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女留學生被男友打死 她為什麼不逃離?

她們往往擔心,一旦表示出強烈的抵制或者暫時離開,這段關係就可能失去。正是因為對分手的恐懼超過承受的一次次暴力毆打,她們的男友或者丈夫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施暴。

前幾日,一則去年8月的「舊聞」引爆了輿論場。中國留學英國的24歲姑娘Bi Xixi(音,下面稱「畢姑娘」)因為被男友喬丹·馬修斯(Jordan Matthews)暴力毆打而不幸殞命。

據報道,在案發當天,畢姑娘去倫敦看望了她的朋友。據朋友說,她當時臉上有很多淤青。晚上喬丹把畢姑娘從卡迪夫火車站接回家,然後兩人開始爭吵,吵着吵着就拳腳相向。事後喬丹供認,畢姑娘後來睡着了,他又毆打了她,然後她就停止了呼吸。在法庭,喬丹承認了自己的罪行,聲稱他對畢姑娘施暴的原因是在她手機上看到另一個男人的訊息。據檢方的屍檢報告稱,畢姑娘的身上有多處骨折和淤血,還有不少正在癒合的傷口,是之前遭男友暴力毆打留下的。

由此看來,畢姑娘所遭遇的不是一次偶然的暴力毆打,而是長期的家庭暴力。畢姑娘2015年4月在卡迪夫一家酒吧認識比她小一歲在酒吧工作的喬丹,同居期間,幾乎所有的費用都由畢姑娘支付,而且她還為男友購買了不少昂貴禮品。可是,好景不長,同居不久喬丹就顯示出極強的嫉妒心和控制欲,並開始時不時地對畢姑娘動粗,阻止她去學校上課,還頻繁地用語言進行人格上的羞辱,如「你沒有任何價值」等。畢姑娘的碩士學業因此受到嚴重影響,無法正常上課,不得不延遲一年畢業。

很多人疑問,一個家境優越的姑娘,為什麼陷入一段糟糕的戀愛關係而不能自拔?她在遭遇前幾次暴力毆打後,完全可以逃離這段糟糕的關係呀。

其實,像畢姑娘這樣的情形在生活中並不罕見,她所遭遇的只不過比較極端罷了。目前,關於畢姑娘幼年的遭遇,我們不得而知,就我接觸的例子來看,很多從小就缺乏安全感的姑娘,在戀愛關係中就很可能成為無原則隱忍遷就的一方。

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家境非常好的女孩,父親是官員,母親是學者,她曾獨自在韓國留學。誰也沒想到,她的未婚夫在韓國留學期間,曾長期家暴她,直到這個女孩試圖自殺才被家人發現。通過與這個女孩的深入接觸我才知道,她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忙,當過很多年的「留守兒童」,心裏其實跟父母一直很隔膜。

從心理學角度看,一些長期遭受家暴的女性,大多數情況下與其從小成長曆程中所獲得的安全感匱乏有關。一個女孩,從一出生開始與母親的互動,以及接下來在童年、青春期與父母的互動中來獲得安全感,並且成為人格的一部分,這被稱為「依戀類型」。多數情況下,女孩在正常家庭生活中會發展出安全型的依戀類型來,這種女孩,即使在戀愛中遇人不淑,也不大可能長期忍受暴力而一聲不吭;反之,則會發展出迴避型依戀類型。

從學術角度看,可以用兩個維度來區分人們不同的依戀類型,其一是迴避親密的程度;其二是憂慮被拋棄的程度。安全型依戀的女孩在親密關係中,既不迴避親密,也不憂慮被棄,所以她們在關係中遭遇到第一次家暴,很容易做出積極的反應,如暫時離開家暴的男友,或對關係是否維繫下去重新做出估量;即便要維繫關係,也會明確雙方的行為邊界。

現實中,很多女性由於過度擔憂被拋棄,所以對第一次家暴採取了消極的隱忍遷就。她們往往擔心,一旦表示出強烈的抵制或者暫時離開,這段關係就可能失去。正是因為對分手的恐懼超過承受的一次次暴力毆打,她們的男友或者丈夫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施暴。事實上,戀愛關係中的任何模式,都是兩個人彼此互動而發展起來的,一方的肆無忌憚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無原則隱忍遷就。

心理學上一直認為,一個女孩在成長曆程中是否能發展出足夠的安全感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親角色的陪伴。可以這麼說,無論她的家境多麼優越,母親多麼賢惠,若成長過程中缺乏父親角色的陪伴,長大後都很可能無法輕鬆面對一段糟糕的男女關係。

責任編輯: 唐冬柏  來源:新京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213/881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