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胡舒立:萬科事件背後下棋者究竟是誰?圖

—「寶萬事件」再喚金融監管改革

萬科與寶能之間的股權之爭事件仍在演變。與習近平當局關係密切的財新傳媒總編胡舒立日前發文,質疑寶能資金來源及金融監管機構監管不力,再度令人關注萬科股權之爭背後的政治博弈因素。

愈演愈烈的「寶萬事件」,再次將現行金融監管體制的弊端暴露無遺。從2015年7月「寶能系」首次舉牌萬科,到萬科2015年12月停牌,再到2016年7月其復牌,一年過去,各監管機構遲遲未對「寶能系」是否違法違規明確表態。日前,萬科又發出公開舉報信,證監會表示「高度重視」,市場內外正在等待。

胡舒立認為,「寶萬事件」的爭論焦點,在於寶能收購萬科的資金來源及渠道是否合法合規。(網絡圖片)

「寶萬事件」的爭論焦點,在於寶能收購萬科的資金來源及渠道是否合法合規。據稱,銀、證、保監管當局各自未發現「寶能系」有嚴重不法行為。不過,不少市場人士並不信服,對其理財資金池、期限錯配、資管計劃的通道業務等方面充滿質疑。顯然,現行金融監管體系以分業格局對應混業市場,不僅每常畫地為牢,而且缺乏穿透式風險監控能力,極易陷入捉襟見肘的窘境。

「寶萬之爭」中的是是非非,尚待監管機構協調一致,嚴格稽查,才能做出判斷。不過,此事再次提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不能再拖。當今金融業跨行業、跨市場特徵極為顯著,互聯網也已深度滲透,橫跨「銀證保」的局面使現行體制越來越力不從心,「誰的孩子誰抱走」的舊套路已經行不通。業內識者指出,現行體制極易失效,造成「事前助推泡沫醞釀風險、事中反應滯後控制不力、事後救助失效推諉責任」的局面,可謂尖銳精當。

現行監管體制缺陷最突出的表現,是「一行三會」信息碎片化、協調難度大成本高,部門法律法規分散。三機構目標各異,缺乏達成一致行動的決策和執行機制,日漸影響監管有效性。這必然導致監管真空、監管套利等嚴重後果。

人們對監管部門最直觀的感受則是其「領地思維」,從產品審批權到幹部任命,都力求自成一統;不僅在交叉監管地帶難容他人染指,對其他領域可能削弱自身權力的改革也自覺或不自覺地抵制。監管部門極易成為行業保護者,對本行業既有風險不願暴露,對其他市場則漠不關心,甚至以鄰為壑。2015年的股市震盪已經顯示,割據式的分業監管和鐵路警察式分段監管,無法使場外配資的全過程納入監管視野;及至e租寶事件、泛亞交易所事件等非法集資案件發生,更表明現有框架無法打破剛性兌付僵局;而今天的「寶萬之爭」步步升級、愈演愈烈,更使監管的諸多弊端無所遁形。

決策層早已認識到現行金融監管體制蘊涵的巨大風險。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及習近平總書記說明,均以大篇幅闡述金融監管改革的迫切性。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抓緊研究提出相關改革方案。隨後傳來改革將加快推進的消息,使市場內外備感振奮,然而隨後卻聲漸不聞,未免令人不解和不安。

改革方向既已明確,承諾既已做出,即須儘快落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多年形成的利益格局,難度無疑很大,既需付出制度改革成本,還要選擇正確的操作路徑,這要求立法清晰、職責明確,更要選對人。然而,難度不是遲滯的理由。形勢逼人,貽誤改革時機就是縱容風險積聚。在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風險敞口在擴大。是因循舊例,敷衍塞責,推一步走一步甚至死守原地,還是順應市場迫切呼聲,積極改革,建立「看得見、放得開、管得住、救得活」的嶄新監管體制,這是考驗監管機構與人員的情懷、使命感與專業水準的時刻。

改革茲事體大,監管層和學界對於未來金融監管模式頗多爭論:是建立以中央銀行為核心的集貨幣政策、宏觀審慎管理、微觀審慎監管為一體的體制,還是貨幣政策與混業監管並立(「一行一會」模式),抑或是貨幣政策與分業監管並立(保留「一行多會」模式),決策層當營造暢所欲言的寬鬆氣氛,才能對各種模式的利弊得失有透徹的認識。但是,此事要暢議更要決斷。如果整體框架的大手術方案一時難定,也必須讓跨市場監管先行一步。例如,在債券市場,可將銀行間交易商協會主管的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證監會負責管理的公司債、發展改革委主管的企業債,交由央行統一監管,讓具備執法權限和能力的監管機構跨市場執法,並盡力堵塞尋租空間。而在近中期內,及早確定金監改革框架,果斷推出改革方案,已無可再拖。

當前有一種主張是傾向於議而不改的,其理由大致有三:時機不成熟,監管能力跟不上,改革成本過高。由此,寄望於「完善部際協調」。不過,現行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雖經多年改進,作用仍十分有限,根本無法及時有效地應對綜合經營中出現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指望這一機制承擔未來更加複雜、艱巨的監管任務,不啻緣木求魚。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主要經濟體痛定思痛,紛紛對金融監管體制實施重大改革。世上並無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但是,廣泛而沉痛的教訓已經顯示,監管之要在於從宏觀視角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特別是加強宏觀審慎管理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堅決實施跨市場監管。以中國現狀驗證國際經驗,如何建立對一切重要投融資行為風險無縫隙全覆蓋的功能監管體系,方向已經相當明確。始於去年秋天的「寶萬事件」,從一場局部戰綿延至今,升級為震動市場全局的大事件,正是對金融監管改革提速的再呼喚!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財新周刊2016年第29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727/776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