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2017年中國經濟面臨真正的五大風險

作者:

這幾天,一篇關於中國23個省市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達到45萬億的報道瘋狂刷屏。我看了一下報道的來源,是華夏時報。原報道是這麼說的:《華夏時報》記者根據各省公佈的數據進行統計,至今中國已有23個省公佈了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累計投資超過40萬億元,如加上尚未公佈的省份,今年投資不少於45萬億。

23個省市,45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算不算大?如果看一下去年固定資產投資的總額,其實並不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6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59.6萬億元,比2015年名義增長8.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8%)。相對於去年近60萬億的投資總額,23個省市45萬億的投資目標並不是偏離太大。但這個報道之所以造成大家刷屏,內心擔心的,仍然是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我們是重回投資刺激的老路,還是能夠保持定力,戒掉刺激的毒癮,堅持供給側改革,推動中國經濟真正完成轉型。

眾所周知,2008年本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宏觀政策一直在糾結中運行,一方面明知中國經濟靠投資和房地產無法長久,另一方面,一旦經濟下行,又不得不回到刺激的老路,使得轉型和升級的時機一再延誤。2016年,儘管定位於供給側的開局之年,但事實上,如果沒有投資和房地產的亮眼表現,2016年中國經濟的數據肯定比預想的要糟糕。

在經歷2016年房地產狂潮之後,面對泡沫破滅的壓力,以及槓桿和風險的不斷累積,高層明確定位2017年求穩,「穩」是主基調,主旋律,在穩的前提下,堅持推動供給側改革。毫無疑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也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某種程度上而言,供給側改革決定中國經濟轉型的成敗。供給側改革作為解決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戰略舉措,不是一年兩年的事,肯定會貫穿中國經濟轉型的始終。而要堅持供給側,就必須和以前的投資拉動和對房地產的依賴做一次真正的告別,否則,所謂推動供給側改革肯定無從談起。投資刺激和房地產依賴是供給側的大敵。之所以大家一聽到「45萬億」的投資目標就驚慌失措,過去多年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面對2017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更為複雜的態勢,高層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着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如果談具體風險,除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資本加速流出的壓力,還有債務懸崖、民間投資的下滑、製造業的不振,以及強勢美元對中國經濟的外來衝擊和可能面臨的全球性的貿易保護主義。

總結起來,我認為2017年中國經濟面臨真正的五大風險:

一是刺激依賴症。和吸毒上癮一個道理,無法接受每次經濟的自然調整,對增速下滑「零容忍」,無法走出一下滑就刺激,一刺激就見效,刺激完了又下滑的「周期律」;

二是不改革或亂改革的風險。改革是民眾最大的期待,是穩定信心的關鍵。2月19日小平去世20周年,民間自發抒發對小平的思念之情,背後是大家對改革的重大期待。目前民間投資不力,民營企業家對中國經濟缺乏信心,關鍵還是沒有看到改革強有力的推進,這是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

三是過去刺激政策導致的產能過剩和企業債務。筆者預計,今年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債務導致的資金鍊條斷裂的可能很大,一定要預先防範;

四是房地產調整的風險。今年房價調整肯定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房地產下滑,中國經濟會不會又回到投資拉動的老路,我看概率不小;

五是複雜的國際環境下我們的戰略應對問題。對特朗普,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複雜的地緣政治的重大變化,我們總是缺乏前瞻性的應對舉措,顯得被動。

從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宏觀政策的運行邏輯看,每次經濟下行,事實上都是對管理層有無決心推動改革和結構調整的考驗,是對中國能否擺脫「刺激景氣」的重大考驗。從中長期周期而言,我從來都不認為中國經濟會出現海外一些機構一再預測的崩盤,但中國經濟的一系列系統風險卻隨時可能爆發。而這些風險,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過去一再延誤改革時機、一再採用不當的刺激政策所致。身體虛弱,正氣不旺,皆在於此。解決這些風險,不是以毒攻毒,再次採用刺激政策,而是痛下決心放棄刺激,重回改革正途。

「古來聖賢皆寂寞,莫因刺激留罵名」。中國經濟早該放棄刺激,回歸供給側。如果在供給側上再停留在文件,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地接受刺激,中國經濟就真的麻煩了。我們不能說這是最後的機會,但的確已經沒有太多的機會揮霍和浪費。外界對45萬億有誤讀,但對投資刺激的擔心永遠都正確!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光遠看經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222/886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