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一個絕不射殺傷兵的決定 讓世界20年後陷入腥風血雨

—英國一名士兵在戰場上救了一個人 卻因此斷送了數千萬人的生命…

歷史的選擇

1938年,時任英國首相的張伯倫在訪問德國時,注意到德國總統府會客廳中掛着一幅油畫的複製品。這幅油畫是以伊普爾戰役為背景創作的,畫面的中心有一個英國士兵背着一名德軍傷兵。

畫家本以此寓意伊普爾戰役是「結束一切的戰爭」,張伯倫並不知道這幅畫映射出的歷史,對希特拉和全世界都有着極為重要的影響。

戰爭是殘酷的,尤其對那些直接在戰場上搏殺過的士兵來說。

一戰過後,數以萬計的士兵帶着各種傷病從戰場上回到各自的祖國,這其中有一名非常特殊的士兵,總在獨自一人時低沉地自言自語,並總是逢人便說,「該死的戰爭,(毒氣戰中)毒瞎了自己的雙眼,什麼都看不到了。」

然而這名士兵的雙眼卻沒有絲毫損傷,在德國著名的心理醫生艾德蒙德·福斯特診斷後得出結論:他患上了以戰爭恐懼症為主的一些心理疾病,程度還非常嚴重。

醫者仁心,福斯特醫生為了治癒這名可憐的年輕人,便對其施行了催眠。這名傷病在鬆弛的狀態下說出了自己的過去。原來他出身於貧寒的普通家庭中,曾落魄到以賣畫為生。

但他卻和無數德國熱血青年一樣,希望能夠有朝一日報效祖國,載譽而歸。在榮譽感與使命的驅使下,他於1914年加入德國軍隊,很快便遭受了戰火的洗禮。

1917年,美國對同盟國集團宣戰,隨後中國也加入協約國陣營中,至此,協約國集團已擴展到27個國家。同時,戰場局勢開始突然向協約國傾斜,德國的處境愈發尷尬。

1918年,英法聯軍在取得一系列重要戰役的勝利後,集結重兵開始將戰線推向德國本土。在這種大局勢下,英國士兵的士氣愈發高昂,愈多戰爭英雄開始湧現出來。

其中有一名名為亨利·坦迪的士兵,因為在1918年9月12日的哈維林肯特戰役中憑藉一己之力俘虜多名德軍士兵,被授予代表軍功的「軍事獎章」。

隨後,英軍在進攻馬爾寬渡口的戰役中,坦迪冒着德軍火力網匍匐前進,擊斃德軍機槍手。正是坦迪的英勇表現,英軍才得以一路高歌猛進。

1918年9月28日,德國敗局已定。雖然德軍高層聚集了優勢兵力企圖決一死戰,但是已經渙散了的士氣無法挽回戰局,戰鬥過後,坦迪在與戰友們清掃戰場時發現了一名負傷的、卻掙扎着想要逃跑的德軍士兵。

顯然對方也發現了自己,於是那名士兵便停下來,方便坦迪進行射擊。然而坦迪卻有一個善良的原則,即戰鬥過後他便不會對任何人開槍。於是他示意對方離開,那名德國傷兵凝視了坦迪片刻,點了點頭,艱難地走遠了。

沒有人料到,這個名為阿道夫·希特拉的士兵,會在接下來的數十年內給世界帶來怎樣的災難。

之後坦迪回到英國,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希特拉也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卻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福斯特醫生開導他,聲稱他確實是失明了,不過他不是凡人,以自己遠超凡人的意志足以支持自己康復。

希特拉備受鼓舞,很快便從陰影中爬了出來,重新投身到政治生涯里。1926年,坦迪退役後過起閒適的生活,而希特拉則向着更高一層的權力邁進。

張伯倫結束訪問後回到英國,將這段歷史講述後很快便在全國傳開。坦迪聽到後遭受巨大打擊,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他不得不移居到考文垂。

1940年9月,德軍按照計劃,對英國首都倫敦開始長達半年多的轟炸。而年近五旬的坦迪憤然再次從軍,希望在戰場上彌補自己的過錯,卻因為年齡超限而被拒絕。1977年,時年86歲的坦迪於考文垂結束了充滿傳奇的一生。

親屬在其日記中發現了這樣一段話:「我後悔自己當時的仁慈,影響了無數人的命運,也造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災難。

但是如果再次來過,面對一個身陷絕境的傷兵,我還是會選擇讓他離開。因為我只是一名士兵,不是屠夫。如果當年我開了槍,那麼我與希特拉就沒有區別了。

坦迪並沒有什麼過錯,這便是歷史的選擇。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簡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308/893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