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情感世界 > 正文

誰說亞洲男人不能吸引白人女性?

這本書是一份禮物,是在亞馬遜上發現的黑色笑話,是一個同事買來送給另一個同事的。我在辦公室的一堆發票里看到了它:《如何與白人女子約會:亞洲男士實用指南》(How to Date a White Woman: A Practical Guide for Asian Men)。

「這本書太瘋狂了。」我說。

「這下史蒂夫(Steve)有機會了!」喬(Joe)叫道。

如果有人還在猜測,是的,喬、我和史蒂夫都是亞裔美國人。史蒂夫剛剛第一次同一位複雜、完整的人類約會,此人碰巧是白人和女性。對此十分激動的喬,決定花20美元買下一本二手書捉弄他一下。

我拍了一張照片發到Instagram上,得到大概8000個贊,後來這本書在亞馬遜的價格躥升到了500多美元,因為只有五本在售。照片下面有了500多個評論,但完全沒有人真正相信,這本書除了充當惡作劇禮物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用途。

這本書是2002年由亞洲世界出版社(Asian World Press)出版的。如果你去他們那個web1.0風格的網站看看,就會發現它是各種建築、商業和旅行指南的死連結中的唯一一本書籍。亞洲世界出版社感覺像是一個意外,這本書則是一個嚴重的失算。但是,即使我們同意,為那些想和白人女子約會的亞洲男士特意出一本約會書,這種事發生在2002年是不合情理的——在2017年更是如此——仍然有人認為,亞洲男人在其他種族的女性眼中顯得笨拙無能,毫無魅力。

史蒂夫·哈維(Steve Harvey)也是這些人當中的一個。

1月6日,史蒂夫·哈維在他的脫口秀節目上做了一個約會書的綜述,展示了這本《如何與白人女子約會》的封面圖像,並說這本書其實只需要一頁就夠了:「『對不起,你喜歡亞洲男人嗎?』『不喜歡。』『謝謝。』」然後他問一個自己想像出來的黑人女性喜不喜歡亞洲男人,並表演了她的回應:「我連中國菜都不喜歡,小弟。吃完一會兒就餓了。我不吃名字讀不出來的東西。」

正如我的治療師可能會說的,我對他的觀點有很多「感受」。

就算尚未讀過亞裔美國人遭受歧視的歷史——從「黃禍」到《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到日裔美國人拘留營,到模範少數族裔神話,再到陳果仁(Vincent Chin)和二等兵陳宇暉(Danny Chen)——每個亞裔美國男性都知道主流文化是怎麼看我們的。我們數學好,我們愛鞠躬,我們精通技術,我們天性順從,我們的性器官差不多是U盤那麼大,我們哪輩子也不可能對你構成威脅,偷走你的姑娘。

作為一個孩子,不管別人說你什麼,你都會照單全收。但隨着年齡增長,我發現有些觀念開始崩塌。我不順從,數學不好,討厭鞠躬,除了下載黛西·富恩特斯(Daisy Fuentes)的動圖,我的計算機簡直一團糟。和中文學校里的所有人一樣,我的最初反應是我有缺陷,像折扣店T.J. Maxx里的東西一樣,註定要備受煎熬,乞求有人不顧這些缺陷將我選走。從小到大,我身邊有那麼多亞裔美國人認同了主流文化賦予他們的期待,盡一切努力去滿足那些期待。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認識到自己做不到,於是開始規劃邊緣的人生。

我意識到邊緣人沒有什麼資本,可以榮幸地在美國成為一個複雜、完整的人;我們必須自己創造資本成為那樣的人,我覺得正是這種經歷從根本上束縛了我們。隨着時間流逝,我開始認同自己的獨特和不同之處。但有一個笑話依然會讓我難過,那是哪怕最親密的朋友也會觸碰到的痛點,在某些最尷尬的床上時刻,我仍會錯誤地相信這個刻板印象——我知道喬和史蒂夫也是如此——那就是,女人都不想要亞洲男人。吸引力是一種充滿偶然性的東西,不能被歸結為身高或膚色,就像一份雜燴菜,但亞洲男性卻被告知,不管調味蔬菜是什麼,不管用不用調味蔬菜,我們連主料都沒有。

這不意味着我們放棄了。史蒂夫去健身;喬買下自己買得起的所有Supreme牌服裝;我則會講笑話。這些是文化上的修正,被我們認為是解決自己男子氣概問題的靈藥。但不管我有多麼成功,自我提高有多大,或者有多清楚刻板印象並非事實,總會有那樣的時刻讓我徹底相信,沒人想跟我扯上關係。我告訴自己那是一派胡言,但各種媒體上呈現的亞洲男人普遍缺乏男子氣概的信息,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讓真實世界裏的亞洲男性遭到了切切實實的排斥。

這也是為什麼史蒂夫·哈維的那期節目讓人極為不快的原因。他公開談論黑人社區面臨的問題,他篤信上帝,他擁有巨大的發聲平台。不幸的是,他也是那種給自己點克魯格(Krug)香檳、給其他所有人點庫克斯(Cook’s)的傢伙。為了個人的利益,他不惜將亞洲男性缺乏男子氣概的形象固化,不管這種想法有多不靠譜。他不是唯一一個在2017年這麼幹的人,但就像我在元旦告訴自己的,我不會再喝他們試圖倒給我的二流庫克斯香檳了,你們也不該喝。

本文作者黃頤銘是餐廳經營者與電視主持人,也是《初來乍到:回憶錄》與《雙杯的愛:追溯家庭、食物與中國的傷心事》的作者。

 

 

責任編輯: 唐冬柏  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118/868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