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耐

作者:

01

我的閨蜜圈裏,吳小萌是個超級會吵架的人。

用她的話說,我不愛好吵架,但我特別擅長的,就是吵架。

一次,我和她在國際機場,從國外飛回國內。過安檢,一個中年男人拉着七八口人來插隊,我和吳小萌差點被擠出隊伍。

這個中年男子當然是故意的,我和吳小萌也不想多說,就是前面那個人走一步,我們也走一步。

那個中年男子越來越擠過來,吳小萌當然是不會讓的。

吳小萌後來說:插隊這回事,不是我一個人說了算,後面幾十個人都排着隊呢,我有什麼資格代表後面幾十個人答應他插隊。

時間越久,這個中年男子越來越覺得這個位置就是屬於他的。

他突然對着我們狂吼,你們別擠了。你沒看到我們排在前面嗎,擠什麼擠?

吳小萌一下就炸了。

「到底誰先到,誰後到,你自己心裏清楚,一開始就拼命地插隊,素質去哪裏了?你看你還帶着孩子,你就是這樣為你的孩子做榜樣的嗎?」

吳小萌真的是一口氣說完的。那個男人聽了,目瞪口呆。

我說,他膀大腰圓的,你還真是不怕呀。

她笑着說,這個世界講的是理,不是講力氣。咱們不惹事,但也不要怕。

那一年,我還躲在她身後,她拍拍我的肩膀,說,你別去欺負人家,但也別被人家欺負了。要有自己的良知,更要有自己的底線。

02

我一朋友說過一句話:像吳小萌這樣擅長吵架的人,容易被人喜歡。

為什麼?

因為他們永遠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裏,也知道別人的秩序是什麼;她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別人越不了他的界限,他也不會為了別人而突破自己的底線。

而成為這樣的人,也更容易讓自己活得輕鬆。

作為一個智商情商都處在正常水平的人,要時刻知道的是,任何時候,不要被別人挑戰底線。

你一次兩次動搖之後,在別人心中你會漸漸變成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人。

而這之後,你的底線被受尊重會越來越難,因為別人覺得,你終會因為某個原因,最後放棄底線。你必將需要十倍甚至二十倍的力氣,才足以把過去軟弱的償還。

所以吵架,有時不是為了證明任何,而是為了告訴別人,自己的不可挑戰性和他人的不能挑戰力。

03

擅長吵架,不是愛好吵架。不惹事,不代表怕事。

而是雖然我不主動吵架,但吵架這件事我最懂最有能耐,甚至逢吵必贏。

我也是被吳小萌調教出來的,以至於到後來,總是像自己的警察一樣,時刻守衛着自己。

總是有人問我,嘴巴的速度跟不上腦子的速度怎麼辦?一不小心還是一副害怕的樣子真情流露怎麼辦?

我說,多練就是了。

我的飯票圈的一個男人老錢,在此就不點名了,有名的不會吵架。他嘴巴笨,這點他是承認的。

所以逢吵架想說的話說不了總是會一臉懵逼漲紅了臉。

然後每次還沒開吵,他已經輸了。

空有一顆吵架的心,卻沒有吵架的能力。

有人問他,你是不是覺得男人吵架很沒面子啊?

他說,並不是。

「維護自己的底線,從來不分男女。不是男人就活該忍讓,女人就天生可以囂張。我是真的因為不會吵架。」

後來他給我打電話:你說為什麼有些人,內心OS已經波濤洶湧了,可是嘴裏卻一句都說不出來,這種感覺真是太窩囊了。

當下,作為吵架界很少征戰但逢吵必贏的選手,我的經驗就是多練習。

多練習,你的嘴就會慢慢跟上你的思路,那兩線之間會越來越短,熟能生巧,吵也是。

這個男人瞭然了。

於是,當他慢慢在別人心中成為軟柿子的時候,有一天,突然變硬了……當然是,強硬的硬。

老錢是跑銷售的,去年年底那會好不容易拉了個大單子,簡直大喜。

可是最後在月度考核的時候,主管要求這個業務額外要拿10%的提成。理由是,在這期間,他幫助老錢審核過文案。

老錢說,單位沒有這個規定。

事實上,他們的業績中,每個人都要提10%給主管。

主管說,這個我說了算。不然這個月考核就不讓你過了。

老錢真是被氣哭。

不過,他好歹是鼓足了勇氣,敲開了主管的大門,我業績達標,憑什麼不讓我通過?你不讓我通過,我就告訴老闆。反正破壞規則的人是你,我也沒違反規定。

老錢和我說,這感覺實在太爽了。「我不管他以後給我穿不穿小鞋,只要我沒毛病,他就挑不出毛病。」

「你別以為自己一味忍讓,人家就會感恩戴德。你給壞人讓路,就是給自己添堵。所以,該吵架的時候,別含糊,這才是對公平最大的敬意。」

04

做一個會吵架的人,不是因為想惹事,而是為了不讓莫名其妙的事走丟自己;不是因為想和誰格鬥,而是想跟那些壞人說,這個世界總有人不會原諒你無緣無故的壞。

到現在,我已經不再喜歡那些躲在身後假裝世界和平的人,我想說,如果你是對的,你就要拼命爭取。

雖然吵架未必一定能改變這個世界,但過分忍讓肯定會讓這個世界更壞。

我對我有理,我就要和這個世界平平安安地相處,也要和這個世界公公平平地相愛。這才是對所有好人最大的尊重,對壞人最好的報複方式。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閱讀時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217/883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