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孔子哭了:于丹論語心得讓他死不瞑目

—孔子為何哭了?

作者:

于丹在2006年十一長假期間在《百家講壇》連續七天解讀自己對於《論語》的詮釋,大受好評。不過,于丹的講解也引發不少爭議,許多人認為她的講解錯漏百出。她的《〈論語〉心得》能把孔子弄哭。。

2010年9月28日上午,兩岸師生聯合祭孔大典儀式在北京孔廟舉行。于丹發表演講(圖源:VCG)

最近評說于丹《〈論語〉心得》的人很多,細讀了一遍此書,覺得真像于丹自己說的,是對孔子思想的「庸俗化閱讀」。對於一本經典古籍,任何形式的解讀無疑都會帶有某種誤讀,但我們仍要保持一個客觀、公允的學術立場。不然,孔子看到這本書要哭了!也許一代又一代人對孔子的誤讀,造就了今日中國的醬缸文化。是到徹底廓清孔子思想真相的時候了!

孔子哭了!孔子早就應該哭了!因為我們的愚蠢和無知,因為我們的誤讀,不僅讓孔子和孔子思想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個笑話,也成為我們心中的一個笑話。

孔子哭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是個快樂的人。《論語》開篇強調「悅」「樂」「不慍」四字,給中國傳統文化定下了快樂的基調。由此,中國文化便與西方的「罪感文化」、日本的「恥感文化」區別開來。孔子是個懂得快樂精神的人,他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他「取瑟而歌」,喜歡唱卡拉ok。孔子不僅不是一個刻板、無趣的老學究,他還為我們證明了這樣的事實:快樂不僅是一種生活理想,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孔子哭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是個率真的人。他憎惡虛假與偽善,他說:「把怨恨隱藏起來,表面上裝作對人家友好,我對這種行為感到恥辱。」所以,他會對粗魯無禮的人大發其火,甚至動手打人,「用手杖擊打別人的小腿」。

孔子哭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是中國社會理想的奠基人。他期望政治統領社會,學術統領政治;他期望學術源於公眾,不受政府鉗制。周公是他理想中的政治領袖,創建了西周禮制,孔子的夢想,就是復興周公之道。梁啓超說:「西方為法治,中國為禮治。」同為治理社會的方法,禮治、法治實在難分優劣。所以孔子認為:「以法令引導民眾,用刑法規範社會,民眾只求免於受罰,不會有任何道德責任。而以德行來引導他們,用禮制來規範社會,民眾便會感受到道德責任,內心因為認同而歸依。」家庭都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何況一個十幾億人的國家?我們治理國家的模式,近百年來都在向西方模仿、抄襲,這稱得上現代中國的最大悲哀。

孔子哭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是個真正懂得好政府的人。子貢問政時,孔子回答:「一個好政府應該有充足的糧食、足夠的軍備和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子貢問「如果不得已去掉一項,先去哪個?」「軍備。」子貢又問:「如果不得已還要去掉一個呢?」孔子答:「那就捨去糧食吧。因為自古以來,人都有一死。但是,如果民眾對政府不信任,國家就不能成立。」孔子回答得多好!他還告誡後人:「國家有道,貧窮與卑賤是一種羞恥;但國家無道,富有與做官都是令人恥辱的事情。」

孔子哭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是堅定的革命者。他的思想,為中國迎來了一場徹底的社會和政治革新。他強調不以出身而以德行和才能選擇從政者;他認為統治者不應為自己斂財和攫權,而要設法給民眾帶來福利與幸福。在他的思想引導下,他去世後的幾個世紀內,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從中國的大地上消亡了。

孔子哭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是完全的人道主義者。他崇尚的不是神道,不是君道,是完全的人道。他說的「仁」是人心的境界,兩人為仁,仁者愛人。只有這樣的禮樂之世,才會君臣有義、父子有恩、兄弟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仁」成為中國方式的宗教。「殷人尚鬼」,到孔子時,他給中國人建了另一座教堂。這座教堂信的不是上帝聖靈,而是家族宗廟。在他的宗教信念中,誰都能做堯舜,人人可成佛陀。

孔子哭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是寬容的哲學家。他期望每個人反躬自省,他小心翼翼地不為後人制定任何死板的規則。他說的「道」,就是個人自己的主張,所以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他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他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他說:朝聞道夕可死也。他希望人們把求道、謀道、為道、行道作為自己一切活動的中心。他也夢想有一種大道,能成為所有個人與國家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了所有的德行、真誠、正義、慈愛和喜好。

孔子哭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是偉大的老師。在他眼中,貧賤者與富貴者永遠平等,他只期望弟子們聰慧而勤奮。他從四個方面教育弟子:文獻、行動、忠誠和信義。孔子的教育方式不是強制,而是說服,他不在意對錯誤的懲罰,但強調對正確的獎勵。他平易近人,沒有後代老師那些可怕的清規戒律。孔子雖然沒能使弟子們得到世襲的權力,卻巧妙地讓他們擁有了「君子」之名。從此,「君子」指的是飽學之人,而與貴族身份無關。孔子也稱「君子」為「士」,讓他們肩負了一種使命:寧可自我犧牲,也要衝擊強權,以民眾的名義和利益掌管國家。

孔子哭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是中國的第一位平民學者。中國此後的學術,都以孔子所創的儒家思想為主要血脈。孔子學說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他不尚空言,他強調知行合一。他思想的精髓,是學習如何為人做事,即使「不識一字,亦可還我堂堂地做個人」。所以中國學術求會通,而西方學術求的是差別。如果今日學者只重學理,不求人格,永遠也無法領悟中國學術的深義。

孔子哭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是一位偉大的民主人士,他的思想推動了歐美民主的進程。17世紀始,耶穌傳教士把孔子思想帶到歐洲,在歐洲的啟蒙運動中,大量思想家、政治家接受了孔子的影響。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稱頌孔子:「我全神貫注地讀了他的這些著作,我從中汲取了精華……」他說:「在這個地球上曾有過的最幸福的並且最值得人們尊敬的時期,那就是人們遵從孔子法則的時期。」賴克韋恩也寫道:「孔子是18世紀啟蒙運動的守護神。」所以有西方學者認為,孔子思想不僅是法國大革命的動因,更成為西方「平等、仁慈、博愛」觀的源泉。通過法國的思想運動,孔子也影響了美國的民主政治。《獨立宣言》起草者傑弗遜甚至想比照中國的科舉制度,建立一種教育體制,作為美國的政治基石。

孔子哭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在現代中國只遭遇了一位真正繼承者,這就是國父孫中山。孫先生從來都把孔子稱為民主主義者。他宣稱:「孔子和孟子都是民主的倡導者……孔子總是引用堯和舜的話,因為他們不把帝國據為自己的世襲財產。雖然他們的政府名義上是君主專制的,但事實上卻是民主的,這就是孔子為什麼要讚譽他們的原因。」他還斷言:「中國領先於歐洲和美洲幾千年就發展出了一種民主哲學……歐洲超過中國的,不在於政治哲學,而只在於物質文明……我們需要向歐洲學習科學,而不是政治哲學。因為在真正的政治哲學原理方面,歐洲還需要向中國學習。」孫先生是惟一要把中國新政治和歷史舊傳統連根接脈的偉人。他把中國政治原有的考試、監察制度,併入西方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創立了他五權分立的政治思想。孫先生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在於他融會中西的政治抱負。國父孫中山的這種遠見卓識,將綿歷百代。

孔子哭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是厭棄財富的人。所以他說:「吃粗糧,喝白水,曲臂而枕,我在其中仍然很快活。」所以他誇獎子路「穿着破爛的麻布袍子,與衣着輕裘的人並肩而立,卻沒有絲毫的羞恥之感」。所以他稱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哭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中國與西方在歷史與文化精神上有太多的不同,現在卻拼命地在往同一條路上擠,致使中國文化傳統,在整個中國大地上,已學絕道喪、奄奄一息。首先是淵源不同。錢穆先生總結過,中國文化源於農耕,仰仗的是天、地、雨水,這三者都不是人力可改變的,所以它的文化形態是靜定、保守,講究「天人相應」「物我合一」,於是有「和合」「順應」「安分守己」之說;西方源於遊牧文化,自給不足,向外擴張,因而它的文化是流動、進取,標榜「天人對立」「物我對立」,於是有「自由」「獨立」「自我」之說。中國人「安、足、靜、定」的精神氣質,遭遇西方「富、強、動、進」文化攻勢,勢必無所適從,價值觀勢必淪喪。文化何談進步,它只有綿延。其次是文字思維與文化精神不同。中國文字「簡單表現複雜,空靈象徵具體」的精神,是中國文學與藝術的精神。中國文學是人世的,西方文學是社會的。社會只需關注「有」,而人世卻要知「無」知「有」。所以中國文學重情不重事,西方文學重事不重情。西方藝術與中國也完全不同,西方藝術的核心是娛樂,中國藝術的本質為禮樂,禮樂既為藝術,也是道義,更是人生。

孔子哭了!因為漢武帝之後,孔子學說開始被濫用,以至敗壞到為專制統治辯護,這與真孔子全無關係。然而今天,中國人的歷史觀早已被搗成了一團糨糊,於是打倒「孔老二」的喊聲至今不絕於耳。一個國家捨棄了歷史,又怎會有文化可言?孔子編撰的歷史典籍《春秋》,奠定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脈。歷史千變萬化,不外乎一個「治亂盛衰」。稍逢衰亂之世,就否定自己的老祖宗,這種文化心態確實令人悲哀。千萬不要忘記,留在我們今天記憶中的歷史,大多都是對歷史的誤解與錯讀。

孔子哭了!如果他的哭聲仍舊不能喚醒我們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重新認知與評價,那我們下一個聽到的,將會是後代對我們怨恨的哭聲。與「復興國學」或「復興儒學」這樣的口號相比,在中國,復興孔子質樸而本真的思想,復興原始儒學的真正精神,當是我們能夠做到的。這也是重建中國文化精神、民族信心與民眾價值觀的重要出路。

孔子哭了!他流下所有中國人的眼淚。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南方周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913/80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