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你情商低是因為少了一顆同理心

「你總是只顧着解決問題。」

「你就是不明白自己說出的那句話有多傷人。」

「你總是沒有耐心坐着聽。」

「你就是不理解。」

「同理心是將心比心、感同身受、推己及人。」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

「同理心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同理心是善解人意的能力。」

據說,在人際關係中無數次說出或能想到的批判,往往指向同一個常見的問題:對方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是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它和同情心不同,擁有同理心的人不是站在高處去憐憫弱者,而是站在對方的位置,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對方的處境和情緒。難怪有人說,當我們需要被理解時,我們需要的是一顆同理心,而不是一顆同情心。

情商的核心在於了解自己和他人,同理心自然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你具備一顆善解人意的同理心嗎?同理心該如何培養呢?

承認別人的喜怒哀樂

有這樣一道選擇題:

你的朋友開車時別人的車突然危險地搶到你們前面,你的朋友勃然大怒,而你試圖讓他平靜下來,你會怎麼做?

A告訴他忘掉它吧,現在沒事了,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B放一首他喜歡聽的歌,轉移他的注意力

C一起責罵那個司機,表示自己站在他那一邊

D告訴他你也曾有同樣的經歷,當時你也一樣氣得發瘋,可是後來你看到那個司機出了車禍,被送到醫院急救室

這道選擇題來自一項經典的情商測試,因為是情景模擬,所以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所謂的正確答案如下:除了A選項是零分外,各項均有分值,最好的是D。

這道題的關鍵,大家都知道是焦點轉移,但最核心的是不要輕易否認別人的情感。看看得零分的A選項,在你眼裏,這個朋友的大怒很可笑,你絲毫沒有和他同仇敵愾的意思,反而表現得很高人一等,想勸他別在意了,不過小事一樁。

同理心的關鍵是承認對方喜怒哀樂的合理性,承認所有別人的情感都有存在的意義。主觀地否認對方的情緒,那才是沒有情商的體現。許多時候,人們總會不經意地先跑到自己的至高地,輕視、簡化別人的負面情緒。回想一下,這種情景其實每天都在發生。比如有時我加班回家,對我媽抱怨說「我好累啊」,我媽帶了一天娃,沒好氣地回我一句「我比你更累」。於是,對話便無法繼續。尤其在自己身心不那麼愉悅的時候,還要承認對方的負面情緒更是難上加難。

我想起有個前同事對我說過的一句話。幾年前,我和老公還是同事,在公司年會的一個遊戲中,各組選出的男生要背着女生往前跑。我這組正好就是他和我。遊戲開始,我還沒有抓牢老公的脖子,他就一個箭步飛奔出去,我重重地摔下地來,把鼻子蹭破了。本來想起鬨的同事們一時間也很尷尬。老公趕緊陪我到衛生間去用水清洗,到廁所里,我一看鼻尖居然出血了,還蹭掉了一塊皮,頓時火冒三丈,氣不打一處來。這時有位要好的女同事也跟着我衝到了廁所,她拉住我說「你等下出去,千萬不要罵他,因為他肯定比你還難過。」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我記到現在,覺得真是最好的建議,幫我適時熄了火。

情商的核心在於了解自己和他人,而那位同事顯然是善解人意的箇中高手。

安慰人時,同情還是共情?

比起幸福,人類生來就對不幸有更強烈的反應。當有人向你坦言自己經歷了一場災難並為此感到痛不欲生時,你的考驗就來了:你是否能和他人建立起情感上的連接?很少有人能在這種場景下表現得十分優雅,即使你真的對他深感同情。我們到底該說些什麼,輕聲嘟囔着「我很遺憾」然後任其發展,還是扮演拉拉隊長給他加油打氣?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做法?

有個老生常談的故事,講一個有智力障礙的小孩,他的奶奶老了,老人害怕死亡,對小孩說:「奶奶快要死了」,別人都會說:「哎呀,不會的,你會長命百歲。」小孩卻說:「呀!那多捨不得啊!」

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眼淚不由自主地掉下來,再多無濟於事的安慰,都抵不過一句最動情的真心話。

當同理心的你遇到朋友正處於低潮時,你會看見他頭上頂着一朵在下雨的烏雲,他將自己置身黑暗處,不停想着:「我被擊垮了!」

同理心的那個你,會試圖感同身受,告訴他:「我知道這種感覺,但你要知道你並不孤單。」

此時,如果來個同情心的他,則會說:「哦不,這真的滿難受的耶!好可憐哦!」

他甚至可能試着分散朋友的注意力,扯開話題:「那,要不要先吃塊三明治?或許你會好一些。」

但具有同理心的你,知道這麼做並不能夠幫到難過的朋友。

同理心和同情心是兩個不同的境界,同情是由高向下的憐憫,這種同情心大多數人都有,因為同情比自己弱的人比較容易。同理心則是共情或移情,即無論對方是強是弱,我都能站在他的位置上同情共感。

當人們聽到有人向自己傾訴難過的事時,常常給予的是「一線希望」,所以我們常常看到類似的對話:

「我流產了,我很難過。」「沒關係,至少你知道自己能懷孕。」

「我婚姻要破裂了。」「至少你有這段婚姻。」

「我大兒子要被退學了。」「至少你小女兒是優等生。」

我們在面對艱難的話題時,總希望能讓事情好轉一些,但我想,當一個朋友向你傾訴難過的事時,他寧可你對他說「我現在不知道我能說些什麼,但我很高興你願意跟我說。」

我有一名自童年開始就關係密切的朋友,從她身上我學到了關於同理心重要的一課。那時她正在和一種致命的癌症做抗爭,而我正處於一樁艱難的離婚之中。要在她面前說出我正經歷着的事情讓我感到難為情,因為對我而言地獄一般的煎熬時刻和她正面對的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但她並不這麼認為。「不要這樣,」她語氣堅定地跟我說,「就因為我的痛苦看起來更大一些,並不意味着你的痛苦就小。我能夠堅持活下去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傾聽和理解你的感受。」這就是同理心,也是我已故的朋友教會我最重要的一課。

怎樣培養同理心?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如果有人能夠很好地體諒自己的感情和心情,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對他們產生一種好感,感覺他們非常親切、貼心。這些善解人意的能力,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屬名詞——共情。

共情也稱為「同理心」、「同感」、「投情」等,是要表達一種在理解基礎上對別人的感情和動機等心境的認同,或者是一種能夠體驗到別人感情和心情的能力。

這種能力其實是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的。專業的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用它來開解諮詢者,普通人則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同理心技巧來縮短自己與他人在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

積極傾聽

在他人講話的時候,要全神貫注不打斷他們的講話,不做價值判斷,但是可以有適當的反應,比如點頭、眼神示意、使用「嗯」「然後呢」等鼓勵性的言語表示自己的關注和專心。

換位思考

設身處地地把自己變成與自己正在交流的人,用他們的眼睛和頭腦去感知和體驗內心和外部的世界。

信息整理

在溝通過程中不斷地進行信息整理,並適時回到自己的世界中,藉助於自身的經驗將交流者的講述做一個整理,從而可以進一步的理解他們,在溝通中還要同時用言語和非言語行為做出反應。

共情體驗

留意對方的反饋信息,可以通過他們的表情、言語、動作進行觀察,對方是否認可自己的反饋,必要時可以直接詢問對方,是否感到自己被理解了。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別

一般人都可能把同理心和同情心混為一談,但其實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東西。

同情心指自己對其他人或事有悲天憫人的情感,甚至願意竭盡所能地去幫助自己所同情的人或事。譬如看到馬路上有隻流浪狗,你可能會拿食物給它吃,這是「同情心」的表現。而同理心主要針對「人」,由自己內心出發去了解他人的心理,然後作出回應。

比如你買到了一本已脫銷的書,朋友一直想買卻沒有買到,你理解朋友想看這本書的心理,因此會把書借給朋友看,這便是具有同理心。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360do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202/68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