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權威人士首提房地產泡沫:不應通過加槓桿「去庫存」

權威人士的談話明確了房地產市場的定位:「房子是給人住的,這個定位不能偏離,要通過人的城鎮化『去庫存』,而不應通過加槓桿『去庫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觀、地方為主體的差別化調控政策。」管清友評論稱,這是對前期一些地方房地產政策的「撥亂反正」。時事評論員川浦晟:江澤民已經陷中共於經濟混亂無法自拔之地,企業無心搞實業,轉而投機炒作,國有企業參與炒房,銀行參與炒股,銀行巨額壞賬已成為中國金融危機的不定時炸彈。

今天,人民日報在頭版轉二版刊登了權威人士專訪《開局首季問大勢》,指出了當前中國經濟遇到的問題,並對諸多核心問題明確了政府的態度。這是繼去年5月25日,今年1月4日之後,「神秘的」權威人士第三次接受訪談。

民生宏觀研究院院長管清友指出,該談話代表了中央最高決策層對當前經濟的看法和定調。如果文章的思路能夠得到貫徹落實,那將是國之大幸。

綜合各家券商評論,將權威人士講話要點整理如下:

1、確認經濟L型,供給側改革回歸政策重心

華創證券分析師牛播坤,甄茂生指出,供給側改革回歸政策重心,強調需求側托底不能越位。明確表明供給側才是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的主要矛盾,需求側為改革托底,但不能過度,「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槓桿硬推經濟增長」、「依靠過剩產能支撐的短期經濟增長不可持續」、「拋棄貨幣寬鬆加碼加快經濟增長、去槓桿的幻想」。此外,在論及經濟下行壓力時,15年的《五問中國經濟》對投資、消費等需求側着墨甚多,而這次更多的強調長期視角,結構性矛盾才是關鍵。

權威人士表示,「綜合判斷,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是該文最重要的表態之一。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長期來看,政府基調仍然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期「適度擴大總需求」是重點,而現在開始變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反對高槓桿硬推經濟

權威人士談到:「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槓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槓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

管清友評論稱,談話明確指出「財政政策要更積極,貨幣政策要更穩健」。針對於一季度新增信貸創歷史新高,按照訪談的基本論調,後續政策可能會糾偏,大家一定要注重政策在邊際上的變化。

華創證券也指出,除非外部衝擊導致經濟再度快速下滑,一季度天量信貸難以重現。

3、嚴防金融高槓桿

華創證券認為,對金融高槓桿的重視或意味着後續將出台相關的監管措施。15年的《五問中國經濟》中,防控經濟風險主要強調非金融企業和地方政府的高負債,本次專訪則將突出強調高槓桿是金融市場脆弱性的「原罪」和金融高風險的源頭,這意味着後續或將出台相關的監管措施。

4、股市匯市漲跌不再是政策目標

管清友稱,談話對於股市、匯市、樓市做出了明確說法,指明了資產配置方向。談話指出「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也就是說,這幾個市場不能被工具化,它該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不能為了穩增長而去刺激。「這在我閱讀的文件範圍內,這個說法是第一次提出」。

股市的功能是什麼?「股市要立足於恢復市場融資功能、充分保護投資者權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加強發行、退市、交易等基礎性制度建設,切實加強市場監管,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嚴厲打擊內幕交易、股價操縱等行為。」也就是說,政府主要是要強化監管,防止異常波動,防止系統性安全,股市漲跌、指數波動不再出現在監管目標當中。

管清友稱,匯市這次沒有將參考一籃子貨幣,而是「要立足於提高貨幣政策自主性、發揮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在保持匯率基本穩定的同時,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有彈性的匯率運行機制。」意思就是說,人民幣的漲跌,應該更多參考市場。我們不希望出現劇烈波動,所以說是「基本穩定」。但匯率漲跌也不應該成為匯率政策的主要目標。

5、否定用房地產加槓桿來去庫存

談話明確了房地產市場的定位:「房子是給人住的,這個定位不能偏離,要通過人的城鎮化『去庫存』,而不應通過加槓桿『去庫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觀、地方為主體的差別化調控政策。」管清友評論稱,這是對前期一些地方房地產政策的「撥亂反正」。

6、強調預期管理

談話指出,「宏觀經濟政策不能搖來擺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導向越明確,落實越有力,市場預期就越好。反之,如果我們還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場就會擔心遲疑、無所適從。」

華創證券認為,在15年的《五問中國經濟》中,預期管理只是作為宏觀調控的組成部分被提及,而這次將穩預期單列出來,強調宏觀調控的本質就是預期管理,為此要保持政策的前後一致性,並加強與市場的溝通和前瞻指引。

管清友則稱,這次談話本身也正是預期管理的產物。

7、去產能:保人不保企

管清友指出,談話明確了「保人不保企」的重要思路。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那樣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個大包袱。

鄧海清總結稱,去產能的關鍵是處置「殭屍企業」,原則是「保人不保企」。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澎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509/73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