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娛樂評論 > 正文

抗日神劇是高級黑 和韓國電影形成強烈對比

作者:
所以當這群觀眾從《愛情買賣》的MTV切換到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畫面,他們當然條件反射地叫好,他們當然不會意識到:醜化自己的敵人,事實上就是醜化自己的先烈,因為我們有一百多萬的抗日將士,死在這群窩囊廢的日本鬼子手上,既然是死在窩囊廢手上,那麼當然更是窩囊廢。難道不是嗎?毫無疑問,這是褻瀆先烈。這才是真正的歷史虛無主義。韓國電影的所謂‌‌「美化‌‌」侵略者,其實不過是客觀還原了歷史事實,韓國電影人這樣做,是為了襯托朝鮮民族英雄的偉大

在我看過的韓國電影裏面,其中有兩部戰爭片給我印象十分深刻,我簡單介紹一下:

《鳴梁》,影片講述的是公元1597年朝鮮王朝李舜臣大將,率兵抗擊以來島通總為前鋒的日本侵略軍。

《最終兵器:弓》,影片講述的是公元1636年滿清鐵騎率兵侵略朝鮮王朝,朝鮮神箭手南伊勇闖敵營、救出妹妹的故事。

首先說說《鳴梁》,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真實的歷史事件,該電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點,第一點是這部韓國電影在影片中不但沒有醜化日本侵略者的形象,反而將日本侵略軍前鋒將領來島通總刻畫得十分沉穩、勇武、剛毅,片中的底層日本兵也個個有進無退、驍勇無比。第二點是朝鮮大將李舜臣的視死如歸,以一當百,力拔山河氣蓋世。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UU7LdibHplkwHvEibu9EBlmLxL7sHlQM9A0drUhGwGUObbGfOAbaIF0g9MEpH3hADUQEsRc2C1wWYvpbek5SFFD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韓國電影《鳴梁》中,日本侵略者來島通總的形象,沉穩、勇武、剛毅)

再說《最終兵器:弓》,這部電影講的是清兵在入關之前騰出一隻手、征服朝鮮王朝的真實歷史,這段歷史叫做‌‌「丙子胡亂‌‌」,影片的歷史背景是真實的,然而片中朝鮮神箭手南伊勇闖敵營、救出妹妹的故事,則是虛構的。

這部電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這兩點,第一點是影片對滿清侵略軍形象的刻畫,給我視覺以極大的衝擊,我活了37歲,看過中國人所拍攝的無數清兵題材的影視劇,坦率地說,我沒有看過這麼勇猛威武的清兵,而且還是韓國人拍出來的,真是令人羞愧。

這部影片中的滿清騎兵,個個強悍無比,敢打虎,敢跳崖,箭射進肉里,敢親手將箭杆折斷,幸好我不是女的,否則我很難控制自己不愛上這群清兵。

第二點給我印象深刻的,是片中的朝鮮神箭手南伊,面對滿清騎兵這樣強大的勁敵,他依然沉着冷靜,毅然殺入敵營,其英雄形象,如泰山頂天立地,可歌可泣。

(韓國電影《最終兵器:弓》裏面的滿清侵略軍形象,如狼似虎,氣勢如虹)

事實上,韓國電影裏面這些侵略者的形象,都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封建時代的舊日本,倭兵是出了名的兇狠善戰;而滿清騎兵在大清帝國的立國初期,他們也確實是朝氣蓬勃,氣吞山河,所向披靡,否則人家也得不了關內的江山,儘管說起來令人不愉快,但當時的歷史事實就是如此,韓國人就算要篡改,那也篡改不了,倒不如索性尊重事實算了,這樣拍出來的電影反而更真實,更有生命力。

問題來了:韓國人自己拍的、以謳歌民族主義、宣傳反侵略題材的電影,如實刻畫侵略者的威武,難道這不是‌‌「美化‌‌」日本侵略者、‌‌「美化‌‌」滿清侵略者嗎?為什麼韓國的‌‌「有關部門‌‌」不來‌‌「管一管‌‌」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電影裏的侵略者形象越強大,就越是襯托出大將李舜臣、神箭手南伊這些朝鮮民族英雄的偉大,就是面對這麼強悍的敵人,李舜臣們、南伊們都頑強應戰,毫不氣餒,堅決不投降,迎難而上,視死如歸,敵人越強悍,其朝鮮民族英雄的形象就越是偉岸。

說到這裏,道理就很清楚了:韓國電影表面上美化了侵略者,實際上是通過對強敵形象的構建、進而搭建自己民族英雄更強大的形象,敵強我更強,韓國的電影人其實是在謳歌自己的民族英雄、給自己民族英雄的形象加碼,這,就是為什麼‌‌「美化侵略者‌‌」的《鳴梁》、《最終兵器:弓》不但沒有招致韓國觀眾的反感,反而能夠在票房方面獲得巨大的成功。

侵略者確實是強大的,否則他們不敢來侵略;同理,反侵略的民族英雄同樣也是強悍的,否則他們不敢視死如歸,奮起反抗。真正優秀的文化產品,首先要真實,要敢講真話,講真話不但不會有損民族英雄的形象,反而能使民族英雄的形象更加高大。

我們來看看中國抗戰電影中日本侵略者的形象:

(中國抗戰電影裏面日本侵略者的形象,形同豬狗,神如智障)

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在中國各地電視台終日轟炸式反覆滾動播放的各類抗日神劇中,日本侵略者的形象,其實都是大同小異,都是低能兒,樣貌醜陋,舉止荒唐,反應遲鈍,不堪一擊,只要中國人願意出手輕輕一撕,鬼子就像手撕雞一樣,脆脆的,很好撕。

問題是:日本鬼子既然這麼窩囊廢,那麼你為什麼整整打了八年之久?為什麼這些無能的日本鬼子可以從你的杭州灣登陸、一路打到了獨山?

對此,只能有一個解釋:你們比日本鬼子,更窩囊。

所以在滿足了腎上腺素的盡情揮發之後,仔細想想,你會發現:這些抗日神劇,表面上是醜化日本鬼子,實際上是在醜化中國人,因為中國人,竟然連這麼窩囊廢的日本侵略者都打不過,整整打了八年,瀕臨亡國,最終要依靠美國人的原子彈來救命。

依據我們的抗日神劇,鬼子很窩囊,然而人家踏破了中華四百州,以邏輯推之,那麼中國人必定更窩囊,這些抗日神劇,本質上不是要黑鬼子,而是要黑中國人,總之,抗日神劇才是真正的反動言論,抗日神劇是真正反人民、反民族、反對炎黃子孫的高級黑。

那麼既然抗日神劇通過醜化日本鬼子的方式、間接醜化了中國人,為什麼中國的觀眾一邊看着間接醜化自己的影視劇一邊鼓掌呢?醜化敵人就間接醜化了先烈,難道那些編劇、導演都不明白嗎?

事實上那些導演和編劇,都是十分聰明、極度狡猾的人,這些人多少都讀過點書,他們之所以在抗日神劇中醜化侵略者,原因其實有多個:

1、因為曾經打不過人家,所以只好在影視劇裏面醜化人家,求得心理安慰,這是一種弱者心態,是一種怨婦心理,是一種阿Q式的無能,是一種深層次的自卑,這種人不敢直接面對敵人的強大與先進,也知道自己永遠強不過人家,所以索性醜化敵人,閉上自己的眼睛,我管你多強大多先進,總之我不看、不知道、不學習,不超越。呸。

2、導演和編劇們根本不敢在影視作品中哪怕稍微‌‌「美化‌‌」一下侵略者,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被扣上一頂‌‌「歷史虛無主義‌‌」的大帽子,然後把你的片子給槍斃了,通不過,這樣的話,劇組的巨大投資就泡湯了,怎樣確保投資安全呢?醜化鬼子,越是醜化鬼子,就越是政治正確,越是醜化鬼子,自己就越安全。

3、導演和編劇們都知道,在中國收看抗日神劇的觀眾,都是些唱《愛情買賣》、跳廣場舞、穿西褲配運動鞋、頭皮耳垢眼屎鼻毛外露、讀《知音》和《故事會》的low人,這個人群有一個共同特點:不求真實,只求發泄。你的文化產品必須要迎合這群人的口味,你才能掙到錢。

而且這個人群的數量是以億為單位的,誰違背他們的口味,誰就是和錢作對。導演編劇們聰明得很,先掙他一把再說,管他媽死後洪水滔天。

所以當這群觀眾從《愛情買賣》的MTV切換到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畫面,他們當然條件反射地叫好,他們當然不會意識到:醜化自己的敵人,事實上就是醜化自己的先烈,因為我們有一百多萬的抗日將士,死在這群窩囊廢的日本鬼子手上,既然是死在窩囊廢手上,那麼當然更是窩囊廢。難道不是嗎?

毫無疑問,這是褻瀆先烈。這才是真正的歷史虛無主義。

韓國電影的所謂‌‌「美化‌‌」侵略者,其實不過是客觀還原了歷史事實,韓國電影人這樣做,是為了襯托朝鮮民族英雄的偉大;同理,我們的影視劇,也應該尊重歷史事實、客觀反映歷史面貌,這當然不是為了向侵略者致敬,而是為了襯托我們抗戰英烈的偉大。

抗日神劇這種荒唐現象背後深層次的問題是:長期的反日教育,已經使醜化鬼子這件事成為了政治正確,而這種政治正確,已經壓倒了歷史事實的重建,所以同樣是反侵略的民族主義題材,人家韓國人可以拍出《鳴梁》和《最終兵器:弓》這種精品,而我們的文化界,卻永遠只有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零式戰鬥機、和充斥了螢屏的智障鬼子兵,這個時代的文化人,既愧對先烈,也愧對子孫。

記得三年以前,有一個很成功的文化商人曾經通過微信,以忠告的口吻,對我說過這麼一段話:在中國的文化市場,你的作品必須要low,越是low,就越有市場,越是low,你掙得就越多,如果你不想迎合這些low人,那我勸你還是改行干別的,別蹭文化界這口飯。

那位文化商人鬼得很,隔了一個小時後,他還不忘提醒我:剛才我給你發的微信,你看了要刪,不要外傳。

責任編輯: 王君  來源:馮學榮讀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907/79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