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矽谷人35歲以後都幹什麼去了?太瘋狂了

美國,一個崇尚冒險與創業的國家。但是,在35歲之前,有百分之多少的人還在矽谷為別人打工?又有多少已經升到了管理層,或者投身創業?又或者開始了人生的冒險旅程?這才是美國為你精選了一些美國人的精彩回答。

Susan Wu

黑客、企業家、投資人

這是一個怪異的問題,但是令人驚訝的是這卻是一個完全合理的問題。畢竟這裏是美國,一個瘋狂迷戀年輕、搖滾明星和男性創業者的國家。

這個問題本身對創業者來說是不合邏輯的。如果你認為在35歲之前還沒有進入管理層人生就結束了,那你就永遠沒有機會成為企業家。

成為一個企業家意味着,首先,你得有勇氣開始,然後是推出產品、打造口碑,儘管可能在你前進的道路上有諸多障礙,而且有的障礙會跟隨你很久。

事實上,我認為年長後再創業的人往往更加聰明並富有雄心壯志。

他們是不落窠臼的思想者。他們會思索"我真的要附和人們的刻板認知,在30多歲時輕言放棄並從此永遠活在痛苦中嗎?

幸好,正如許多的答主一樣,有很多人都給了否定的答案。

說到對這個帖子的其他答案,我很感謝他們幫助揭穿神話。

但迄今為止給出的例子都只限於男人,我怕有人敏感地認為這種"舊時代矽谷式的成功"只屬於男人。

我想列出35歲以上的成功的女企業家。

Sandra Lerner,29歲聯合創辦思科,40歲創立Urban Decay

Rashmi Sinha,37歲創立 Slideshare

Caterina Fake, Hunch聯合創始人, Findery創始人,35歲之後成為Creative Commons董事

Robin Chase,42歲創立Zipcar(網上租車公司),52歲創立Buzzcar,53歲創立Veniam

Mitchell Baker,35歲後創立 Mozilla(瀏覽器)

Helen Greiner,23歲創立iRobot,41歲創立CyPhy Works

Linda Avey,46歲聯合創立23andMe,51歲聯合創立 Curious

Janet Kraus,28歲創立Circles,40歲創立Spire,47歲成為Peach CEO

Jules Piere,48歲創立The Grommet

Jean Hammond,41歲聯合創立 AXON Networks,48歲創立Quarry Technologies,現在是 LearnLaunch和LearnLaunchX的聯合創始人

Lisa Gansky,34歲聯合創立GNN,39歲聯合創立 Ofoto,51歲創立Mesh Ventures和 Mesh Labs

Katie Rae,42歲創立TechStars Boston

Sukhinder Singh Cassidy,35歲之後創立JOYUS, Google APAC和 LatAm前主席

Mariam Naficy,28歲創立 Eve.com,37歲創立Minted

還有很多很多成功的女企業家我沒有列出來,她們在35歲之後都取得了非一般的成績。

PS:再說說我自己,我25歲時聯合創立了Opus/FreeAgent,一個即時的勞動市場,現在市場價值六億五千萬美元(45.5億人民幣)。

過了35歲以後,我又聯合創辦了Obvious(Medium),不經意間我們幾個創始人Ev,Biz(Twitter聯合創始人)和CTO都超過了35歲。

我剛剛有了第一個孩子,我也相信還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在前面等着我。成為父母讓我變成一個更加專注、更有自信、也更有耐性的領導者。

譯:世界前50名最具權力的女性

Xavier Amatriain

在矽谷工作生活了五年

經過在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幾年研究之後,我決定在我37歲那年搬去矽谷。

那時候我正在一家大型西班牙電信公司做研究,據我所知在矽谷的人35歲之後的生活還不至於特別差。

我面試了一些科技公司,也拿到了幾個offer,最終我加入了Netflix.

就這樣,我搬到了矽谷,加入Netflix,並帶領他們的算法/推薦團隊近四年。現在看來,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明智的決定。

但是,這還沒結束。

最近(41歲)我又加入了Quora,來帶領工程師團隊。

是的,像Quora這樣的初創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都很低,但這並不意味着你在35歲之後就與成功無緣。

事實上,正是因為很多人都年輕,你的經驗才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我的故事並不是特例。

很多人在學術界待幾年都會來矽谷加入一家科技公司。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大部分人也應該都35歲左右,甚至更年長一些。

事實上,很多成功的科技公司,尤其是那些由年輕人創建的公司,其成功的部分原因是能吸引到有經驗的學術界人士。

例如,Google從UCSB聘請Urs Hölzle時他就是35歲左右的年紀。

我沒有提到的是,我之所以在37歲的時候決定搬去矽谷是因為我看到一篇文章說,任何重大的職業變化都應該在40歲之前完成。

當然,這裏面究竟有沒有道理我們沒法深究,但這也是促使我邁出那一步的動力。

如果年輕人覺得在35歲之前要勇敢、要冒險、要干點大事,那麼就去做吧。以年齡劃線的想法不一定對,但它確實會讓你更有動力去嘗試。

這不是奇蹟,而是天賦加汗水。——《矽谷》台詞

David Maynard

網絡和遊戲的先驅者

這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大多數好的科技公司都有兩種職業發展道路——技術或是管理。

下面是我35歲之後在矽谷做的一些事:

看到CPU的速度增長了3000倍

看到內存大小增長了125000倍

看到硬盤大小增長了2000000倍

學習如何編程,並在下面這些平台上發佈新產品:

Atari800,Commodore64, Apple II, IBM PC, Amiga, Mac, SGI Indigo,3DO MultiPlayer, Brew Phones, J2ME Phones, Blackberry, iOS, Android.

學習如何編程,並用以下幾種語言做產品:

BCPL, MESA, C, C++, Snobol,6502 Assembly, X86 Assembly,68000 Assembly, Forth, Python, Rebol, J2ME Java, Objective-C

我現在在一家很好的科技公司工作,現在仍然時不時需要編點程序,我也仍舊喜歡。你也可以做到,只要你喜歡。

成就一番偉業的唯一途徑就是熱愛自己的事業。如果你還沒能找到讓自己熱愛的事業,繼續尋找,不要放棄。一旦你找到它,你的心就會告訴你。——史蒂夫·喬布斯

Omer Ansari

矽谷高科技產品管理人

我37了,我一直在矽谷,而且一直給科技公司打工。我並沒有做什麼大事,準確地說我並沒有"轉到管理層"。而我現在做的恰恰是我最喜歡的。

這個問題中隱藏着一種固定的心態,而不是一種成長式的心態。

"固定心態"認為自己的智力、天賦、個性都是固定的。而"成長心態"認為可以通過努力和奉獻來提升能力。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Carol Dweck在這點上做了很多研究。

在我20多歲的時候,我以一種固定的視角看世界,老實說,我很不開心。

表面上看,一起都還不錯:我在初創公司工作,並取得了一些成功,生活舒適。

但當我環顧四周,我不斷地看到我這個年齡的人誰有了更好的工作、更高級的車、或是更美好的生活。

在過去十年裏,我已經成長了,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從固定視角到成長視角的轉變。

成長心態注重於獲取技能和學習。我逐漸意識到當我在學習時我是快樂的,所以我也就更不怕失敗或是看上去不好,這就是自由。

當你專注於做某件事,而不是僅僅為了使它看起來不錯時,一切都會改變。

你會遇見更好的人,這樣你就可以向他們學習;你傾向於關注過程多於獎勵,也許你仍舊想着開豪車或是買豪宅,但它們不再是你努力的動力。

在某種程度上,我的財務狀況比前幾年稍差,但我更快樂、更健康、更滿足,我喜歡努力工作,和有趣的夥伴們一起成長。

毫無疑問,我和每個人一樣都有過痛苦的日子也有過幸福的日子,但整體來說,事情呈上升趨勢。

可以看到後30年裏我的工作將會變得非常有趣,遠比前14年有趣得多。

就像Noel Coward曾經說過的:

"工作比娛樂更有趣。"

這是我所嚮往的。而且你知道嗎?我想我已經找到了。

祝你好運。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這才是美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302/89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