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粟裕平反報告遭胡耀邦打太極:一句話駁回

1980年6月,粟裕上海親自找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和總理趙紫陽申訴,回答是找機會在中央會議上議一下。總政黨委討論後的回答是「這件事涉及對軍委擴大會議的評價問題,要等中央討論後再定」。顯然平反遇到了阻力。此後,平反的事有如石沉大海無人再提。1982年12月,粟裕的夫人楚青又給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的陳丕顯寫信提出,陳丕顯只是講報告已轉胡耀邦,並轉楊尚昆處理。據楊說,耀邦同志在批轉時寫了「我對這個情況不大了解,請你處理這個問題。」。

中共開國大將粟裕戎裝照(圖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一、粟裕挨批理由淺析

粟裕在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上遭到批評或批判的「罪名」主要有,一是一貫反領導,二是向黨要權,三是爭奪軍隊領導權,四是告洋狀。按現在的說法都是不實之詞的誣陷,卻有其一定理由和根據。

粟裕一貫反領導。這個領導主要指陳毅聶榮臻彭德懷

世人皆知陳毅是粟裕的老領導,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又是兒女親家(陳毅之子陳小魯與粟裕女兒粟惠寧1975年結婚)。豈不知二人真正共事不超過一年,粟裕真正共事最長的是饒漱石,而且陳粟兩人矛盾由來已久。

新四軍時期1943年在淮南黃花塘批鬥陳毅,最終趕走陳毅,後人把罪名推到了饒漱石頭上,其實當時粟裕、張鼎丞、鄧子恢等都是積極的參與者。粟裕的二讓司令被很多人歌功頌德,其實裏面有深刻的原因。一讓司令,不是讓給陳毅,而是讓給張鼎丞。因為粟裕當時只是個團級支隊代表,張鼎丞是二支隊司令,兩人關係很好。

二讓司令的問題儘管很多人否定粟裕資格不夠指揮不動山東過來的幹部,卻是事實存在的。由山東軍區過來的包括許世友宋時輪、陳士榘、唐亮、王建安,以及兩廣縱隊的韋國清,特縱的陳銳霆都沒有在粟裕手下幹過,這裏面的許多人在資歷上遠遠超過粟裕。而粟裕的老部下只有葉飛、王必成、陶勇。陳毅雖說軍事上建樹不多,由於資格老,與中央高層關係密切,關鍵時刻可以震住這些人。粟裕後來把三野的功勞攬在自己身上,不僅那些上將們心裏有氣,陳毅也不舒服。

當然,陳毅對粟裕有氣最大的原因是粟裕是饒漱石一派,而饒漱石與陳毅是死對頭。

陳毅在批判粟裕會議上不僅指名道姓說他陰,而且慷慨激昂,一針見血,把本來以反「教條主義」的批判轉到了對粟裕「個人主義」的人身攻擊。以致彭德懷表揚陳毅「陳毅同志的發言對我們有很大教育意義,對我們反個人主義有很大作用」。有人提出陳毅「明批暗保」。事實上陳毅的批判已經超出了工作方法之爭,而是一種向死里踩的玩法。

粟裕與聶榮臻雖然共事時間甚短,關係卻不好。聶榮臻是在總長徐向前因病無法赴任的情況下代理總參謀長職務。據說聶榮臻擔心毛澤東事情太多,因此要求軍隊方面的報告,都要經他批閱後,再根據情況看是否有必要上報。然而粟裕卻事事匯報,冷落了這位小雞腸子的元帥,毛澤東肯定了粟裕,使聶榮臻受到批評並檢查,因此留下芥蒂。估計這只是兩人矛盾的一方面,還應當有不為人知的因素。否則聶榮臻不會說:「作為總參謀長來講,有了嚴重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這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盜,大盜盜國!」

粟裕與其它將帥。批判粟裕最激烈的是陳毅、彭德懷、聶榮臻、鄧小平黃克誠5個人,原三野的將軍們儘管後來表白和替粟裕喊冤,當時幾乎沒有一個站出來替他說話,反而跟風批判。而他的嫡系葉飛、王必成、陶勇位卑言微,則是一種模稜兩可的態度。據說保粟裕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林彪,一個是肖勁光。雖然有政治環境和自保的因素,但在1958年還沒有形成一言堂,言論尤其是會議發言相對寬鬆。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粟裕在人緣上並不太好,也沒有與粟裕一起陪綁的。

粟裕與彭德懷的矛盾較多,大部分是工作方面的。

新中國的國防體制也是隨着中國的發展不斷變化的。解放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為國家最高軍事領導機關,統一管轄並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及其它武裝力量。毛澤東任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程潛任副主席。

1954年9月,在國務院設立國防部長一職,軍隊從此獨立於國家體制之外。國防部長由主持中共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懷擔任。黃克誠(中央軍委秘書長、副總參謀長)、譚政(總政治部副主任)、肖勁光(海軍司令員)、王樹聲(1955年3月任總軍械部部長)、肖克(1955年4月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李達(1955年4月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計劃和監察部部長)、廖漢生為國防部副部長。

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了八總部體制,包括總參謀部、訓練總監部、武裝力量監察部、總政治部、總幹部部、總後勤部、總財務部、總軍械部。其中有四個總部領導兼任了國防部副部長,以便於更好協調國防部與各總部之間的工作。

由於沒有國防部與總參職責條例區分,時任總參謀長粟裕與國防部長彭德懷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兩家在配合上並不太好。直到1958年7月,才明確中央軍委是中共中央的軍事工作部門,作為全軍的統帥機關,軍委主席是全軍統帥。中央軍委領導下的總部體制恢復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三總部體制。國防部成為中央軍委的對外稱呼,既有決定權又有執行權,權力很大。

1951年擔任副參謀長的粟裕以總參謀部名義調志願軍5個軍15個師回國。違背了「有關國防部署調整方案、計劃,以及國防要地步兵師以上部隊,特種兵團以上部隊的調動,均應用軍委名義批准,呈毛澤東主席閱後發出。」

1955年6月,粟裕自行佈置準備攻佔馬祖列島(福建閩江口外)。此事因為福建軍區副司令皮定均認不不妥被彭德懷知道,認為粟裕繞開國防部長擬定作戰方案有越權之嫌。

1955年粟裕任總參謀長半年後即提出劃分國防部與總參職權,始終沒有回應。1957年訪蘇時,直接到莫斯科向蘇方要國防部與參謀部職權劃分的文件資料。一般情況下,中共國防部是國務院下屬機構。中方想了解蘇聯國防部職責權限,最低應由周恩來向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相當總理)提出,而且事先必須經毛澤東同意。粟裕已是第四次出國,未經請示,向蘇方索取國防部職責資料,是有違外事紀律的。這也是陳毅在軍委擴大會上說粟裕「爭權利,跑到外國去找點根據」的來源。

彭德懷作為國防部長和當時負責軍隊事務第一人,粟裕的被批是主要責任者應當沒有問題。從性格上分析,彭德懷個性倔強、孤傲。作戰勇敢、無畏,又剛正和堅忍。同時也目中無人,瑕疵必報。這從他支持高饒,反對劉鄧。批判劉伯承和粟裕,無懼毛澤東的權威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他批劉伯承和粟裕更多是在工作方法上,與劉鄧整人有本質上的區別。

二、粟裕平反的坎坷經歷

粟裕從一名普通的班長做起,成為領兵幾十萬的統帥。不僅作戰英勇,而且有較高的指揮才能,身為十大將之首可以說名至實歸。一方面他受到批判較早,是中共建國以後最早犯錯誤的高官之一。另一方面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一直在位,沒有真正的倒下。而1958年的錯誤平反之路更是坎坷不平,直到1984年去世都沒有平反,不免讓人感到不解。

1979年10月9日,粟裕就寫了申訴報告,要求對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的處分平反,時任副主席葉劍英批示:「華主席、小平、先念、陳雲、克誠、耿飈、國清、楊勇同志:粟裕同志送來關於彭德懷同志利用五八年軍委擴大會議批判他的申訴報告一件,前不久肖克同志看我時,也曾提到有關那次會議反教條主義的事。我認為五八年召開軍委擴大會議,檢查總結建國以來的軍事工作是必要的。至於那次會議的錯誤,我建議總政組織力量,認真地研究,向軍委提出實事求是的報告,以便在適當的時候,妥善處理。當否,請酌。葉劍英10月16日」。

然而包括當時主政軍委的聶榮臻、徐向前都表示應當解決,卻沒有具體辦理。

1980年6月,粟裕在上海親自找總書記胡耀邦和總理趙紫陽,回答是找機會在中央會議上議一下。總政黨委討論後的回答是「這件事涉及對軍委擴大會議的評價問題,要等中央討論後再定」。顯然平反遇到了阻力。此後,平反的事有如石沉大海無人再提。

1982年12月,粟裕的夫人楚青又給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陳丕顯寫信提出,陳丕顯只是講報告已轉胡耀邦,並轉楊尚昆處理。據尚昆說,耀邦同志在批轉時寫了「我對這個情況不大了解,請你處理這個問題。」。

1983年2月2日,軍委楊尚昆副主席兼秘書長在他的住地接見了楚青。楊尚昆說:「粟裕同志1958年的事我了解,當時我是中央辦公廳主任。他的事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得罪了兩個半元帥,兩個是彭和聶,半個是陳。」楊尚昆還提出:當時有意見的現在還有在的嘛!聶嘛。搞得不好那頭又起來了。我為此事同聶老總談過,問他怎樣處理?他說:「我考慮考慮。」並提出「把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文件全部收回、銷毀。粟裕知道後,非常高興。

1983年4月末,粟裕病情加重,楊尚昆至301醫院看望他,平反的事仍沒有着落。

粟裕的病情日益加重,決定安裝起搏器。在打開胸腔後發現起博器型號不對,只好重新縫合。第二天在推進手術室時,因手術室大門被鎖,延遲了三個多小時才進入手術。雖然手術成功,因在外溫度低,發高燒,發生暴發性肺炎,終於不治身亡。時間是1984年2月5日下午4時33分。粟裕直到去世,也沒有解決當年平反的問題。

由於沒有平反,粟裕的家人提出不開追悼會,不進入寶山革命以墓,得到了中央的同意。

據說胡耀邦提出雖不開追悼會,宣傳規格要高,可以高於廖(承志)公、譚(震林)老。要有一個不是悼詞的悼詞。楊尚昆則說「恕我大膽直言,我認為黨對粟裕同志太不公正了!」

然而在訃告中,粟裕1958年的問題隻字未提,引起了家屬的極大不滿。

直到粟裕去世六天後的2月11日,中共中央、中顧委和中央軍委聯名發佈的粟裕同志逝世的訃告在人民日報上發表。

2月15日,粟裕全家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送行。中央沒有發通知,大部分都是自願前往。

1986年大百科軍事卷人物分冊《粟裕》條目釋文中,「肖克」條目中寫有「1958年因所謂『教條主義』受到錯誤批判而離職」,而「粟裕」條目中卻沒有寫,楚青再次找楊尚昆,結果是連肖克這段話也被刪除。

直到1987年9月12日上午9點15分,軍委常務會議決定,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的《粟裕》條目寫上這樣一句:「1958年在所謂反教條主義中受到錯誤的批評」。

1993年11月17日,金冶、譚肇之、秦叔瑾、黃野松、黃亦凡五人給中央寫報告,建議召開粟裕同志逝世十周年紀念會或座談會。此時已是江澤民任總書記,劉華清張震軍委副主席。

1994年12月7日,中央辦公廳曾慶紅主任電話告,為粟裕同志平反的那篇文章,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已經批發了。

據後來有人反映,江澤民在審批過程中還有人施加影響,企圖阻撓。

1994年12月25日,劉華清、張震兩位中央軍委副主席共同署名的《追憶粟裕同志》文章,經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簽發,在《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同時發表了,被稱作是「組織上以文章的形式為粟裕同志平反的文件」。

三、幾點感悟

粟裕一定有其自身的缺陷和失誤。粟裕作為一位參謀官及戰場指揮員,表面上功績非凡,在一面倒的高調評價中,許多問題並沒有挖掘透。他的成長道路與其它將領相比,應當說是一帆風順或者說是破格使用。紅軍時期僅是省委組織部長,抗戰時期也只是位師長,這個師長在當時僅相當於八路軍的旅長。解放戰爭一躍升任野戰軍主官,引起其它將領的妒嫉可想而知。他與饒漱石的親密關係,與陳毅的矛盾以及後來與彭德懷、聶榮臻、鄧小平等的矛盾,不會是空穴來風,一定有原因。

如果說聶榮臻小雞肚腸子煽風點火,搬弄是非尚可信,因為後來整羅瑞卿他用的是同一手法。把粟裕與彭德懷的矛盾說成是出於公報私仇,未免過於膚淺。作為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彭德懷無論是批評劉伯承還是粟裕,都是一種治軍方法之爭。況且粟裕在一些問題上確有不當之處,包括調兵、私自擬定作戰計劃和向蘇聯提出國防部與總參謀部職權劃分等問題,粟裕從組織原則上都不佔理。

眾人都忽視了一個重要人物鄧小平,他在建國後歷次政治爭鬥中都是組織領導者。整高饒有他,反右有他,批劉伯承和粟裕他是中央領導小組組長。很多人都認為鄧小平和劉伯承好的一個頭,其實這兩個人歷史上就貌合神離。

粟裕平反最大的阻力不是政治上的,而是人事關係。之所以粟裕平反經受如此多的磨難,最大的阻力是鄧小平和聶榮臻這兩個仍在台上的「老人家」。

粟裕最終能平反不是江澤民,而是曾與粟裕共同戰鬥過的時任軍委副主席的張震。沒有張震的位高權重和對粟裕及三野的感情,也許粟裕至今的帽子還戴在頭上。

粟裕從派系上屬於朱毛派,毛澤東偏愛林彪和粟裕眾所周知。文化大革命如此激烈的清洗,粟裕始終穩坐7、8、9、10、11屆中央委員,與毛澤東的信任是分不開的。也許正因為此,他遭到反文革派的嫉恨,從而對他的平反設置障礙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有人非要生拉硬套把粟裕的被批說成是文革前的預演,是毛澤東掌握兵權的陰謀。與當年蔣介石加強中央集權,抑制軍閥和地方割據勢力同樣,純是瞎說。真要如此的話,他削的不應當是粟裕和劉伯承,而是掌握實際軍權的彭德懷,也不會在粟裕下台後用彭德懷的嫡系黃克誠擔任總參謀長。

雖然說毛澤東一慣反對教條主義,對劉伯承和粟裕的批判也僅限於治軍的教條,並沒有打倒他們的意思。而且劉伯承和粟裕在文革期間一直在位。

被毛澤東整倒的人文革後都平反了,唯獨粟裕不平反。劉伯承直到1986年才平反,而且是在楊得志、張震等一些將領們的多次申訴下才得以完成,而阻力來自於鄧小平。

按照鄧小平後來的辯解「當年我是反教條主義領導小組組長,那是毛主席指定的,我不好推辭。」然而,他在批判會上的尖刻發言卻是摸不掉的事實。正像彭德懷後來托侄女彭剛給蕭克道歉所說「讓你父親到懷仁堂做檢查,我當時是不同意的,那是鄧小平的意見。」

鄧小平不給粟裕平反還有一個原因是,粟裕指揮的第三野戰軍風頭蓋過了劉鄧的第二野戰軍。眾所周知,當年劉鄧被蔣介石軍隊打的十幾萬人只剩下幾萬人,不得不扔掉裝備跑到大別山躲了起來。而粟裕和林彪及彭德懷指揮的部隊卻在與蔣軍浴血奮戰,並取得優異成績。淮海戰役是也是三野打主力,這讓鄧小平心裏不舒服。

粟裕的悲劇人生反映了中國官場權力博弈的殘酷,人性墮落的醜陋。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文貝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506/73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