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學 > 正文

中國人有多精?居然把移民當成回國升官發財的跳板

澳洲生活着幾十萬華人,大家費了大週摺大力氣移民到了這裏,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目的和理想,有人就喜歡澳洲的與世無爭,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而有人,不過是借移民這塊跳板,帶着充足的資本再回國內發展。幾乎每個移民澳洲的華人都有着精彩的故事,今天我們來看幾個真實的案例。

1

把移民澳洲當成回國升官發財的跳板

一個從廈門來墨爾本讀了高中,又考上了國立大學的男孩,20歲。全家已移民幾年了,爸媽在國內從商,不會英語,走的是商業移民之路,即交給澳洲一筆數額不菲的錢款,然後在澳洲有自己的註冊企業,每年都能給澳洲繳納一定的營業稅,全家就移民了。

他父母不喜歡這裏,又不懂英語,雖移民了,2年後他們就回國了,繼續在國內經商,讓他二兒子在墨爾本經營着一家只2個人的小餐館。男孩是他們的三兒子,在澳洲享受了免費讀高中,目前讀大學靠的是澳洲政府的無息貸款一分錢學費也不用交,等他畢業了工作了,銀行再從他的薪水裏逐年扣除上大學的學費。

但他說,他不喜歡澳洲,他畢業後肯定要回國的。他得意地說,他有國立大學商科專業的學歷背景,有父母從商的基礎,回國後也經商,至於那筆讀大學的學費,因為他沒在澳洲工作,自然沒有薪水記錄,銀行也就無從扣除這筆錢了。我問,那會不會找你二哥還呢?他說,不會的,這是我的事,跟二哥沒關係,等於我在澳洲沒花錢白白地念了5年書。

我愕然,中國人也太精了,什麼空子都能鑽啊。

我說,那你們不是白白移民了?

他說,憑我的水平,在國內只能上一般的大學,移民後,使我上了比清華還棒的國立大學,而且讀高中念大學沒花一分學費呀。言外之意,是說移民澳洲之後等於身份升級,回國之後憑藉着澳洲的經歷可以有更好的發展,升官發財,走向人生巔峰。

2

中國沒有人脈,進退兩難

再來看另一個中國小伙的故事。

內蒙來的小伙子B,澳洲國際會計研究生畢業,工作1年了,仍想回國。在澳洲他沒有好好學習,成績才均分60,找到一份工作年薪只有3萬多澳元,硬着頭皮幹了1年。他的父親是包頭第一醫院院長,他的母親是某公司的書記。

B笑着給我們描繪過一件得意之事:他媽媽買了一款新手機,交了款拿着手機往商場門外走,不小心手機碰在門上撞壞了。他媽轉身到了櫃枱前,要求退了還要營業員賠她一個新的。營業員不賠。她與人家爭執起來,還是無濟於事。她回去就給消協打了個電話。消協來了幾個人到櫃枱前什麼也不說,把櫃枱上的手機都沒收了,可把經理嚇壞了,趕緊賠了他媽一個新手機。

無獨有偶,這回他爸、媽、未婚妻來澳洲旅遊,在一家商店未婚妻以為他媽想買一款褲子,就付款買下了。結果他媽沒說要買,不想要,於是就去退貨,這家韓國店不給退。他媽不會講英語,干着急發不了威,全憑兒子與人家交涉。經理拿出他們的符合澳洲經營法的店規給B看,B明白對方按章行事,只好作罷。

一家人沒想到在澳洲吃了這麼個啞巴虧,還沒地方聲張去。B對是否回國猶豫不決,因為他不想在內蒙那個"小地方"發展,雖然他在內蒙有父母廣泛的人脈。他雄心勃勃想尋求在北京的發展,可北京沒人脈,即使有海外文憑找工作也難,首都人才濟濟海歸多了去了。

再說,北京買房難上加難,他還挺犯愁,已經加入澳洲國籍的他何去何從?他進退兩難。

3

哪些人想回國?哪些人願意留下?

我接觸到的年輕華人中,對於在澳洲是否立足、生存和發展,基本持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願意移民成為永久居民或入澳籍,

二,雖在這裏留學求學,但一旦拿到文憑就要回國發展。

不管願不願意在這裏呆下去,有一個看法是一致的,即澳洲好,社會和諧,還真沒有聽到不滿、怨恨、謾罵澳洲人和澳洲社會的聲音。

在與他們的交談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我把願意與不願意(移民、居住)者分為兩類,分析了他們不同選擇的一些原因所折射出的現象,得出了一個有意思的結論。

願意回國的,基本上覺得在這裏生活、工作沒意思,平淡無味,幹得再好也掙不了太多,更沒有什麼"外快""灰色收入",混來混去也就那樣,而且難於融入澳洲社會,很寂寞、有疏離感。

總的來說還是喜歡國內的環境,覺得國內經濟繁榮發展得很快,自信憑藉自己獲得的國際名牌大學的鍍金背景,能更好地得到發展,比在澳洲容易發財,特別是能夠運用較好的人際關係網,國內有親人,有較好的人脈,深信事業能如魚得水。

願意在這裏移民永久定居的人,喜歡這裏的自然環境,說這裏很宜居,生活得輕鬆、快樂、悠然怡然;更感慨這裏的人文環境,聲聲稱讚這裏社會的公平性公正性,憑自己的能耐本事吃飯,不需傷腦筋去搞人際關係,也不會因為正直認真被人家算計。

雖然也知道這一代移民者較難融入人家的社會了,但堅信後代肯定能成為香蕉了(外表黃皮膚,內心已融入社會西方化了--香蕉的皮是黃的,香蕉瓤是白的)。

這些人,絕大部分都來自非官非商的家庭。

比如C夫婦一個父母務農一個父母是知識分子;D夫婦都來自山東農村;S的父親是大學教授;上海一位物理老師的女兒來澳洲7年了;K夫婦一個母親是醫生父親是廠長,一個是農村的家;鄰居59號兄妹三人都是國內的碩士,現在一個在加拿大,一個在墨爾本做IT,一個在國立大學搞專業研究,他們來自地地道道的廣東農民之家;N也來自普通家庭,內蒙的GTA的父母都是教師……

他們厭惡通過人脈混事,也曾或多或少因缺少人脈受過不公平待遇。選擇移民澳洲的這些人還有一個特點,都沒有發大財的野心,僅僅滿足於豐衣足食的生活,圖的就是自由休閒安樂與世無爭。

兩類人的關於這個問題的選擇,與他們的家庭背景、家庭影響有關,與他們對人生的認識、怎樣策劃自己的人生有關。

有趣的是,想回國發展的年輕人,很少談及"平等""公平"的話題,說得較多的是"人脈";決定在這裏定居的年輕人,掛在嘴邊的是"人文""公正",而從不言什麼"人脈".一句話,在國內"人脈"第一,它讓沒本事的有本事,有本事的沒本事,或者有本事的更有本事。

所以國內的廣闊天地,吸引着海外的有志者可以靠"人脈"去大有作為;在澳洲這個多元化多種族的國度,無需"人脈",不講"人脈",它讓有本事的做好你的事,掙錢多的為社會繳納很高的稅,讓沒本事的受到富裕社會的恩惠,活得也快樂滋潤。

所以澳洲的公平自由閒適平淡,吸引着渴望另一番生活滋味的人們選擇了這裏。不能說誰選擇的對還是錯,因為世界是多樣的,年輕人選擇人生之路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只要自己感覺幸福就好。

在這裏生活的我,總是不斷地問自己一個個的為什麼?

超市裏包裝在膠袋內的一個個生菜,按個論價,為什麼澳洲人從貨架子上拿起就走,從沒有挑挑揀揀的習慣?

為什麼這裏的牛奶濃香濃香的?這裏的白薯都是紅瓤的特甜?這裏的西紅柿自然紅、有西紅柿味道?這裏的蘋果吃時不用削皮?這裏的西瓜保證個個又甜又沙?這裏的豆芽根部都有細細的毛須?這裏的蔬菜洗上1遍頂多2遍足以,不必用清水浸泡很長時間?……

這的確是一個環保國家,有人告訴我,國立大學在生物學、環境學領域的研究水平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他們的研究成果與整個社會的現實是一致的。因此,你不必擔心會不會吃了"地溝油",你不必恐慌奶粉是否摻了"三聚氰胺",你不用懷疑買來的油漆"甲醛"超標,在這裏更沒有"每日空氣質素"的什麼污染等級的播報……居住在768萬平方公里上的2200萬的人們,百倍愛護、盡情享用這碧水藍天綠野的大自然。

澳洲的確是一個少競爭、太平等、太平和、貧富差距很小、高福利的國家。轟轟烈烈幹大事業雄心勃勃欲發大財者,不甘寂寞不甘平庸要做人上人者,呼風喚雨左右逢源風風火火善於官場商場者,在澳洲定會有懷才不遇之感,會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喜歡廣交朋友習慣於熱鬧喧譁刺激生活的人,在澳洲這塊人煙稀少、以洋人洋話為主的異國他鄉會產生孤寂、憋悶、甚至"蹲監獄"的痛苦。他們不會喜歡這裏。這裏顯得平常,平庸,平淡無奇。

當然,語言的障礙,成為華人尤其是我們老年人來這裏的最大的缺憾。作為我們--地球的高級動物,語言是用來交流思想傳遞感情的,文字是用來讀書寫字學習與感受人類文明的,在異國他鄉的這個語言的空缺使我們的晚年生活少了一些味道。好在互聯網將我們與國內緊密相連,好在這裏有很多華人社團,還有辦得不錯的華人報紙,多少彌補了這個缺憾。

對年輕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後代,後代的後代,缺憾將會趨於零。

責任編輯: 唐冬柏  來源:全球海外移民政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130/87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