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毛新宇想讀北京大學遭拒絕內幕

上世紀80年代間,北大先後經歷兩任校長,分別是張龍翔和丁石孫。這個年代的學者少了些活潑與娛樂,多了些歷史的厚重與人格的挺拔。

1977年冬,關閉10年之久的高考大門重新打開,全國共570萬考生參加冬季高考,絕大多數報考了文科,而北京大學中文系無疑是其最嚮往的地方。但據主管當年新聞專業招生工作的秦矽老師回憶說,查閱考生檔案,發現有些學生單論分數,「第一批就該錄取了」,但因「祖父在台灣,父親是右派」,或「家裏『文革』中的問題還沒弄清」等原因被擱置。

張龍翔時任北大副校長、主管招生,他特別強調不要因為某些學生家長的一些所謂的歷史問題,影響正常招生。張龍翔為此決定中文系新聞專業擴招40名學生。如此破冰般的擴招之舉,一下子就把那些被邊緣化了的77屆優秀考生,拉進了北大校門。特別對於那些年近三十的大齡考生,當年的高考是他們的最後機會。張龍翔此舉,也為此後的中國新聞事業囤積了寶貴的人才資源,可謂居功至偉。

1988年7月,毛新宇北大附中畢業,其母、毛澤東的兒媳邵華曾找到北大校長丁石孫,說「我家三代都屬於北大」。而丁石孫卻說,「無此必然性啊」。邵華說,「新宇就該上北大」。丁石孫又言,「北大校風自由,同學好動,我擔心他進來無法保障安全」。無奈之下,毛新宇最終只能屈尊就讀了人大歷史系。

年逾八旬的丁石孫說,「我是一個像空氣一樣自由的人,妨礙我心靈自由的時候,絕不妥協。」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中華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305/70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