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一名常外家長的信仰坍塌:只恨沒有能力移民

作者:

調查組報告出來的那晚(4月25日),陳杏(化名)再次陷入了絕望。凌晨時分,她在朋友圈裏發泄不滿。就在半小時前,她還充滿着希望:‌‌「如果得償所願,或可拯救信仰。‌‌」

失眠了一夜之後,她決定不再抗爭了,改用腳投票,決意為孩子辦轉學。

從希望到失望,半年來,這位常州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家長已反覆歷經多次。

半年多的經歷,顛覆了她三十多年的人生經驗。現在,她對周遭充滿了懷疑。

最新的失望來自常州官方援引的調查組的初步結論,認為常外校區與對照點位沒有明顯差異。這份報告讓她覺得,原來寄望的學校搬遷過渡,現在希望越來越小了。

419日,陳杏對記者提到有家長考慮移民,她認為這傷及她的民族自尊心。25日的報告出來之後,她開始恨自己沒有能力帶孩子移民國外。

這塊她熟悉的故鄉,一下子成了陌路。‌‌「這個我從小長大的地方,原來我從來沒有真正認識過。‌‌」她說。

用她自己的話說,陳杏‌‌「是一路接受正統教育的產物‌‌」。畢業後,她找到一份工薪工作,直到孩子萬雲歷(化名)上小學,她和丈夫才咬咬牙買了房。他們將房子買在了當時正迅猛發展的新區——新北區——離老城相對遠,房價也不貴。

萬雲歷是常外八年級的學生。陳杏說起兒子的時候很自豪。萬雲歷不僅會彈結他,更是數學奇才,從小學開始學習編程,憑成績考上了江蘇省內名校常州外國語學校。

這個學校是陳杏和萬雲歷共同選擇的結果。萬雲歷喜歡常外,陳杏也認可常外的口號:讓每一個生命盡情綻放。

然而,持續半年的這次風波,常外的種種處理讓她失望透頂。

‌‌「我對常外毫無留戀‌‌」,陳杏說,‌‌「如果不是孩子捨不得同學,我們一開始就辦轉學了。‌‌」

新北區關鍵詞:化工、重污染

萬雲歷就讀的常州外國語學校位於常州新北區,這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最早成立的52個國家級高新區之一。

新北區的發展是中國城市擴張的縮影。在‌‌「快速推進城鎮化‌‌」的旗幟之下,申報新城新區可以得到國家財政的支持與政策紅利,也有利於漂亮的政績報告。因此,地方政府、甚至每屆地方政府,都熱衷於規劃新城新區建設。

新北區的經濟發展的第一批關鍵詞就是化工、農藥、重污染。這也是新北區的歷史頑疾。

常隆老員工胥建偉告訴記者,新北區龍虎塘在建國前即建有新華農藥廠,常隆化工廠在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定址於此。

因為靠近長江、排放便利,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新北區下屬部分鄉鎮開始大量引進化工企業。據《財經國家周刊》報道,化工企業紛紛入駐的同時,當地身患癌症的人口數量也在不斷攀升。數據顯示,常州市新華村這個人口6000多人的村子,2004年到2008年間,身患各種癌症的人數高達近200人,死亡率超過歷史上的血吸蟲病。

在‌‌「建設綠色、宜居的濱江新城‌‌」的口號下,轄內化工企業陸續搬遷、關閉。常隆化工廠在2010年搬遷至泰興。

農藥廠舊址上入駐了大批地產商,一個個樓盤相繼開盤。陳杏一家也是在這個時候將第一套房子買在了新北區。

那時她還不知道,離新購置房產七公里外的通江路和遼河路交叉口,新的規劃已在雛形之中,而她將在起因於規劃的紛爭中,崩塌自己過往的所有信條。

奇怪的搬遷

按照規劃,常外新址所在的新北區通江路和遼河路交叉口,將成為一個商業中心。在2011年10月的規劃中,該地塊用地類型調整為中小學教育設施用地。

常外的新地址定在常隆化工廠原址南側,直線距離不足100米。

原本希望商業開發的公司最後放棄了這塊土地,原因可能是因為土地的健康原因。但常外的項目顯然未受阻礙,不但如此,而且常外的建設於2011年8月動工時,常州市規劃局為改項目核發的許可證還沒有出爐。

常外的動工儀式頗為隆重。在《常州日報》當天的報道里,重點強調了市委領導參加開工儀式。

去年,剛讀完初一的萬雲歷隨着學校搬遷也來到新校區。陳杏聽說新校區在以前的化工區,曾隱隱擔心,不過她還是願意相信政府和學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怎麼也不會亂來吧‌‌」。

搬去新校區不久,陳杏開始發現孩子不太對勁。以往周末孩子六七點就起床,那時卻怎麼都睡不醒,15歲的年紀,本來應該精力充沛,卻每天都喊累。萬雲歷的頭屑很多,陳杏還以為他沒洗乾淨頭,幾次責令他好好洗頭。

陳杏後來才知道,萬雲歷的症狀,發生在很多孩子身上。很多孩子都診斷出甲狀腺結節鈣化,白細胞數下降,淋巴結節。

萬雲歷被診斷出‌‌「淋巴有結節,0.5已代表腫大,他較大的有2.1‌‌」。陳杏已被逼成醫療專家,她負責整理本班學生病歷,專業術語能迅速理解。萬雲歷被診斷出有血流信號,‌‌「有這個信號非常不好,它代表結節還會腫大‌‌」。

‌‌「我非常非常膽小‌‌」

有一段時間,萬雲歷總是抱怨教室里一股臭香蕉的味道:他們班級一直在找是哪位同學帶了香蕉來學校卻不吃掉,當時甚至成為班級的不解之謎。

有家長去學校接孩子,老是聞到一股臭味,‌‌「等久了都頭暈‌‌」,一位家長告訴記者。陳杏後來在學校看井的時候,也聞到一股‌‌「燒橡膠輪胎‌‌」的味道。

家長認為孩子大規模出現相似病歷與常隆的污染直接相關。一位堅持舉報常隆違法處置污染物的常隆老員工的說法讓家長更加擔心。這位舉報者稱,常隆在搬遷過程中曾將大量危廢(危險廢物)埋於地下。

記者在江蘇省環境保護廳制定於2013年9月的《常隆(華達、常宇)公司原廠址地塊污染場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復工程(報批稿)》中發現,‌‌「毒地‌‌」原有的三家化工廠,曾生產高毒、致癌化學品,搬遷過程中,均發現有傾倒廢液導致土壤嚴重污染的情況。報告還強調,如果不治理污染,場地的污染物會慢慢散發,對周邊環境及居民健康造成風險。

‌‌「孩子在學校一天,就是‌‌『吸毒』一天。‌‌」心急如焚的家長決定採取行動。

2016年1月15日,家長代表向學校表達搬遷過渡的請求,並開會洽談。學校態度堅決,搬遷過渡沒有可能。

陳杏和其他家長在學校外支持家長代表。一月份的常州,晚上太冷了。陳杏和家長們冷極了就一起唱國歌。

幾乎所有與1月15日活動有關的家長都受到了問話,包括陳杏在內,她被警告‌‌「不要上訪‌‌」。擔任公職的則受到單位領導問詢。一位家長向記者透露,常州某區政協委員也遭到約談,要他保證不上訪。一些家長在壓力之下,逐漸緘口不言。

陳杏打定主意不讓萬雲歷上學。這個決定卻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孩子的父親和外婆都認為‌‌「孩子不能在家裏晃耽擱學業‌‌」。

說到這裏,陳杏再次哽咽:‌‌「你可以說我不孝,但我到現在都恨他們。‌‌」

她多次對記者表示,自己是一個膽小的人,但她覺得不能繼續沉默,‌‌「我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最棒的戰鬥是快要全滅的勝利‌‌」

2016年的寒假結束前,陳杏收到班主任發來的消息。她被要求回復三條內容:學生寒假學習情況、身體狀況,以及能否在21日上午8點半前按時報到。

而在收到消息前一天,家長得到的承諾是:學校將對校園進行全方位環境檢測,也同意家長聘請權威機構檢測,如果有問題,學校會向政府申請過渡搬遷。

但學校在未得到合格環境數據就定下報到時間,家長認為這違背了承諾。

萬雲歷在開學前也請求媽媽不要送她回學校。陳杏決定不讓孩子報到,並做好轉學的準備。

沒去報到的家長把孩子組織到一起,開了一個複習班,為即將到來的考試做準備。這個複習班成為了不去上學的少數派。再往後,萬雲歷在複習班的同學越來越少,他逐漸被‌‌「孤立‌‌」了。

‌‌「我那天早晨抱着孩子哭,複習班現在就只剩我一個了。‌‌」陳杏說。

萬雲歷沒哭。這個倔強的中學生那天發了一條‌‌「空間說說‌‌」:‌‌「最棒的戰鬥不是全員通過的戰鬥,而是快要全滅的勝利。‌‌」

回學校考完試的第二天,萬雲歷對母親說:‌‌「我的同學以生命向我保證,地下水是合格的,還想在那上學,我們班只有我一個孩子堅持到這個時候。‌‌」

陳杏正騎着車,突然又開始大哭。

班主任告訴陳杏,孩子初二,現在的期末期中考試都會計入自主招生考慮。壓力之下,陳杏被迫將孩子送回了學校。

‌‌「最難過孩子看到社會陰暗的一面‌‌」

希望在4月17日重燃,當天央視報道《不該建的學校》播出。一時間輿論沸騰,各路媒體都聚集常州。

省內並非也完全不關心。江蘇新聞廣播一檔《曉東有話說》在2月份報道了兩期,隨後戛然而止。

面對央視的質疑,常州予以了回擊。4月19日,《常州日報》頭版刊登了《關於央視報道反映‌‌「常外‌‌」相關情況的說明》,對央視的幾個主要、關鍵性證據予以反駁。

國家環保部、衛計委參與的調查組來到常州。很多家長認為就要有說法了,陳杏也抱有希望。

事實上,隨着調查組的到來,信息反而越發閉塞。校長的電話再也無人接聽,沒有官員願意接受採訪。常州市委宣傳部新聞處處長李吉祥對記者說,現在常州處於被調查狀態,一切出口都由調查組把關。

4月25日,常州官方出台調查組的初步結論,官方表示:經過環保調查組,醫療衛生專家組的初步調查,常外校區與對照點位沒有明顯差異。此外,909名學生中,有247人甲狀腺結節,淺表淋巴結腫大35人,成因不明。

不必再等蓋棺定論了。陳杏當夜就翻出房產證,開始找新的學區,‌‌「孩子必須轉學‌‌」。

‌‌「不過,我最難過的是,孩子不僅身體受到傷害,還看到了社會上陰暗的一面。‌‌」陳杏對記者說。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網易路標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429/73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