「53屆美國艾美獎」已經發完了,仍然把記者「未來進行式」的稿子原樣登出來了,也可以用「網絡資訊爆炸,實在沒空仔細看」的理由而得到一定諒解。但按照媒體的常識,在報導自己公司主管的消息時一般會加倍小心,這不僅是由於把自己老闆的事兒報錯了會惹麻煩,更重要的是會因損害該媒體本身的形象而受懲罰。

但新浪網的編輯在把「第53屆艾美獎」換成「第29屆國際艾美獎」的時候已經明顯地知道了這條引起爭議的報導的嚴重錯誤,不僅沒有承認錯誤,而且在只改了個題目的情況下繼續維持原內容,這就是編輯在知道真相的情況下,仍繼續誤導讀者,這就不屬於讀者可以原諒的「誠實的錯誤」了。

那麽吳征本人呢?如果說在這件事引起爭議之前,他沒有看到過這個報導,這也許是有可能的(儘管極小),但是,事情引起爭論之後,吳征不大可能沒有去看一下這個報導。而且就在吳征和楊瀾的陽光網站上,到現在還登着題為「吳征獲選艾美獎頒獎大會主席」的報導。雖然文中有國際艾美獎字樣,但文尾的「艾美獎是美國電視界榮譽最高的獎項,被譽為『電視屆的奧斯卡獎』」仍明顯是指「美國艾美獎」。

而且吳征本人在12月4日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反擊對他的「形象謀殺」時仍理直氣壯地說,「我想在此再次告訴大家的是,我不但光榮地代表全體亞洲人,出任了這次國際艾美獎頒獎典禮的主席,而且還在頒獎前發表了祝賀演說,好在全世界應該有兩億人看到了。」

雖然他這次在艾美獎前面加上了「國際」,但難道吳征真的是不知道這個他親自參加的「艾美獎」有多大規模?真的不知道它的播放實情?還是要繼續維持他的嚴重誇張和誤導的錯誤?

根據最近了解到的情況,吳征的五個學位中,幾乎每一個裏面都多少有些水份。這裏再回顧一下吳征的學歷:「1986年畢業於法國薩伏大學法語系,1989年獲美國卡爾文—斯多克頓學院工商管理學士學位,1993年和1996年分別獲華盛頓大學碩士學位和美國巴靈頓大學博士學位,後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關係學院獲第二個博士學位。」

1,對於「1986年畢業於法國薩伏大學法語系」,吳征的英文簡歷是「received his Diploma of Superior Studies in French Literatur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avoie, France」。對於這一說法,作者通過一位在法國讀博士學位的朋友查看了這所大學的法語網站,他查詢後回復的結果是:據其網頁,該校沒有「法語系」,只有一個為外國學生開的「法語教學中心」(INSTITUT SAVOISIEN D'ETUDES FRANCAISES POUR ETRANGERS)。吳征英文簡歷中所說的「Superior Studies in French Literature」,可能就是其中一個課程,只需二個學期即可結業。法語「Diplome superieur d'etudes francaises」的對應英文應該是Diploma for Advanced French Studies,即「法語高級班文憑」,說成是Superior Studies in French Literature(法國文學高等研究),是故意混淆視聽。

作者又通過一位在法國做記者、也是懂法文的朋友給該校打了電話,該校學生辦公室回答說,該校有來自81個國家的外國學生,幾乎都是在該校「語言中心」學習語言和文化。關於吳征的學歷資料學校可以給,但由於法國明年起使用歐元系統,所以電腦正在調整。到明年一月即可以查到。

這位對法國教育相當了解的記者朋友說,法語中的「高等文憑」如果不和具體學位連在一起,都指語言學習,一般4到12個月可以結業。有低、中、高級班等。而法語系則是「法國語言文學系」,基本上都是學文學的法國人在念。

所以,吳征的「畢業於法語系」明顯給人一種他得到「法語系」學士學位的誤導。

2,吳征的「1989年獲美國卡爾文—斯多克頓學院工商管理學士學位」。經向該校學生記錄辦公室核查,吳征的確從這個位於密蘇里州聖路易士北部的教會學校獲得工商管理學士學位。但不是1989年。據該校學生記錄辦公室行政助理凱莉.亨珍(Kelly Hentzen)小姐介紹,吳征是在1989年入學,1991年畢業,得到學士學位。雖然這是一個真實的學位,但吳征把入學時間改為畢業時間,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3,「1993年獲得華盛頓大學碩士學位」。經查,吳征讀的是這所大學附屬學校「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專為在職人員設計的晚間課程。該學院網頁的招生條件顯示,入學並不要求托福和GRE成績。一位不願公佈名字、也是從這個學院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向記者證實,當年這個學院入學就是不需英語考試成績。其所學內容也和全日制學生有所不同。當然,吳征從這個學校得到的是正式的國際關係碩士學位。

但是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網頁的「任課人員」中曾列出的吳征簡歷說他是「華盛頓大學金融管理博士」則嚴重有誤。在媒體開始質疑吳征的學歷之後,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把其網頁上吳征簡歷中的所有學歷都刪除,僅保留其商界職務。該網頁原來刊登的簡歷還說吳征是「復旦大學學士」,但在新浪網和陽光衛視等網頁上刊出的吳征簡歷中都沒有這一項,因此吳征是否有過「復旦大學學士」學位也令人懷疑。而按照常理,簡歷一般都是本人提供的。北大的是怎麽回事兒,只有期待國內記者同行了解了。

4,就吳征「1996年獲美國巴靈頓大學博士學位」一說,前面已有長篇交待。再概括一次:巴靈頓大學是一所網絡函授學校,其頒發的學位不被美國教育部的任何機構承認。而且該網絡大學的中英文網頁都顯示沒有設立博士學位。巴靈頓大學拒絕向記者證實吳征曾在該校獲得過博士學位。

5,吳征的「復旦大學國際政治關係學院博士學位」。復旦大學學位辦公室在接受上海《新聞晨報》記者查詢時表示該校確曾授予吳征博士學位,而且不是「榮譽博士」。但《新聞晨報》的報道沒有提供吳征是否像其他復旦大學博士生那樣在校上課、並有學習成績單等資料。

吳征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說,他的「博士論文」已出書。他說的出書是事實。這部題為《中國的大國地位與國際傳播戰略》的博士論文共94頁、7萬9千字,由《解放軍報》下屬的「長征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

記者通過雅虎網檢索了中國的11家大型書店網站,除一家之外,其他都顯示沒有收入吳征的這本書。有這本書的網站上顯示的吳征的這本書,沒有作者名字,也沒有出版時間,更無內容介紹,並說「暫無封面」。即使在出版這本書的「長征出版社」網站,也沒有顯示有這本書。

到目前為止記者還沒有找到該書,但從網上發表的該書全部5章的題目來看,明顯地充滿了大而空的概念:第一章:國際傳播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有機構成和顯示;第二章:國際傳播對象的重心轉移:打入重點國家的主流社會;第三章:國際傳播的觀念轉移∶傳播一個真實的中國;第四章:學會傳播產品的包裝;第五章:國際傳播,先從強化自身開始(各章下的小標題見文尾附註)。

當然,在沒有讀書的情況下,這只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感覺,既不是客觀判斷,也不能證明什麽。但是,即使吳征的論文寫得很不錯,如果他只通過一本不到100頁的書就獲得正式博士學位,這對其他那些通過正式考試入學、在校園苦讀幾年,還要經過各門課程的考試及論文來取得博士學位的人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

復旦大學網頁上刊出了吳征博士學位答辯委員會的5名成員: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國良、桑玉成,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田中青、夏立平。相信國內會有記者同行去採訪、了解吳征論文的水準,以及他在復旦讀書的情形。許多名人獲得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這在全世界都是常見的現象。但吳征從復旦獲得的是正式博士學位。作為中國著名學府的復旦大學,應該不會不對自己學校的聲譽負責吧?

也許吳征有其他特殊的研究才能和著作?但新浪網上刊登的「新浪和陽光高層領導簡介」說,今年1月出版的復旦論文是「吳先生第一本書」。而新浪網上開設的「吳征專欄」里迄今也只有4篇文章┅┅

吳征和楊瀾靠什麽成功?

在關於吳征的爭論文字中,雖然明顯地多數都對吳征在「學歷」上的「水份」和小動作表示反感,但也有人指出,學歷在一個人的成功中並不重要,吳征今天「傲人」的成績已經證明了他的「能耐」,何必再追究他的學歷如何如何呢?那些質疑吳征的人是不是妒嫉人家的成功?中國人總是不能用正常心態欣賞別人的成功。吳征本人還扔出了一個漂亮的句子「瘋狗咬我一口,我還能咬瘋狗嗎?」他還指出,由於這次對他和楊瀾的「攻擊」「規模很大┅┅跨 大陸、香港、美國」,所以一定是「有組織的行為」。

那麽這些質疑吳征的人是不是由於妒嫉他倆的成功而像瘋狗一樣「咬」他們?吳征的學歷問題值不值得討論?這次這麽廣泛的討論背後是「誰」指使的?

毫無疑問,歷史上有無數沒有學歷而做出優異成績的人們。別說成功的企業家大多數都不是靠學校成績好(school smart),而是靠有經商靈性(street smart),就連很多大學問家都根本沒有任何學位。反過來說,有一堆學位的人也未見得就「智力過人」「學問深奧」。有一位耶魯的讀者來信說,拿一個「長春藤」大學的學位並不困難,並不能說明什麽。我有一個朋友甚至說,「我從中國的名牌大學讀到美國的名牌大學,最大的收穫就是知道了大學教授們有多笨,就別提那些學生了!」這當然可能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普遍意義來說,當然還是在學校念書多的人知識多一些,所以人們一般都接受學位給人帶來的「身價」。

吳征和楊瀾作為「海外歸國學人」,在短短的幾年內創立了自己的電視公司、成為「最大華人門戶網絡」的最大股東之一,這的確是極為「傲人」的成績。任何人做出驚人成績,就自然地不僅成為人們羨慕的對象,更成為人們效仿的「榜樣」。雖然中國人一聽「榜樣」,就想起令人反感的雷鋒,但榜樣並不錯,只要他是真的。來到美國才發現,美國的榜樣(role model)不僅比中國多多了,而且比中國更提倡。任何人在一個什麽小的社區里做出點兒什麽貢獻,人們就稱他為「榜樣」,就提倡向他學習。做出大的貢獻的就更成為榜樣,像籃球明星喬丹,不僅人們把他當作榜樣,他自己也時刻意識到自己是榜樣,言行都很謹慎,儘量不損害榜樣的形象。

在美國的另一個發現是,名人傳記多如牛毛。是美國人比中國人更崇拜名人嗎?未見得。大概只是因為在一個機會比較多的國家,人們比較容易出成績;去模仿成功人士,自己成功的機會也很大。中國人在受了幾十年毫無機會的壓抑下,現在終於有了可以自己創業成功的機會,那種人人都渴望成功的動力、燃燒力是在其他國家很難見到的,這也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之一。這也是為什麽楊瀾、吳征的成功令無數的中國人羨慕。雖然還沒聽說有楊瀾吳征傳記出現,但讀到不少關於他倆的、充滿讚譽的報道。那麽楊瀾吳征模式的「成功」是不是應該成為中國人,尤其是「海外歸國學人」學習的榜樣?人們可不可以濫用名不副實的「海外學位」和「成功」換取在國內的信譽?

微軟總裁比爾.蓋茨不需要通過學位元元來炫耀他的成功,因為他的業績清楚地擺在全世界。而對那些本身能力不足、成績不夠的人來說,則要靠「學位的價值」來提高「自身的價值」。吳征之所以要堆砌一大堆海外學位頭銜,就是因為他在海外根本沒有做出什麽突出成績,於是學位成了他唯一可炫耀的資本。在國內的報道中見到不少這類的話:「事實上,在海外的華人圈裏,吳征早就是一個名氣頗響的年輕華人實業家┅┅」、「吳征先生,你在海外已經做得很出色了,但在 大陸知道你的人挺少的┅┅」。

吳征在1996年底和楊瀾一起回國之前,在海外根本沒有任何「出色」的企業成績,他在海外華人圈裏毫無名氣是一個不需要核查的事實(名氣大小還用查實嗎),吳征也不見得有使他在海外「名氣頗響」的華文媒體對他「成功業績」的報道。所以吳征不得不用一堆「學術」頭銜來證明他的成功。事實上,不是質疑吳征的人們看重吳征的學歷,而是吳征本人比任何人都看重他的「學歷」。在陽光衛視網站的高層管理階層人員名單上,除了「楊瀾女士」之外,其他都是「某某先生」,只有吳征是「吳征博士」。所以楊瀾也對媒體驕傲地表示丈夫有兩個博士學位;媒體也樂於討好地稱吳征為「雙料博士」。

而吳征如果沒有那麽一大堆學歷、以及藉助楊瀾同樣水份很大的「海外成功」效應,他在中國商界有可能在短短的五年內達到今天如此這般的「成功」嗎?當吳征的成功是以這些學歷為重要基礎時,如果這個「基礎」有水份,那麽這個「成功」模式當然就是值得質疑和討論的。同時,吳征是兩個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尤其是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的新浪網的最大股東之一,股民們毫無疑問地應該、也有權利質疑公司主要領導人的信譽。

學歷實在是太死的東西,如果它們都能被吳征如此大膽地「活用」的話,那麽那些本身就很「活」的商業活動豈不是更可以被「神耍」了嗎?人們怎麽可能不對他在商業活動上的信譽也產生質疑呢?在中國已經加入世貿,一切商業活動都越來越走向正規的情況下,不靠真實敬業的精神,哪天不栽個大跟頭,把新浪網和陽光衛視的股民們帶着一起跌一跤嗎?

這次就吳征的問題引起這麽廣泛的爭議、近乎一致的譴責,用吳征的話說「跨 大陸、香港、美國」,那麽這場討論的背後有沒有指使者?的確有。但這個指使者不是哪一個人,而是每一個人心裏的道德底線所引起的共鳴或反應。

當然,這個世界上恐怕很少有人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自己從未撒過謊,尤其是被謊言餵大、又恰恰自尊心和虛榮心都堪稱世界之冠的中國人,誰都有可能隨口誇張點兒自我「英雄業績」,這既可以理解,也沒人去深究。更何況這世界上還有一種「白色謊言」,在不少情況下是必要的,甚至有益的。

對從海外歸國的「學子們」來說,以中國人「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傳統,不僅他們自己不願意表現出「灰頭土臉」的樣子,國內的人也不願意接受所謂「在海外創業艱辛」的說法。他們更樂於聽到和相信的是:「兜里揣着50美元到美國闖天下,5年後50元變成了5千萬」模式的童話故事。所以大家回到國內跟親戚朋友吹幾句,也實在可以理解。但什麽事兒都有個底線,一旦超過底線,麻煩就大了,尤其作為正式個人檔案公開發表出去的東西,一旦有誤,就可能被指為謊言,而這可絕對不是「白色的謊言」。

在過去這些年來,在內因和外因的結合下,在海內外資訊不夠流通的天賜良機下,不少「海外遊子」的謊言遊戲玩的得心應手。我們有過跟國人玩的「周勵的故事」、「愛國基因的故事」;跟海外華人玩的「周恩來私生女的故事」;跟西方洋人玩的「《靈山》的故事」等等。

但通過誇大在國內的某種成績,引起了西方的一點興趣,又用西方效應震憾了中國,再用因膨脹的西方效應帶來的資本重新讓西方刮目,於是兩邊全勝的贏家,好像還沒有誰超過吳征楊瀾。但讀者們認為他們會是最後的贏家嗎?

2001年12月4-11日於紐約

作者附記:

這場關於吳征的爭論,應該說最早是由互聯網上一篇署名「羅向真」的質疑楊瀾等人的文章引起。雖然現在國內外許多文章的目標轉到了問題更明顯的吳征身上,但讀者們還是沒有忘記楊瀾,對她在美國到底拿的什麽學位、做出了什麽傲人的成績有所質疑。協助本文採訪的朋友恰巧就從楊瀾所說的「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傳媒專業」畢業(同一個專業指導教授),也從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畢業,所以對這兩個學校的異同很清楚,並對楊瀾在美國的「成功」有所了解,所以本文作者將儘快把關於楊瀾的資訊提供給讀者。

註:本文提到的相關網址等資料如下,基本上按文章提到的前後順序排列(正如本文開篇所說,主要資訊和網址最初多是從互聯網上人們對吳征的質疑文章中獲得,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1,吳征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http://www.chinasuntv.com/gb/press/press.htm

2,陽光衛視上吳征中文簡歷:http://www.chinasuntv.com/gb/super.htm

3,《紐約時報》報道楊瀾提到吳征的文章(檢索Yang Lan):http://search.nytimes.com/search

4,《富比士》報導吳征1986年抵法國:http://www.forbes.com/global/2000/0515/0310058a_2.html

5,新浪網上的吳征中文簡歷:http://tech.sina.com.cn/65605.shtml

6,吳征簡歷中提到的大學網址:

A,法國薩伏大學:http://www.univ-savoie.fr/

B,美國卡爾文—斯多克頓學院:http://www.culver.edu/

C,華盛頓大學:http://www.wustl.edu/

D,巴靈頓大學英文網址:http://www.barrington.edu/

巴靈頓大學中文網址:http://www.barrington-chinese.net/

E,復旦大學:http://www.fudan.edu.cn/default_1.htm

7,美國《南佛羅里達商業報》對主辦巴靈頓大學的網絡教育公司報導:http://southflorida.bcentral.com/southflorida/stories/2000/10/16/story2.html

8,《南佛羅里達商業報》對巴靈頓大學的報導:

http://southflorida.bcentral.com/southflorida/stories/2000/10/30/story3.html

9,巴靈頓大學南亞部負責人「Richard Congde Gao」的電話:604-760-8608

10,巴靈頓大學自稱學生事務副主管Mark Smith的電話:334-471-9977

11,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網頁上的吳征簡歷:http://ccer.pku.edu.cn/fellowship/fellowship0200.htm

12,「陽光四通」設「員警」電子信址(police*vip.sina.com)的「通告」:http://www.chinasuntv.com/gb/press/press.htm

13,新浪網上吳征(被刪節)的英文簡歷:http://www.sina.com/corp/about/board.html

14,被美國會計師事務所網站收錄的新浪網上原來刊登的吳征英文簡歷:http://www.pwcglobal.com/Extweb/industry.nsf/docid/E3D25350DF09787185256A9600741DB6

15,主辦巴靈頓大學的網絡教育公司網頁:http://www.virtualacademics.com/

16,網絡教育公司執行總裁Mr. Steven M. Bettinger的電話:561-994-4446

17,巴靈頓大學總裁Mr. Robert K. Bettinger的電話:561-994-4446

18,阿拉巴馬州教育局助理總監Dr. Eddie R. Johnson的電話:334-242-9960

19,阿拉巴馬州高等教委項目署Dr. Elizabeth French的電話:334-242-1998

20,網絡教育公司財政收入新聞簡報:http://www.virtualacademics.com/press_release.html

21,雅虎金融網上「網絡教育公司」股票(VADC)和僱員資料:http://quote.yahoo.com

22,百林頓(中國)工商管理培訓基地網頁:http://www.barrington.net.cn/homepage/10/01.html

23,新浪網上吳征主持29屆國際艾美獎題文不符的報導:http://ent.sina.com.cn/v/2001-11-09/63175.html

24,新浪網上吳征主持53屆艾美獎的原始報導標題:http://surf.sina.com.cn/cgi-bin/news/searchnews.cgi?sk=%B0%AC+%C3%C0+%BD%B1

25,新浪網在報導吳征將主持53屆艾美獎之前4天已報導53屆艾美獎揭曉:

http://ent.sina.com.cn/v/2001-11-05/62718.html

26,吳征的「陽光衛視」是第29屆國際艾美獎第二大讚助商:http://www.iemmys.tv/sponsor.html

27,「國際艾美獎」網址:http://www.iemmys.tv/

28,「美國艾美獎」網址:http://www.emmys.tv/

29,陽光網站到現在還登着「吳征獲選艾美獎頒獎大會主席」的報導:http://www.chinasuntv.com/gb/press/news/n27.htm

30,法國薩伏大學「法語教學中心」網址:

http://www.univ-savoie.fr/formations/duniversite/etrange.html

31,華盛頓大學「大學學院」招生標準:http://artsci.wustl.edu/~ucollege/Programs/iap/iaapplic.html

32,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吳征簡歷:http://ccer.pku.edu.cn/fellowship/fellowship0200.htm

33,復旦大學授予吳征博士學位答辯委員會成員:http://www.dip.fudan.edu.cn/new/news/old/defense_phd.htm

34,新浪網「新浪和陽光高層領導簡介」上的「吳先生第一本書」:

http://tech.sina.com.cn/i/c/2001-09-25/85898.shtml

35,新浪網吳征專欄僅4篇文章:

http://tech.sina.com.cn/focus/wuzheng.shtml

36,出版吳征博士論文的《解放軍報》下屬「長征出版社」: http://www.pladaily.com.cn/item/czcbs/index.htm

37,吳征的博士論文目錄:

第一章國際傳播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有機構成和顯示

第一節國家形象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最大無形資產

第二節國際傳播是外交的組成部分

第三節後冷戰時代更凸現國際傳播的緊迫性

第四節中國形象需要中國人自己來塑造

第二章國際傳播對象的重心轉移∶打入重點國家的主流社會

第一節邊緣上的中國國際傳播

第二節國際傳播必須打入各國主流社會

第三節繼續重視海外華人的傳播

第三章國際傳播的觀念轉移∶傳播一個真實的中國

第一節「一個不斷進步着的發展中國家」

第二節傳播中國形象的四條原則

第三節世界傳媒發展趨勢與中國現狀的衝突

第四章學會傳播產品的包裝

第一節重視品牌效應

第二節「借雞生蛋」

第三節學習新的傳播藝術

第四節多渠道多途徑

第五節收縮戰線形成拳頭

第五章國際傳播,先從強化自身開始

第一節中國傳媒業的發展

第二節中國傳媒業面臨的挑戰

第三節加快傳播產業改革步伐

第四節鼓勵媒體走向世界

結論

(載多維網)

2001-12-05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曹長青網站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310/894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