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嚴查雙重國籍 外籍華人回國需錄指紋

據報道,北京時間2月10日起,中國邊檢機關將分批在全國對外開放口岸對入境14(含)至70(含)周歲的外國人留存指紋。新規定2月10日已在深圳機場開展試點,其後將陸續在其他口岸推廣實施。有媒體和公眾號分析,新政策實施以後,外籍華人想要偷偷保留雙重國籍就難了!

政策詳情

2月10日,根據公安部網站消息,為加強出入境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有關規定,經國務院批准,公安部決定對入境外國人留存指紋等人體生物識別信息。

具體政策為,中國邊檢機關將分批在全國對外開放口岸對入境中國的14(含)至70(含)周歲外國人留存指紋。2月10日開始在深圳機場試點,隨後推廣至其他口岸實施。

對符合以下情形的入境外國人,可以免留指紋

(一)持外交護照或持中國外交、禮遇簽證的人員,但有對等安排的國家人員除外;

(二)根據雙邊協議或互惠安排,互相給予免留指紋安排的人員;

(三)按照公安部有關規定,給予集中辦理入境手續便利的外國副部級(含)以上官員及其所率領的代表團成員;

(四)十指指紋均殘缺或十枚指紋均無法留存的人員;

(五)特殊情況下,經公安部同意免予留存指紋的人員。

留存出境入境人員的生物識別信息是加強出入境管理的重要舉措,目前國際上已有包括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實施這一措施。生物識別信息除了指紋外,還包括面相、虹膜等人體特有生理特徵。

生物信息識別技術可以將個人體貌信息和證件信息掛鈎,幫助執法人員識別證件真偽,防止護照被盜用等違法行為。該技術廣泛運用後,在通過海關時,邊檢人員只需將證件在機器上掃描一下,就能迅速讀取個人生物信息。將其與持證者現場指紋和體貌信息對照,即可確定是否真的為持證人本人。

雙重國籍灰色地帶消失?

眾所周知,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凡自願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的,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戶籍應該被註銷。

雖然有明文規定,但實際情況是,很多移民海外的華人,都會想方設法在加入外國籍後還保留中國的戶籍,以求在創業、買房、養老、理財、醫療保險、小孩讀書等問題上更加方便,也能享受到更多福利。

然而,很多媒體和公眾號分析,此次公安部推出新政後,想要繼續維持雙重國籍就不那麼容易了!因為只需將入境指紋和辦理國內身份證的指紋記錄核對,既可發現是否重合。一旦查出來,已入籍外國但未註銷國內戶籍的人士,將被處理。

據報道,「出入境管理部門在海關採取行動,重點稽查擁有外國永久居留身份的移民的國內戶籍,發現沒有按照規定註銷戶口的,會被禁止出境,必須返原居地註銷戶口後,方可放行。」

資料顯示,2013年至2014年6月,公安部在全國範圍內稽查違反規定持有戶籍者,共註銷戶口106萬個。當時該新聞被公安大學刑偵系主任戴鵬等專家解析為是反貪腐的迫切需要。

從新規字面意思來看,目前只針對外籍人士(即持有外國護照的人),不涉及有綠卡或者楓葉卡等海外永久居民。所以,已經是永久居民但還沒有入籍的小夥伴們不用太擔心啦。

網友評論

VeronicaHau_RM:入境的時候拿中國護照入不就完了

大雯美代:綠卡是拿中國護照進,考公民以後綠卡收掉中國護照剪角你怎麼進中國?

Jerry_liu又被註冊了:很多不收你護照,加拿大就不要

我是你的黑歷史:不收又怎麼樣您拿中國護照入境了出境哪國給你發籤證哪國給你發中轉地記錄都對不上光有入境章沒有處境章你當海關傻啊中轉地是十年前的把戲了

梨渦淺笑DC:然而並不會在中國護照上剪角,因為美國支持雙重國籍

Sue9999:剪了阿,前年入籍的時候,中國護照就剪了。只有中國身份證和美國護照。然而只能拿美國護照入境。

梨渦淺笑DC:因為這是因為中國不支持雙重國籍,我回復不會剪是因為原來那個人說入美國籍就剪中國護照那句話,因為美國人不會管你中國護照的事,中國領事館會管

住友財団:綠卡應該不會收吧,而且現在拿中國護照進中國可以不走人工通道可以走自助通道發現不了,出中國就拿港澳通行證出,飛香港,然後用美國護照那飛美國的登機牌,美國護照進美國

Mai舞真的不能再吃了:沒有晶片護照的走不自助通道

我是你的黑歷史:你以為自助機器里就讀不到出入境記錄?有個護照號碼哪天出入境全都有

不知道自己是誰誰誰:狗咬狗啊,能有雙重國籍的也不是一般人啊

小花花花醬醬:真不是······我周圍一群老太太拿中美雙重國籍,吃兩邊福利

常出櫃:按道理還要交兩邊稅呢······

華庭貓:主要是用來對付撕掉護照非法滯留的外國人的。

寂寞大老鼠:中國身份證錄指紋才實行多久,問一下現在拿二代身份證的有幾個錄過指紋,而且很多人的身份證有效期至少還有十年。十年後啥情況現在誰能說清楚。

瑜嗲:很多人丟身份證補辦的呀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北美省錢快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226/88828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