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李志綏:陳毅追悼會是毛澤東的一場表演

陳毅的追悼會上,李志綏聽到旁邊有人說:「毛主席哭了。」大家不禁唏噓起來,整個休息室充滿了抽噎聲。但是李志綏稱他:「沒有看到毛流下一滴眼淚,儘管毛又嚎了幾聲。我常想,毛是極善於表演的,如果他是位演員,他可以成為一位名演員。他能夠在不同的環境,對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控制和影響對方情緒的表情變化。」本文摘自《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一書,作者李志綏。

1957年訪蘇期間,毛澤東與保健醫生李志綏等在一起(圖源:《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

毛計劃讓大部分的老幹部復職。陳毅元帥的追悼會是毛髮出的第一個信。

一九七二年一月六日,前外交部部長陳毅因結腸癌去世。陳毅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他曾痛陳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紅衛兵的暴行以及林彪的錯誤領導。

一九六七年二月前後,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李富春、李先念、元師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在中南海懷仁堂開會,對江青及文革小組等提出強烈批評,不滿於文化大革命的一些作法。二月十七日,譚震林給中央寫了一封信,說他當年不該加入革命的行列,不該加入紅軍,不該在一九三〇年初和毛一起上井崗山。林彪將這信轉給了毛,上加批說「譚震林最近思想竟糊塗墮落到如此地步,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毛讀過信後,召集了部分政治局委員開會,嚴厲批評了在懷仁堂會議上提意見的這些人,指責他們搞復辟、搞翻案。林彪、江青等人便藉機鼓動「反擊全國自上而下的復辟逆流」。大規模地批整各級領導幹部。此後中央政治局停止了活動,由中央文革小組碰頭會取代。這一事件被文革小組稱為「二月逆流」。

陳毅在那時被迫離職。一九七二年陳毅去世時,仍未平反。(譯註:陳毅在一九六八年後蹲點勞動,下放石家莊,一九七〇年中央同意陳回北京治療癌症。)

追悼會在一月十日下午三時在北京西郊八寶山殯儀館舉行。(中央建國元勛大都安葬於八寶山。)毛可以不出席。原定由周恩來主祭,葉劍英元師致悼詞。葉劍英送來有關追悼會的文件,請毛審閱。毛看過後,將悼詞中「……有功有過……」四個字勾掉,這等過是讓陳平反。

到下午一點多鐘,毛睡醒覺,突然決定參加追悼會,而且立刻就走。他的這一突然決定,使我們措手不及。

他那時光着身子,只穿了件睡衣就走。向他說外面很冷,要穿好衣服,他並不考慮。只好用一件大衣穿在睡衣外,戴上帽子。我們陪他上車,往八寶山去。汪東興打電話給周恩來,說明這一突然變化,並且叫楊德中立即趕去八寶山設法解決取暖問題。

到了八寶山公墓的休息室,除陳毅的夫人張茜和她的四個孩子在另外一個休息室外,別的我都沒有來。毛讓張茜和她的孩子們到他這裏來。

張茜進來以後,毛的服務員將毛從沙發上扶起來,迎上去。張疾步前趨。毛拉住張的兩隻手。

張滿臉淚痕,向毛問好。

毛擠着眼睛,咧開了嘴,說:「陳毅是一個好同志啊。」

這時周恩來、葉劍英、朱德等人紛紛趕到了。我聽到旁邊有人說:「毛主席哭了。」大家不禁唏噓起來,整個休息室充滿了抽噎聲。

但是我沒有看到毛流下一滴眼淚,儘管毛又嚎了幾聲。我常想,毛是極善於表演的,如果他是位演員,他可以成為一位名演員。他能夠在不同的環境,對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控制和影響對方情緒的表情變化。

流亡在北京的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也來參加追悼會。毛同西哈努克握手,向西哈努克說:「我的親密戰友在去年九月十三日,坐了一架飛機要到蘇聯去,可是在蒙古的溫都而汗摔死了。」接着又說:「我的這位親密戰友就是林彪,他反對我。陳毅支持我。」

毛又說到陳毅是反對林彪、陳迫達和王力、關鋒、戚本禹。由於毛的這番講話,將「二月逆流」完全反過來,也給一些高級幹部的解放鋪平了道路。

很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在陳毅的追悼會後,前代參謀總長楊成武、前空軍政委余立金和前北京警備司令傅崇碧三人隨即平反。林彪於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四日晚召見解放軍各總部、國防科委。國防工辦、各軍兵種、駐京各軍事院校、北京軍區部隊所屬各單位團以上幹部,共一萬多人,在人民大會堂開會,宣佈撤銷揚、余、傅的職務,並將余立金逮捕法辦。毛說:「揚、余、傅都要翻案。這些人的問題,都是林彪搞的。」

毛還讓汪東興向揚成武轉達了他的話說:「楊成武,我了解『楊、余、傅』事件搞錯了。」

羅瑞卿(譯註:羅於一九六六年上海會議被批鬥後,曾跳樓自殺,所幸只是左腿骨折)亦平反。毛說:「林彪說羅瑞卿搞突然襲擊。林彪對羅瑞卿還不是搞突然襲擊。在上海,是我聽了林彪的話,整了羅瑞卿。有許多問題我聽了一面之詞,說是不好,我要做自我批評。」

可以這樣說,林彪事件的發生,促使毛回頭看看這些被打倒,或靠邊站的幹部。在毛的「幹部政策」指揮下,周恩來奉命使大部分老幹部恢復工作。由此可見,雖然他口頭上並沒有承認,但是在客觀上,他的這個行動卻在某種程度上,起了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作用。

責任編輯: 劉詩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423/727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