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超生「黑孩」:當年使勁要兒子 現在兒子要你命

上世紀80年代,中央頒佈計劃生育政策,鄉計生站人員三天兩頭突圍村子查超生情況,或將孕婦直接拖去引產,或強拆逃離者的房子。為了生兒子,村民不屈不撓,變着法子地頑強抵抗,有村民送禮買假「結紮證」,有的挺着大肚子遠赴西部……如今,超生的「小黑孩」都長大了,他們的生活又如何呢?他們的家庭有過的更幸福嗎?

「寄人籬下」的小敏

爸爸不是你親爸爸,媽媽也不是你親媽媽

那天陽光特別好,六歲的小敏和小夥伴們在打麥場上追趕、打鬧,玩累了靠在麥秸垛上,仰頭望着柔和的陽光,不知不覺就睡着了。

沒多久,她忽然被一個陌生男人叫醒。男人摸了摸她的頭,帶她回到家。她偷偷躲在側門的門帘後面,看見那男人和爸爸抽着煙,聊着她聽不懂的話。小敏覺得無趣,又想溜出門去玩,可剛走到廚房門口,卻被媽媽叫住:「敏敏,你過來。」

媽媽正拉着風箱,火光映照下,一副心神不寧的樣子。她拍打掉粘在小敏褂子上的草屑,告訴她,堂屋裏里和爸爸說話的人是二姨家的一個叔叔,要帶她去二姨家住幾天。

小敏一聽要走親戚,開心地跳了起來。

飯後,母親在衣櫃前收拾了半天。小敏有一件花格子裙子,是她最喜歡穿的衣服。母親在一堆衣服中扒了半天也沒找到,情急之下,竟背對着小敏抹起了眼淚。當時已經是深秋了,小敏不解地問:「媽,不是去幾天回來嗎?怎麼還帶裙子?」母親沒有回答她。

那個叔叔一腳跨上車,把小敏抱上了28槓自行車的前槓,父親讓她握緊車把,說是要走很長的路。小敏坐上去,甚至沒扭頭看父母一眼,車輪就轉了起來。還在路邊玩耍的小夥伴看到他們,自動給自行車讓道。由於陌生叔叔在,小敏沒好意思和他們打招呼。

她沒想到,這些和她朝夕相伴的小夥伴們,幾乎就再沒見過了。

「傻妮子,這就是你家呀!以後可不准你叫『姨夫』了,那是你爸爸!」(網絡圖)

「傻妮子,這就是你家呀!以後可不准你叫『姨夫』了,那是你爸爸!」(網絡圖)

在二姨家的頭幾天,小敏過得很開心。

二姨和姨夫對她很熱情,表姐妹也都樂於和她交談,她們睡在一張床上,好像總有聊不完的話。

可是住了十幾天,父母卻沒有過來接她,晚上小敏躺在床上,望着牆上和自家貼着一樣的「四大天王」的貼紙和賀年片,開始想家了。

此後的每天,她一吃完飯,就蹲在二姨家門口的那條大路上,等着父親來。她雖然想家,卻不敢當着二姨的面說出來,雖然二姨現在每天都板着臉,但對她卻很好。

有一天,小敏奶奶來二姨家做客,拉着小敏的手噓寒問暖。小敏忍不住問:「奶奶,我姨夫啥時候送我回家?」不料,奶奶卻哈哈大笑:「傻妮子,這就是你家呀!以後可不准你叫『姨夫』了,那是你爸爸!」

小敏呆住了。奶奶告訴她,當年「二姨」生了兩個女兒,為了躲避「計劃生育」的追查,把出生僅一個月的小敏送到了「媽媽」家。前段時間,隔壁的堂叔做小買賣來到小敏生活的村子,本想看一眼侄女兒,卻沒想到撞上她髒兮兮地睡在麥秸垛旁邊,「實在可憐」,就把她帶回來了……

從那天開始,小敏花了很長時間,才學會管「二姨」、「姨夫」叫「媽媽」、「爸爸」。她也漸漸學會了看人的臉色:有時媽媽炒菜放了點肉,小敏夾菜時,會小心翼翼地避開那些誘人的肉片,讓妹妹先夾。

想着在以前的家,常因為一塊肉,自己和哥哥姐姐們爭執不下,小敏默默的掉着眼淚,把頭埋得更低了。她就着眼淚扒着飯,生怕被人看到。

平日裏,妹妹經常會為了瑣事和媽媽鬥嘴,吵得不可開交,吵到最後媽媽卻哈哈大笑。她靜靜地看着,從不參與。

後來大姨和大姨父來過幾次,小敏雖滿心歡喜,卻不敢當着親生爸媽的面,表現得太明顯。

大姨還是那樣親切,抓住小敏的手不鬆開,但她從來沒有提出過要把小敏帶走。每次他們離開,小敏都會躲進房間,趴在床上大哭一場。

小敏就這樣「寄人籬下」地長大了。

媽媽脾氣暴躁,常拿着擀麵杖追着小敏打,小敏嚎啕大哭,會跑到奶奶家避難。很多次,她都想過離家出走。

初三那年,大姐師專畢業回到鄉里小學教學,需要交兩萬元「上崗費」。妹妹學習成績優異,有望衝進縣裏的重點高中,也要支付高昂的學費。

考慮到父母的經濟壓力,成績中等的小敏主動選擇輟學,外出打工去了。不用時刻顧忌爸媽的感受了,她反倒覺得自在。

幾年後,小敏也結婚了,因要和丈夫一起去打工掙錢,只得讓兒子留在家,讓爸媽帶。這樣一來,她又得常回小時候有點害怕的家了。

去年暑假,小敏回家給兒子送生活費,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聊到給家裏置辦的家電時,媽媽半開玩笑地說:「空調是老大買的,飲水機是老三買的,小敏我是指望不上啦!」

這句話似乎刺激到了小敏,她突然憤怒地質問:「你怎麼不說小時候,把我送大姨家,你虧欠我多少?」小敏媽媽也毫不客氣:「你兒子在這裏吃住,我哪點對不起你?!」

兩人針鋒相對,小敏眼淚刷刷直流,媽媽在一旁邊抹淚邊拍着大腿罵:「我當時生你時就該把你掐死!」

「對呀!你怎麼不掐死我?我就不該生下來。」

回鄉相親的專科生

同鄉剩男:幹嘛回來搶資源

作者按1984年「一孩半」政策的決策者大概也沒想到,十幾年之後農村青年男女比例會嚴重失衡,使得「婚姻」徹底與「商品」畫上等號。據報道,2015年有些地方農村男女青年比例接近4:1。這意味着,要想在農村娶上媳婦,男青年要比同齡人具備更加優越的條件——目前這種「優越」主要體現在物質財富上。

小旭出生於1990年,是三德叔家的二兒子,他上頭還有一個哥哥。三德嬸子懷他時,計劃生育正搞得轟轟烈烈,但他們從醫院偷偷做了B超,知道又是個兒子,就決定偷偷把孩子生下來。

儘管三德嬸子整天都提心弔膽地躲在家裏,但肚子剛顯,就被人舉報了。在計生站的人趕來之前,他們全家人慌忙地躲到了十幾里外的舅舅家。

計生站的人撲了空,只好把三德叔家的驢子牽到了一名工作人員家中「代養」。臨走時,還對着三德叔的老娘厲聲厲色地吼到:「告訴李三德,驢子我牽走了,一天飼養費十塊錢,什麼時候領媳婦刮掉孩子,什麼時候來領驢!」三德叔忍着痛,沒要那驢子。

2011年,三德叔為大兒子辦婚禮,彩禮花了三萬三千塊錢。當時農村已經在風傳將來會出現「一個閨女兩個漢」的狀況,但三德叔不信這種事會落到自己兒子頭上——他的二兒子小旭,儀表堂堂,人也很踏實,而且還在鄭州讀了專科。

2013年夏天,小旭專科畢業,沒能找到對口的工作,只好去一家房產公司賣房子。由於他不善言辭,三個月也沒賣掉一個房子,每個月就只能領1200元的基本工資,生活非常拮据。

在電話里三德叔火冒三丈:「在學校也沒談個女朋友,現在錢也掙不到,你乾脆回家相親吧!」小旭脾氣倔,但撐了兩個月,還是趕着元旦灰溜溜地回家了。

從2014年初到2015年夏天,小旭走過了「煉獄」般的漫漫相親路。

兩年間,三德叔兩口子在媒人帶領下,騎着摩托車走街串巷為兒子找相親對象。剛開始,三德叔認為兒子好歹念過大專,算是一種優勢,但後來發現,「讀書多」甚至成了一種累贅——農村男孩子普遍在22歲前就結了婚,像小旭這樣過了24歲的少之又少。

三德嬸子對此很無奈:「好比一覺醒來到集市上買菜,發現大白菜賣出了黃金價。」

一次,小旭和父母按媒人的約定,去見一個女孩,在門口他們卻發現早就停了好幾輛車。

屋內的男孩們翹首以待——他們都是來相親的。其中一個男孩子遞過煙,主動搭話,得知小旭讀過書後苦笑道:「哥,你上大學咋不出去找?好歹給我們留點資源啊!我都22了。」

回家相親一年半,小旭變得頹廢了許多。有次,他向我訴苦:「為什麼這些姑娘都這麼難伺候?加個女孩QQ,聊了一晚,第二天就被拉黑了。」

更令他絕望的是,沒過多久,一個媒人給他介紹了一個離了婚、帶着孩子的女子。小旭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想着如果告訴大學同學,肯定會被笑掉大牙。

若是在往常,三德叔也絕對不會同意的,但這一次他卻輕聲細語地求着小旭:「去看一眼吧!過了這個村,就什麼也沒有了。」

小旭只好硬着頭皮每天跑去獻殷勤,甚至主動給她的孩子買奶粉,即使這樣,他也沒見過這個頭髮金黃、耳朵上打三個耳釘的女子對他有過一絲笑容。

然而,拒絕了小旭不久後,這個女子就和另一個男孩在一起了。那個男孩父親是做服裝生意的,有些資產。

2015年秋天,小旭沒有和家人商量,就獨自坐車去了商丘市,找到一個培訓機構教務秘書的工作。

在新單位,他認識了同縣姑娘如柳。如柳善解人意,熱情大方,很快和小旭走到了一起。按照小旭的描述,自己父母得知後,高興得「快瘋掉了」,不停地叮囑他:「千萬要大方,多帶這個姑娘看看電影、吃吃飯,錢不夠我們給你打,可不敢中途撒氣了。」

今年過年,小旭和如柳訂了親。彩禮花了10萬元,見面禮2.3萬,買衣服、禮品以及蓋樓房、買車子等各種開銷,父母這輩子辛辛苦苦掙的三十萬積蓄全砸在裏面了。

如柳的父母對媒人承諾,結婚後彩禮錢一定會帶回來。但小旭家裏對此並不抱希望,因為如柳還有一個弟弟,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這些彩禮錢多半要成為他給未來媳婦的彩禮錢。

訂親那天,頭髮花白的三德嬸子看着車上裝着滿滿當當的禮品,鼻子發酸,帶着幾分聲討的意味罵三德叔:「當年人家不讓生,你一個勁兒地要兒子,現在知道好處了吧?你要兒子,兒子要你的命!」

如今農村流行着一種說法,生了女兒就是「招商銀行」,早晚家裏會「財源廣進」。生兒子叫「建設銀行」,父母一輩子就往裏面投錢建設。

當年那些躲避「計劃生育」的家庭,大部分都圓了生兒子的夢,卻並沒有因此而幸福,他們要起早摸黑,為兒子賺建樓房的錢、彩禮錢,甚至孫子孫女的奶粉錢。

秋嬸子家雖然只有一個兒子,年齡也不大,但他們絲毫不敢怠慢。秋叔每天去建築工地給人蓋房子,披星戴月;秋嬸子和我母親聊天,常常把話題引到兒子身上,「他得趕緊長大好娶媳婦啊!看這架勢,誰知道以後彩禮錢要漲到多少。」

秋嬸子的三個女兒都嫁人了。大女兒、二女兒各生了兩個男孩,三女兒家一個男孩。磨兒奶奶身體還算硬朗,每次孫女回娘家,她就抱着重外歲,坐在門口玩。

過往的人看見了,總會逗一逗她懷裏的孩子:「這孩子真俊,肥頭大耳,好着呢!」

磨兒奶奶很誇張地嘆着氣:「哎,五個『建設銀行』,以後可咋辦?」嘆氣歸嘆氣,但臉上卻漾着笑容,透着一股子驕傲。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網易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821/790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