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胡耀邦去世前不久對孫女的最終囑咐

—5位家人回憶「兩個沒想到」的胡耀邦

作者:

1989年年初,胡耀邦到廣西休息,他的孫女胡知鷙放假期間到廣西去看他。有一天,胡耀邦牽着孫女的手在南寧賓館散步時對她說:「丫頭,你現在的年齡比爺爺當年離家參加革命的時候還要大,爺爺離開家的時候還不滿15歲。今後的路你自己要走好……」然而,這竟是胡耀邦最後一次和孫女長時間的說話。

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圖源AFP/VCG)

今天是胡耀邦誕辰101周年紀念日。

1915年11月20日,他誕生在湖南瀏陽的普通農家,之後投身火熱的革命,直至成為重要的中央領導人。

在離開總書記工作崗位之後,他曾經這麼說:「我這輩子有兩個沒有想到,一個是沒有想到被放在這麼高的位置上,一個是沒有想到在我退下來以後,還有這麼好的名聲。」

有關胡耀邦的書籍文稿已經很多。在這麼多有分量的記憶面前,筆者只能選取其中一部分,看看他的5位家人記憶中的老人是什麼樣的。

兒子

胡德平:父親批警衛參謀「近視」

1975年,已是花甲之年的胡耀邦恢復了工作。之後一步步從部級幹部升至總書記。

大兒子胡德平多年來與父親接觸很多,對許多生活細節也印象深刻。

據他回憶,胡耀邦對內部同志的宴請,非常提倡四菜一湯。「當他在1980年左右知道全國全年的公款宴請竟達到200億元時,他既痛心公款浪費,更憂慮一些同志究竟把多少心思用於發展經濟,用於體制的創新。」胡德平說。

為何胡耀邦提倡四菜一湯?

胡德平提供了一則史料。1981年5月2日,胡耀邦給他講了一則逸事:「1953年9月的一天,我出國訪問回來。主席在豐澤園的頤年堂(請我)吃飯,(主席平常是)三菜一湯。葉子龍同志說,主席的習慣是三菜一湯,這次請你是四菜一湯。下午兩點半吃的。主席臨時請來羅瑞卿同志。吃完飯以後,我們共同乘車到現在的八一湖一轉。天快黑時回來。」

跟胡德平說這段逸事時,胡耀邦還住在富強胡同。

1984年,他們要搬到新住址去。胡德平回憶:「父親的一個警衛參謀也跟着我們一起搬,但想把他原來的房子留下來。我父親就說,我們的房子要交給團中央,你把你現在的房子也交出去,我們(現在)的政策(是)富民政策,就是讓人們今後用自己的所得,可以買得起房子,買得起汽車,你不要這麼近視。」

1988年8月,胡耀邦在煙臺休息,胡德平帶着兩個孩子去看他,胡耀邦引李白的詩作了一首《飲酒歌》,反對那種浪費公款吃吃喝喝的行為:「『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酒價年年漲,酒癮月月添。量小非君子,醉昏才算仙。滾他媽的蛋,為政在清廉。」

鼓勵兒子第一個月工資給家人買禮物

1953年,4歲的胡德華說着一口四川方言跟隨母親來到北京

在他的記憶里,胡耀邦「很和藹,特別喜歡孩子,別人的孩子他也喜歡,當時團中央氣氛特別好,除了工作朝氣蓬勃之外,在生活上特別融洽。我爸會帶別的幹部的小孩出去玩,別人也帶我們家的小孩出去玩,整個機關裏面特別溫馨。」

胡德華兒時是個結巴,有意思的是,從小就喜歡演說的胡耀邦也有些口吃。「大人總說『哎呀,你就是學你爸』。父親開會的時候『啊,那個那個』,我也跟着『啊,那個那個』……最後他生氣了轟我走,我就跟他做個鬼臉跑了。那會兒我爸和王震見面,人家都管他叫結巴子。」

全家團圓的幸福時光轉瞬即逝,很快「文革」開始了,胡耀邦被打成「走資派」,胡德華也受到牽連,當時他還在上高中,理想是考清華大學、做工程師。然而剛讀完高一,他就被分配到北京市政二公司工作,負責修馬路。對於兒子當工人,胡耀邦並無異議,他還鼓勵胡德華用第一個月工資給家人買禮物。

胡耀邦去世時,胡德華是唯一一個守護在病床邊的親人。他目睹父親的心電波驟然變成一條直線,整個人都蒙了。至今,他都不願多談那一天的情形,只說了一句「太沉重了」。

女兒

滿妹:「我看到兩種人」

筆者曾專訪過胡耀邦的女兒滿妹。

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胡耀邦,家裏曾經有過很多來客。滿妹自己的總結是,她看到了兩種人:「一種是在我父親境遇好的時候,天天到我們家來吃飯來聊天,有的人一天來吃三頓飯,或是每個周末帶全家的人到我們家來。但是我父親狀況一不好,他們就不來了,尤其是我父親的一些同事和朋友;另一種人在我父親狀況不好的時候,仍然來,主要是他們的子女們。因為在父輩不方便來的時候,子女來還是相對方便。」

對於前者,滿妹表示,「我父親對人從來都是理解、關心和幫助,從來沒有計較過任何人,因此任何人對他的態度可以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對於這類人的一些做法,滿妹稱,「我覺得,我父親和我們家對此都是理解的,當然理解和認可是兩回事。」

滿妹說,「我父親是一個戲劇性的人物,他一生上上下下多少次,我覺得這些境遇反差對於他和我來講,『意料之外』『意料之中』都是有的」。

孫女

胡耀邦叮囑:今後的路你自己要走好

孫女胡知鷙的名字是胡耀邦取的。

他首先定了「知」這個字,隨後定了「鷙」字。

「鷙」在辭源上解釋為:鳥類之猛者曰鷙;兀性之猛者曰鷙。他希望孫女的性格能像鷙鳥一樣不怕困難,勇敢又堅強。為此,他還特地寫了一篇《取名初議》。

1989年年初,胡耀邦到廣西休息,學校放假後,胡知鷙到廣西去看他。有一天,他牽着孫女的手在南寧賓館散步,爺爺語重心長地說:「丫頭,你現在的年齡比爺爺當年離家參加革命的時候還要大,爺爺離開家的時候還不滿15歲。今後的路你自己要走好……」

沒想到,這竟是胡耀邦最後一次和孫女長時間的說話。

侄子

父親當年跟叔叔發了火

胡德資,湖南瀏陽市中和鎮巷坊村農民,是胡耀邦的親侄子。幾十年來,他沒有離開過這棟已有160多年歷史的祖屋,他也是住在離耀邦故居最近的胡氏親屬。

胡德資回憶,第一次見到叔叔胡耀邦是在1963年冬,那年13歲的他隨父親胡耀福趕到十幾里外的文家市去迎接叔叔回家鄉視察。

「2月6日,叔叔還特意在老屋裏過了一夜,和父親拉了拉家常,以後就再沒有回老屋住過。」

「叔叔很清正,也很嚴厲。」這是胡德資對胡耀邦的一貫印象。

1983年,胡德資和妻子葉秋娥被安排到岳陽化工廠工作,叔叔胡耀邦知道後認為是走後門,搞特殊,予以反對。於是,胡德資和妻子又回到了鄉下老家務農。「當年為這事,父親在北京對叔叔發了火。但叔叔是黨的總書記,我們這些親屬當然要維護他的威信。」胡德資說,「這幾十年,我們一家人習慣了自力更生,很少麻煩叔叔一家。不過,我們常去北京看望叔叔、嬸嬸,每次都帶點家鄉的冬筍、臘肉糯米等土特產,他們很高興。現在嬸嬸李昭還健在,我和孩子們也常上北京看望她老人家。」

1995年,胡氏祖屋被湖南省政府確定為胡耀邦故居,並進行了修繕,胡德資和哥哥胡德安當年從祖屋搬出,分別另外選址蓋房。

「我們人出來了,但心還在老屋。」胡德資說,「胡家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特別是叔叔胡耀邦在祖屋裏度過了少年時代,走上了革命道路。我的父親母親一輩子也沒有離開過老屋。」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北京青年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1121/838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