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賭上中國學界名聲的「韓春雨事件」是這樣的

韓春雨最近又被推上風口浪尖。其實,關於韓春雨《自然》雜誌論文「造假」的質疑,一直都沒有停過。只不過這一次,13位科學家實名喊話韓春雨,並賭上「中國學界名聲」,讓「韓春雨事件」的壓力更大了一些。

這一切開始於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論文。

韓春雨在論文中描述的NgAgo,是一項和目前主流的「基因魔剪」CRISPR擁有同樣效率的基因編輯技術,能高效地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被中國國內部分媒體譽為「諾獎級」學術成果。

韓春雨接受《成都商報》專訪(圖片來源:《成都商報》)

然而,之後的故事急轉直下,全球數百家實驗室,歷時5個月的時間,沒有一家宣佈能重複成功。

7月29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遺傳學家Gaetan Burgio在其博客中公開了重複實驗失敗的各種細節,預示着這一爭論正式走向國際化。平時,GaetanBurgio的博客帖子點擊量不過幾十,但這次卻一下子超過了5000。

自此以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懷疑,對韓春雨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大。

在這個時候,韓春雨並沒有正面回應,那時,他還收穫着接連的榮譽:河北科協副主席、美麗河北最美教師、100萬元(人民幣下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而且,受惠於NgAgo技術,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大獲得了河北發改委2.24億元的財政撥款,用於建設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

直到8月8日,韓春雨表示他已經向Addgene(全球科學家質粒共享非盈利組織)提交了詳細的protocol(實驗細節),並希望這些舉措可以幫助其他科學家儘快重複出他的結果。

而發表其論文的《自然-生物技術》正式發文,就持續發酵的「韓春雨事件」進行了詳細的報道,作者是該雜誌亞洲通訊員戴衛。

文章中提到:「一名不願透露姓名(不想被捲入公共爭論)獨立於韓春雨實驗室之外的中國研究人員告訴《自然》雜誌,他們在好幾個細胞系檢測了NgAgo系統是否有效,而且他們的結果顯示NgAgo能夠在預期的位點誘導遺傳突變——這一結果已經通過測序鑑定。」

該人士認為,NgAgo系統的效率並不比CRISPR-Cas9高,可能還要後續調整改進。「但總的來說NgAgo是有效(But,in short,itworked)」,這名科學家最後提到。

9月5日,韓春雨接受《成都商報》專訪,回應質疑,稱《自然》雜誌已證實實驗可重複,但還有不確定因素影響實驗結果。他認為,《自然》是第三方,調查是公正、正式的,結果是公開的,《自然》的結果就是,這個實驗是可以重複的,但有的能夠做出來,有的做不出來。目前,至少已經有3名科學家重複了該實驗,但3人在接受戴衛調查後,不希望被打擾,要求匿名。他認為,《自然》的調查訪談結果已經相當於是公開回應了。

韓春雨實驗照片(資料圖)

但是,對於上述結果,更多的科學界人士表示不能接受。

因為,《自然》雜誌報道的三位匿名中國科研人員中,一位表示在好幾個細胞系檢測了NgAgo系統,顯示NgAgo能夠在預期的位點誘導遺傳突變,但NgAgo系統的效率並沒有比CRISPR-Cas9高,另有兩名要求匿名的研究人員稱,有了一些初步的試驗結果顯示NgAgo是有效的,但是仍然需要進一步測序去確認。

這說明,即便有三位研究人員重複了韓春雨的研究結果,也並非是完全重複,與韓春雨在論文中所述相差甚遠。

由此,韓春雨就有責任和義務來「自證清白」。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認為,「是時候了,處理不好的話,會嚴重影響中國科學家的聲譽。」作為中國國內基因編輯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魏文勝在《Nature》、《Cell》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過研究成果。

不僅是是魏文勝,總計13位中國生物學家決定實名發聲。他們來自不同的研究細分領域,都在NgAgo誕生伊始跟進重複和驗證,大多耗時兩個月,數次重複和驗證無一例外的全軍覆沒。

這13位生物學家一致表示了希望韓春雨能公開所有原始數據,韓春雨所在河北科技大學及其他相關單位(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啟動學術調查。

他們認為,科學發表是文責自負(作者對其發表文章的真實性承擔全部責任)的。面對學術質疑,作者還是有義務回應的。

其中,魏文勝更是指出,韓春雨即使不涉及學術造假,也已是學術不端。他分析道,出現這樣的現象,有3種可能:1.NgAgo技術是高效的基因組編輯技術,但國內外至少上百家實驗室的效率為零,唯一可能是相關課題組隱瞞了關鍵的實驗步驟;2.NgAgo技術能夠工作,但是效率很低;而國內外至少上百家實驗室的嘗試為不工作,則課題組在論文中嚴重誇大了NgAgo的效率;3.完全不工作。

但是,針對這些疑問,韓春雨在最近的10月8日對《科技日報》採訪時回應,「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自己有病嗎?」所以,韓春雨到底該不該「自證清白」也成了人們討論的問題。

中國教育部在2009年3月19日發出《關於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其中給出了7種學術不端行為:一是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二是篡改他人學術成果;三是偽造或者篡改數據、文獻,捏造事實;四是偽造注釋;五是未參加創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六是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七是其他學術不端行為。

因此,既然有研究人員實名提出進行學術調查,河北科技大學、教育部、科技部等應當責無旁貸地成立調查委員會,評價由這13位研究人員提出的調查是否合理,即韓春雨的學術行為是否有不端。

另外,按照國際的成熟做法,要做到學術調查的公正性,首先是進行進行學術調查的機構有權威性,主要有兩類機構,一是政府成立專門機構處理學術不端,如美國、丹麥芬蘭、挪威和波蘭等國家,另一種是由學術機構來查處,如德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等,是由大的學術機構或基金會設立這方面的管理機構。

而學術調查的公正性也體現在有一定的程序。美國的做法是,對學術不端的處理程序有6項,舉報、評估、查詢、調查、裁決和上訴。具體的流程是:研究人員被指控行為不端時啟動處理程序;然後由被舉報者所在研究機構初步評價被指控的行為是否符合聯邦政府關於研究不端行為的界定。

對于越來越多的人呼籲韓春雨「自證清白」,10日,《中國青年報》致電韓春雨,他稱,對於多名科學家實名發聲無法重複實驗,「我不做任何評價」。他還提到,「過上一兩周左右,我們這邊還會有回應。」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僑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1012/81795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