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惹官怒 好人雍正的一世惡名來自於自己的功績?

作者:
為什麼勤懇的雍正一心為天下,卻不能得到當時人們的認同和理解?在民眾的眼中卻是個不仁不孝的人?為什麼雍正做了那麼多實事、好事不被民眾所銘?原來,為了國家,雍正得罪了當時那個國家的大腦和口舌――官員和文人,正是他們能夠決定雍正將以什麼樣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雍正的好心沒有好形象,為我們昭示了一條生存法則:你的形象取決於評價者如何評價!

雍正皇帝,是康熙的四皇子。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禎,他是康熙皇帝第四個兒子,大清王朝入關後的第三任統治者。雍正夾在功業顯赫的康熙和乾隆之間,一般都認為他只是承先啟後的過渡皇帝,但我個人認為其在康乾盛世中處於不可或缺的位置。歷史選擇了他,他也交給了歷史一份滿意的答卷。日本史學研究者佐伯治曾評價雍正皇帝說:「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若無雍正整飭,滿清恐早衰亡。」

「好人」雍正,得一世惡名

雍正在位十三年,對清廷機構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耗羨銀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設立軍機處,創立秘密建儲制等。正是他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這樣一位勵精圖治、致力於富國強民的皇帝,應該擔得上「好人」的評語。

可就是這樣一個「好人」,卻只得到一世惡名,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民間傳說,最集中的是他「改詔奪位」、「骨肉相殘」、「不得善終」三大惡名。從登上皇位,就傳聞不斷,說他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誅忠、好諛任佞。民間流傳關於雍正的死因有很多,有說是被呂四娘(呂留良遺孤)謀刺死的﹔有說被宮女縊死的﹔有說服丹藥中毒而死或中風而亡﹔更有甚者說其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謀毒死。眾說紛紜的死因,其實正反映出雍正登基後面臨的現狀。

可一個公認的事實卻是:雍正是封建王朝中最為勤政的皇帝之一,在位十三年,國庫從接手時的所剩無幾到卸任時的國富民強,老百姓的安居樂業(雍正在位期間沒有一次大規模農民暴動),極力整治吏治建立了健全的領導和監督體制。以後人的眼光來看,愚以為雍正的「惡名」正是來於自己的功績。

「清欠」功績招「惡名」

雍正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欠,也因此得了貪財的惡名。

在康熙統治期間,解決了長達八年的吳三桂等三藩的分裂戰爭,收復了被鄭經割據多年的台灣,驅逐了佔據我國黑龍江地區的沙俄勢力,又出征蒙藏平定準噶爾部蒙古貴族分裂勢力的動亂,這一通仗打下來得需要多少銀子?清朝經濟面臨着崩潰的危險:一方面叛亂此起彼伏,剿而不滅,用去大部分財政收入﹔另一方面朝廷內貪污成風,大小官員多以「借款」為由,私自動用國庫銀兩竟高達上千萬之巨!借了錢,又不還回來,這就造成了國庫的「虧空」。國庫里沒有銀子,就得增加賦稅向老百姓要,要到後來康熙都覺得老百姓太苦了,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旨「永不加賦」。國庫只存銀七八百萬兩,而又不能「加賦」,這就是雍正接手時的財政現狀。

如果說,打江山要靠槍桿子,那麼,治江山就得抓錢袋子,所以虧空不能不補。雍正為了維持大清帝國的運轉,把眼睛盯在了「虧空」上,要把官員們欠國家的錢收回來。雍正決定從整頓吏制開始,錢糧虧空主要出在官吏貪污上。雍正說:「歷年戶部庫銀虧空數百萬兩,朕在藩邸,知之甚悉。」又說,「近日道府州縣虧空錢糧者正復不少」,「藩庫錢糧虧空,近來或多至數十萬」。於是雍正下第一個法令,就是下達全面清查積空錢糧,要求各地嚴格執行,並責令所有虧空三年內全部補齊,不許派於民間。康熙皇帝去世剛好一個月時,雍正便下令全面清查虧空錢糧,可見事情之緊迫。

在清欠執行上,雍正的做法很值得稱道。

官員的指派與意義

雍正帝求道圖。

雍正從中央直屬機關內選派欽差大臣,同時又從各地抽調一大批候補州縣隨行。這個人選搭配很有意思。首先欽差大臣與地方的聯繫不是特別密切,而且就在皇帝身邊,肯定對雍正清欠的決心和信心十分了解,即便是有些孝敬及往來,在這事關自己腦袋的問題上,他不會冒那麼大的風險給別人擔事。而同時又有一批候選官員隨行,對欽差大臣本身就是一種監督。

要知道雍正給出的政策是:查出一個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職,從調查團里選一個同級官員接任。這些候補們,眼睛都望穿了,好不容易盼到這麼一個出頭的機會,因此眼睛現在都泛著藍光,死盯着欽差大臣和受查官員,誰「和稀泥」誰就是動了他的「頂戴」,這樣就避免了官官相護。同時,在古代官場有一個循環:上一任虧空,繼任者填補,離任的時候再虧空給下一任,所以虧空總是補不上。可這回繼任者就是來查賬的,還不趁機把前任的虧空賬抹平?再者,如果他查不出虧空也就沒有自己的繼任。因此,從哪方面講,去查賬的人都會「光膀子賣力氣」地徹查到底。

履郡王事件帶來的影響

雍正這一出手,動靜可真不小。首先查處主管財政的戶部有虧空,而且虧空達二百五十萬兩,雍正責令戶部歷任尚書、侍郎、郎中、主事等官吏共同賠償。另外雍正自己的十二弟履郡王曾做過內務府主管,結果內務府也有虧空。當時全國上下都看着這件事情,如果這筆錢追不回來,那清欠將就此不了了之。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雍正向這位十二弟下了手,最後履郡王為了還錢,只好將家中器物當街變賣。雖然履郡王此舉有給雍正難堪的意思,但不管怎麼說你還是要把錢還了,皇上至親尚且如此,還有哪個官員能夠賴賬。但雍正也因此落了個刻薄的惡名。

從履郡王的事件中,雍正看到了一個問題:官員虧空國庫不是一時虧空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債一時還清有困難。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採納了通政司官員錢以塏的建議:抄家。虧空官員一經查出,將其家產查封,家人監控,追索已變賣的財物,杜絕其轉移藏匿贓銀的可能。贓官們的罪一經核實,就把他的家底抄個乾淨,連他們的親戚、子弟的家也不放過。雍正下令:「絲毫看不得往日情面、眾從請託,務必嚴加議處。追到水盡山窮處,畢竟叫他子孫做個窮人,方符朕意。」此令一下,全國一片抄家聲,雍正也得了個「抄家皇帝」的封號,甚至連牌桌上都有了一種新打法:抄家和。

雍正處理事情的態度與方式

雍正當皇子時的畫像。

雍正四年,廣東道員李濱、福建道員陶范,均因虧空案而畏罪自殺。想一死了之?沒那麼容易!雍正指出:「官職家財既不能保,不若以一死抵賴,留貲財產子孫之計。」跑了和尚跑不了廟,雍正下令,找他們的子弟、家人算賬!與此相同,廣東巡撫楊文干、閩浙總督高其倬、福建巡撫毛文銓等,雍正都對犯官「嫡親子弟並家人等」嚴加審訊,最終「所有贓款着落追賠」。箇中詳情,《紅樓夢》背景中的江寧織造曹家就是其中著名的例子,這才有後來雍正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謀毒死之說。在一場暴風驟雨般的專項整治中,虧空沒了,國庫也殷實了,但雍正也因此落了個好殺的惡名。

在解決了「眼前這點事」的同時,雍正於1723年成立了獨立的核查審計機關「會考府」,這為後來的整治吏治、反腐懲奸做好了準備。同時暗中安插密探,四處巡訪,即使是巷尾街頭的民間瑣事,他都能馬上知道。滿朝文武官員都擔心禍及自身,為人處事都格外小心謹慎。另外雍正還建立密折專奏制度,奏摺由一種專用的特製皮匣傳遞。皮匣的鑰匙備有兩份,一把交給奏摺人,一把由皇帝親自掌握,任何人都不得開啟,也不敢開啟,具有高度的私密性,故稱「密折」。這一下官員之間互相監督,並可直達聖聽,官員們更是如履薄冰。吏治由此得以清明,但雍正因此落下個懷疑誅忠的惡名,甚至民間流傳出雍正親自設計的殺人工具--血滴子的傳說。

雍正惹「官怒」

在這之後雍正又實行了攤丁入畝、耗羨歸公等政策。所謂攤丁入畝,就是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這項措施有利於貧民而不利於官紳地主。耗羨歸公,更是把以前各級官員的以銀兩在兌換、熔鑄、保存、運解中有一定損耗為由,故徵稅時有一定附加費的「小金庫」收歸中央財政。動了這些官員的錢袋。

清欠一事可以講「事關根本」,成功與否決定了清朝能否安定、安全,也正是因為如此雍正才大動干戈。但是由於他近乎「不近人情」的高壓政策,深深得罪了各級官員。應該講這件事情是影響到雍正整體評價的關鍵因素,他犯的非「民怨」而是「官怒」。

雍正招惹「讀書人」

雍正帝祭祀神農圖(局部)。

雍正不僅僅得罪了當官的,更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文字獄在雍正朝尤其嚴重,他因此落了個好諛任佞的惡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靜案。雍正六年,儒生曾靜因受到明朝遺臣呂留良詩文的影響,銳意反清。讓他的徒弟張熙去找時任川陝總督的岳鍾琪,勸岳反清,結果被岳鍾琪給舉報了,曾靜因此入獄。

這種謀反的罪名,在當時凌遲或者滅九族都是有可能的。但雍正只是下令將審訊曾靜的記錄整理成冊,在其中對民間不利於自己的謠言進行駁斥,起名為《大義覺迷錄》。殺一個曾靜對雍正來講是沒有意義的,雍正要借這個機會重塑自己的形象。而曾靜也很配合,不僅自願到各地宣講雍正皇帝的「聖德」,而且還寫了一篇《歸仁說》,表達自己誠心懺悔之意。

曾靜案實際上仍然是在給雍正潑髒水,在查抄出來的物品中,大部分都是宣傳雍正爭奪皇位的內容,說他如何謀父、逼母、弒兄、屠弟,以及貪財、好殺、淫色等。可見,此次不是真的要謀反,而是針對雍正個人。從曾靜選擇的策反對象來看,他根本就沒期望會策反成功,岳鍾琪擊敗準噶爾兵、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當時聖眷正隆,試想,這樣一個人怎麼會跟着曾靜造反?曾靜為什麼偏偏就閉着眼找上了他?愚下認為,曾靜就希望此事敗露,造成轟動效應,以使得他的那些資料能夠更廣泛地宣傳。雖然曾靜策反沒能成功,但他已經成功了,他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筆,而且更讓雍正着實加了一條罪狀,也使雍正得罪了天下讀書人。

雍正得罪的這兩批人,官員和文人,實際上是老百姓的眼睛和舌頭,他們「看的」和「說的」,很快就被老百姓複製、傳播。因此,當有「政治目的」的人散播謠言的時候,這些做官的不會加以制止,甚至希望這些謠言傳得越廣越好,甚至有些人還會主動地去編造謠言。雍正的醜惡形象在這些官員的「口誅筆伐」中,進入了老百姓的意識中。

雍正即位的問題

老百姓最津津樂道的就是:雍正即位的合法性。民間流傳着雍正將康熙遺詔由原來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且不說遺詔至少有滿漢兩種文字,改了漢文改不了滿文,無論傳給誰總要寫個人的名字,例如,傳位於四子愛新覺羅o胤禎,「十字」能改,那名字怎麼改?還有的說雍正是其母親和年羹堯私生的,改「康熙遺詔」之事是年羹堯乾的。這事情就更搞笑了,年羹堯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中的進士進而走上仕途,而這年胤禎已經二十一歲了。與合法性相關的還有很多傳說,例如,雍正逼康熙傳位給自己,說雍正逼死了自己的母親,殘害自己的親兄弟撫遠大將軍老十四愛新覺羅o胤禵。可以看出,雍正就是一個靶子,所有的髒水都在往他身上潑。

很顯然,當時雖然雍正已經做了皇帝,但自己的位置並不穩當,尤其爭奪皇位的人都還沒有死心。仔細分析這些傳聞都是有政治目的的。修改遺詔,只是為了宣傳雍正不具有「合法性」﹔「謀父、逼母、弒兄、屠弟」只是為了宣傳雍正「非君子」,這樣的人不配當皇帝。而且這些宮廷秘聞,老百姓就是想編都不可能說得跟真事似的,這只能說明這些事情不是始於民間。如果老百姓是聽來的,而且是聽雍正的政敵說來的,這事情可信嗎?

雍正勤政為民

雍正是個勤奮的皇帝,圖為雍正的批語。(以上皆為網絡圖片)

雍正在位期間,自詡「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僅以硃批奏摺而言,雍正朝現存漢文奏摺35000餘件、滿文奏摺6600餘件,共有41600餘件。雍正平均每天批閱奏摺約10件,而且批覆都以紅砂硃批,這說明不是找人代筆,有的奏摺上的批語竟有1000多字。著名作家二月河曾如此評價雍正:「康熙、唐太宗,還有秦始皇這些勤政君主,沒一個比得上他的。」可這樣一個「一心為公以天下計」的皇帝,無論是在位的時候,還是身後都留下了惡名。

雍正曾在年羹堯的奏摺上,批了一段流傳後世的君臣說:「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為君者施恩易,當恩難﹔當恩易,保恩難﹔保恩易,全恩難。若倚功造過,必至返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實際上這對雍正又何嘗不是呢?他一心想造福於民,卻層層受阻,雖然取得了不少功績,卻免不了為當世和後世所惡。套用他自己的話講,正所謂「做事易、成事難﹔成事易、守事難﹔得名易、保名難﹔保名易、全名難」。

後世為雍正的平反

雍正在位僅十三年,個人認為卻是對整個大清王朝作出貢獻最大的一位皇帝。但這樣一個兢兢業業,一個一心為公的好皇帝,在位時以及身後若干年之內卻備受爭議,實在令人惋惜。但歷史是公正的,近年隨着關於其相關史料的逐步公開,大眾逐漸開始接受了這位好皇帝,甚至開始為其「平反」,這很值得欣慰。

雍正的成功,首先在於他摒棄了人情的束縛。在封建官場,所謂的處世哲學,其實就是一部人情學。這類學問雖然讓一部分人在複雜的鬥爭之中得以明哲保身,卻讓很多人失去了在歷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機會。以結果看行為,雍正做的每件事情都是為了整個國家社稷,為了黎民百姓。雖然在世時已經背負罵名,雖然他知道自己無力將自己的形象在百姓的口中和文人的筆下更改,但他依然努力地工作著,依然奮力地為了天下而不斷得罪那些不得不得罪的人。可喜的是,近些年對雍正的評價正在發生改變,人們正逐步開始轉變對他的認識,甚至有很多人已經喜歡上他,例如我自己。雍正在後世所得到的認同向我們昭示了一條生存法則: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為什麼勤懇的雍正一心為天下,卻不能得到當時人們的認同和理解?在民眾的眼中卻是個不仁不孝的人?為什麼雍正做了那麼多實事、好事不被民眾所銘?原來,為了國家,雍正得罪了當時那個國家的大腦和口舌――官員和文人,正是他們能夠決定雍正將以什麼樣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雍正的好心沒有好形象,為我們昭示了一條生存法則:你的形象取決於評價者如何評價!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從歷史看職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505/734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