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集資騙局大爆發驚動習王 騙子集團自稱紅二代 財新網被刪原文

「土豪死於信託、中產死於炒股、草根死於P2P,總有一款騙術屬於你。」這樣的段子既是玩笑,也是事實。

2015年涉嫌非法集資的案件,從金額、波及人數到輻射範圍,比任何一年都來得猛烈,甚至進一步演化成社會群體性事件。財新記者了解到,目前高層已經高度重視非法集資風險,要求在12月下旬前完成全國性的風險排查。

各地打擊非法金融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稱打非辦)要求,重點監測關注e租寶、e聯貸、恆昌財富、銀谷財富、首山財行、紫馬財行、證大財富、魯金所、借貸寶、天峰財富、開開貸、捷越聯合、華贏凱來、望洲財富等多家互聯網金融機構。

財新記者從多個渠道獲知,僅2015年1月至8月,全國涉嫌非法集資的立案就在3000件左右,涉案金額超過1500億元。這還未加上最近爆發的e租寶、卓達、泛亞等「地震級」案件。這些企業共同特點是,在起家之地很有勢力,利用互聯網金融的外衣迅速突破地域限制,面對市場質疑時非常強硬,資金去向成謎。

「形勢可謂前所未有的嚴峻,存量風險還沒有化解,增量風險又迅猛增加。」一位監管高層對財新記者指出,今年的非法集資案件有「遍地開花」之勢,幾乎全是大案、要案,不僅跨省,甚至跨國,非常令人頭疼。

多位監管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2015年,非法集資涉案金額河南第一,四川第二。從2015年1月至9月,河南省涉案金額約300億元,四川省約180億元。「這對整個地方經濟、社會穩定都有影響,是連鎖反應,銀行也難獨善其身。」一位河南監管人士說。除河南、廣東、江浙等傳統高發地區外,山西、北京、河北、四川、重慶、新疆的案發數量迅速增長。

2015年,以P2P、私募基金、股權眾籌之名新增的非法集資風險隱患最多。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楊玉柱公開表示,「有一些是以 P2P為名行集資詐騙之實;另有一些則從傳統民間借貸、資金掮客演化而來,以開展P2P業務為噱頭,主要從事線下資金中介業務,開展大量不規範的借貸、集資業務等。」

1

中國金融市場以剛性兌付為主,大量的投資者在無風險的巨大利益誘惑面前,既未在購買前被有效提示風險,又往往自動選擇性忽視常識性問題,一旦風險爆發,求告無門,悲劇頻發。

非法集資為何如此泛濫?業內人士認為,監管主體缺失是問題之源。一位地方監管層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長期以來,非法集資實則處於監管真空地帶,監管主體不明、監管制度跟不上。地方政府有經濟訴求,往往默許各類機構成長,甚至多次站台,給投資者造成極大誤導,直至風險兜不住暴露。

「同一件事,因為不同的名字,歸屬不同的機構,制定不同的監管規則,就會有監管套利,最後形成所謂的創新來製造風險。」一位資深監管層對財新記者總結,所有的非法集資實際上都有兜售國家信用的嫌疑,「有國家信用在,大家就不會自己判斷風險,等着政府埋單;賣國家信用多了,又沒有監管措施等對價,最後是投資者埋單的系統性風險。」

什麼叫非法集資?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釋義,這包括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以及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實施的集資詐騙兩種行為。簡言之,不管以什麼名義、什麼形式,沒有銀監會、證監會等監管機構發放正規牌照的公司,不僅公開募集資金,還承諾保本保息,投資者就得警惕了。

P2P「跑路」潮

「你貪的是它的利息,它要的是你的本金。」這句話成了大部分投資者的親身體會。

今年12月初,吹起700億元泡泡的e租寶,被宣佈因涉嫌違法經營被調查,涉84萬投資者。12月16日,各地警方聯合發佈聲明,稱已對e租寶網絡金融平台及其關聯公司涉嫌犯罪問題依法立案偵查,對相關犯罪嫌疑人採取了強制措施,對涉案資產實施了查封、凍結、扣押。

新華網12月12日的消息,公安機關會同有關部門正在對e租寶網絡金融平台及其關聯公司涉嫌違法犯罪問題進行調查。北京及各省區市按照屬地管理原則,成立專項處置工作機構,開展有關工作,將依法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

e租寶是以融資租賃債權交易為基礎的互聯網金融平台,公司全稱為金易融(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母公司為鈺誠國際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e租寶註冊資本1億元,總部位於北京,成立時間為2014年2月25日。

2015年,P2P的非法集資風險高發。零壹財經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30日,3464家被監測的P2P借貸平台,正常運營的僅有1876家,問題平台約佔46%,創近半年來新高。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2015年問題平台涉及的投資人數約為15.7萬人,涉及貸款餘額為82.7億元。

「真正的P2P實際上是很有發展前景的,它解決了交易成本、信息對稱的問題,但現在出了這麼多的事情,都不是真的P2P,這就把P2P行業毀了,大家都覺得P2P是壞蛋了。」一位銀監會相關人士說。

一位監管層人士指出,目前從事P2P行業大致可分為三類人:一類是搞互聯網起家的,用大數據做業務;第二類是傳統金融行業,比如銀行人士跳槽創業;第三類是民間借貸出身。「第一類人好一點,以做信息匹配為主,更強調技術;第二類人對金融有敬畏感;最怕第三類人辦的P2P,出事『跑路』的也多集中在這類機構上。」

另一位人士也對財新記者提及,機構借P2P概念,包裝傳統民間借貸,「只是在形式上開一個網店,往往通過線下跨區域設置門店,招聘大量員工進行地推,公然進行非法集資。」

一位成都銀行業人士指出,四川成都市曾有民間投資理財、擔保小貸一條街,十分瘋狂,去年開始倒閉、「跑路」,現在早就人去樓空。這些公司有工商登記的合法身份,多設在高檔寫字樓內,對投資人有很大的欺騙性。

這些公司,改頭換面就變成了P2P。

「P2P時髦啊!許多擔保小貸、商業保理、融資租賃公司甚至房地產公司,老闆們租台伺服器買套網貸軟件,就是P2P了。」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大量P2P借貸軟件是由第三方中小型軟件公司做的,只要20萬元,一些平台連基本的HTTPS加密傳輸都不配備。」

目前,北京銀谷財富(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擴張比較快的P2P公司之一。銀谷財富稱自己是「P2P行業中的星巴克」,曾有員工以「銀谷銀行」的名義公開推銷理財產品,包括月月盈、雙月豐、任逍遙、東方紅等產品。這些產品期限在1個月-24個月,過往平均收益率8%-14.6%不等。從融資方而言,平均借款額度為6萬元,借款人綜合成本為24%。財新記者致電這家公司的員工,詢問產品投向的具體項目信息,員工並未介紹,而是不斷提收益率。

今年6月中旬,北京銀監局對銀谷財富「銀谷銀行」虛假信息進行風險提示;11月初,銀谷財富遼寧營口的分公司就已經被當地公安局調查,大門被貼上了封條,要求「責令整改,停業整頓」。銀谷財富方面則表示,這是「當地拓展業務時遇到一定阻力」。

據銀谷財富公開披露的信息,2014年累計線上線下交易規模約20億元;截至2015年10月,累計交易規模已近100億元。其中90%的業務為線下門店的銷售人員提供,10%的業務由線上平台「雲錢袋」貢獻。

財新記者查詢「雲錢袋」平台發現,項目資金投向多為個人信用或抵押借款,期限一個月,預期收益率8%,借款人信息並未詳細披露。

如何判斷P2P平台的風險大小?前述監管人士介紹,第一看預期收益率。如果收益率為8%-12%,這可以用機構產品解釋收益;如果是收益率在12%-15%,這可以理解為民間借貸,但風險很高;如果收益率超過15%,基本沒有理由相信。

第二,看業務員的激勵機制。「如果給業務員過高的激勵,業務員在介紹產品時很容易誤導投資人。」多家P2P公司地推人員表示,自己都是「帶業績上崗」,賺「收益+工資+提成」的錢。比如已經出事的某P2P平台,實習生被要求一個月業績5萬元,初級理財師20萬元,中級理財師30萬元,高級理財師40萬元。如果能拉到10萬元投資一年期理財產品,提成可高達3000元。

第三,看線下業務規模。「如果這個P2P公司大量線下業務,尤其資金從線下渠道募集,這存在很大風險。」前述監管人士指出,線下業務的操作風險難以把控,管理問題比較突出。

「大部分P2P都不是真正的P2P,A2P、P2B、P2C、P2G等模式都是不靠譜的。」融360 CEO葉大清向財新記者指出,P2P的理念應該是老百姓的錢給老百姓用,所以標是小額、分散的,而不是老百姓的錢給上億元的大標,投向都是產能過剩企業、政府等,「這不符合金融的邏輯,資金期限錯配嚴重」。

此外,大量的P2P平台不惜花重金投放廣告,以央視或各大衛視等媒體為其增信。比如,2015年2月-10月,銀谷財富在央視一套、十套投放廣告,將品牌宣傳片在多個單日的《新聞聯播》播出前時間段18時50分-18時53分播放,北京地鐵、高鐵里也隨處可見銀谷財富的廣告。11月18日,翼龍貸耗資3.6951億元奪得央視「標王」,總共拍下央視「新聞聯播標版組合」等。

2015年7月24日,大連市政府發佈《涉嫌非法集資廣告的通告》,36家P2P平台被通報,包括信和財富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宜信卓越財富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的兩家大連分公司,還有中融民信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恆昌財富、大連融信聯創投資有限公司、放心網絡投資(北京)有限公司等。通告指出,這些公司不具備對社會公眾開展投資理財業務的牌照和資質。

「大大」財富風波

「打着基金公司的名義做P2P,但實際上是非法集資。」2015年6月,北京市打非辦公佈,北京市非法集資涉案360億元,其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已經成為大案、要案高發領域和非法集資主要方式。

一位監管人士指出,現在《基金法》沒有私募基金的說法,部分私募基金機構直接降低合格投資者的門檻要求,變成了公開募集的私募基金。還有多家私募基金公司只在基金業協會登記,但不對產品進行備案。

12月15日,市場消息稱,上海申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申彤集團)由於公司資金兌付困難,要求員工必須購買公司產品,不然就「被離職」。多位員工向財新記者確認此事,不管是四川、山西還是上海,均有員工表示集團開始要求員工購買「私募基金」產品「大大寶」,公司最開始要求員工必須購買10萬元的產品,後來降到5萬元、1萬元,再到1000元,如果不買就開除。已經有員工被開除回家。

「大大寶」為大大集團主推產品,名為CTC基金系列,期限為1個月和1年,對應的預期收益率為6%和9%。目前,1月期的產品全部停售,只有兩個1年期的產品(CTC1號A、B)在售。這些產品並未在基金業協會備案。

財新記者發現,有8個1月期的產品還未募集完就已經提前結束。其官網顯示,截至12月15日,線上投資者2.93萬人,累計投資1.9億元,當日投資200萬元。但線下規模不詳。

目前有產品出現延遲兌付情況。有投資者反映,產品出現到期兌付比合同晚三個工作日的情況。投資人表示,11月5日在上海購買的1月期的CTC產品收到了本息兌付,6日購買的還未收到。

12月15日晚間,申彤集團官方回應稱,最近公司根據市場的需要,對內部機構機制進行了一些調整,項目有增有減,人員有進有出;個別對所在公司整體規劃不夠了解或者對個人利益不滿意的員工,散佈了一些對公司不利、不實的言論。

這並未消除市場的疑慮。據財新記者了解,近期申彤集團旗下的私募基金公司被多次向監管部門投訴舉報,涉嫌非法集資。一是多家子公司未有私募基金牌照,還公開銷售未經備案的私募基金產品;二是員工激勵不合常理,利誘員工瘋狂銷售以賺取提成,員工的年化收益高達20%,而產品的收益是8%-13%,則融資成本至少在30%;三是資金無第三方託管,錢流向了企業自己的銀行賬戶,且去向不明,公開信息顯示大部分資金投向各種公益項目和員工激勵上。

申彤集團以上海申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為主體,公司於2013年7月註冊於上海浦東新區,註冊資本5000萬元,法人代表及實際控制人均為馬申科。

據申彤集團官網介紹,申彤集團旗下有大大集團、迎智集團、茂堅集團、靜靜集團、菲陽集團等以「集團」為名的子公司,以大大集團為主。分別負責金融理財、創業培訓、建築裝飾等業務。截至2015年11月,申彤集團已在全國282個城市設立分支機構,分公司總數達500家。

一位茂堅集團員工透露,購買「大大寶」產品並非通過App,而是把資金直接轉到集團指定賬號。有賬號對應的公司名稱為西藏浦新投資管理合夥企業。財新記者查詢發現,西藏浦新註冊於2015年10月23日,實際控制人為馬申科,執行事務合伙人為單坤,單坤也是上海申彤大大資產管理公司的法人代表。

「要成功先發瘋,頭腦簡單向前沖。」這是大大集團內部激勵員工的名言。一位上海總部的員工告訴財新記者,申彤集團在2014年約有2萬名員工,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急速擴張,到現在估計有10萬人。申彤官網則顯示,目前有6萬名員工。

多位在大大集團工作過的員工均向財新記者反映,申彤集團給的底薪和提成都高得離譜,一般員工底薪6000元,提成為每個月20%。如果購買一個月10萬元的理財產品(年化利率8%),就可以在底薪基礎上,拿到1600元的提成。

投資理財

自從提出「大幹一百天」的口號,員工的激勵機制變得瘋狂。由原來的每月拉投資20萬元轉正降低為拉5萬元即可轉正,工資由原來號稱8000元上調到1萬元,投資回報周期由原來的年利率12%增加到20%,投資款期限可縮減為1個月和3個月。

大大集團的業績考核按存量算,只要資金趴在賬上就為業績;轉正後每月最低業績為10萬元,轉正員工月薪基本都在2.5萬元以上——1萬多元的基本工資加1萬多元的提成。據員工自己估算,整個公司每月工資成本就將近5億元。

公司以高額薪金吸引大批人員應聘後,對員工進行洗腦,稱集團有「紅二代」背景,項目是集團幫國家做的,有西藏地下資源開發的壟斷權,已經拿到銀行牌照等。

「大大集團內部大肆宣揚黨工團建設,公司辦公場地有大面積的有關黨政的圖片展覽,並稱集團與政府關係密切,誤導員工與投資者。」一位員工透露,在大大集團官網,也專門開闢了黨建頻道;各地分公司都設立黨辦部門等。

目前,整個申彤集團只有三家相關公司在中國基金業協會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實繳資本均為0元,多位高管不具備從業資格。

財新記者查詢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信息發現,深圳大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12月11日,法定代表人陳尚坤,於2015年4月29日登記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註冊資本2億元,實繳資本0元,登記的三名高管中,除陳尚坤具有基金從業資格外,總經理闕春華和風控經理于洋均不具備從業資格,產品信息未登記,沒有提供登記前後的經營情況。

深圳申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12月10日,法定代表人黃晞,於2015年6月29日登記,目前管理規模為0元。註冊資金2億元,實繳資本0元,黃晞及風控主管翁康維不具備從業資格。

北京申彤大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4月29日,法定代表人孫江川,2015年7月16日登記,目前管理規模為0元。這家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實繳資本為0元,孫江川並不具備基金從業資格。12月15日,財新記者撥通了孫江川的電話。他表示,在公司只從5月待到7月,因身體原因辭職,「只是在籌建北京公司過程中,幫助處理了一些問題。」

然而,大大集團銷售的產品中,並無這三家基金管理人的產品。大大集團官網顯示,目前有5000萬元的「某休閒酒店投資基金三期投資基金」及1億元的「青島某家具城投資基金」兩款產品,前者的基金管理人是上海金綻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後者為上海申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均沒有獲取基金管理的牌照。

「這些產品賣不動,公司停售過一段時間。但由於業績下滑明顯,就把之前停售的產品再次發行,籌完資金的項目又拿出來籌集資金。」一位福建員工透露,「騙子還這麼懶。」

財新記者從一位常州的投資人處了解到,為了吸引投資者,大大集團會在投資者簽署合同後給予客戶適當的「好處」,開出的條件是投資300萬元贈送一輛汽車。他投資了50萬元CTC基金獲贈了70克金條,價值1萬餘元。

大大集團如此激進的擴張線下銷售團隊,資金去向成謎。財新記者發現,公司公益項目眾多,且公司存在自融嫌疑。比如,CTC基金標的為大學生創業就業實戰營項目,公益性明顯。據CTC官網介紹,項目由迎智教育科技集團運作,該集團前身為上海迎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2015年成為申彤集團成員。這意味着融資項目亦為申彤自身項目。

泛亞案再起風波

在各類非法集資案件中,泛亞案最早爆發。據財新記者了解,泛亞事件有了最新進展,可能將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正式立案。

泛亞小

點擊見大圖

在10月還露過面的泛亞實際控制人單九良,近期確認失聯。12月17日,財新記者撥打單九良電話時,發現已關機。

意馬國際(00585.HK)於12月17日發佈公告稱,最近未能與主席兼執行董事單九良取得聯繫。單九良在10月15日之後,就再沒出席過任何董事會會議。據公司2015年半年報,單九良和張鵬分別持有公司23.74%的股份。

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成立於2011年2月16日,註冊資本1億元,法定代表人王清民,總經理郭楓。2012年末,單九良先後提議張子諾任泛亞副經理、董事、副總裁,同時兼品牌戰略中心總經理、總裁辦主任等職。業內將泛亞稱為「夫妻店」。

今年4月以來,泛亞兌付危機持續發酵,涉及全國幾乎所有省份,共牽涉22萬戶投資者、430億元資金。在昆明、上海等地,泛亞的投資者聚集維權。9月21日下午1點,百餘投資者聚集到位於北京市金融街的中國證監會樓下。

當時,雲南公安機關並未對泛亞交易所進行立案,證監會方面則表示,他們只有督辦的權力,會盡力督促雲南相關部門解決投資者的問題。國務院於2012年7月發文,要求全國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由證監會牽頭,雲南一直未被驗收。

據財新記者了解,10月中旬,泛亞案由雲南省人民政府負總責,包括對是否涉嫌非法集資行為的定性、交易所的清理整頓和風險處置都由雲南省政府負責。11月下旬,雲南成立泛亞的風險處置領導小組,由省長陳豪擔任組長。

12月12日,《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在山西省太原市演講遭遇部分投資者的圍攻,現場極為混亂。宋鴻兵西裝後背被扯裂,並被迫手寫道歉書。

12月13日晚間,宋鴻兵通過個人新浪微博發表聲明,稱已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並稱所簽寫的文件是被脅迫簽寫的,投資者在泛亞公司的損失與其本人沒有關係。宋鴻兵表示,他曾經通過第三方渠道受到泛亞的邀請,進行了經濟形勢分析講座,不了解公司的管理層人員、公司的組織架構及其投資模式。

據財新記者了解,除雲南外,新疆、甘肅、山西、天津、上海亦為「重災區」,還牽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浦發銀行等多家銀行。據財新記者了解,多家銀行都是從總行層面與泛亞簽了合作協議,明面上約定是三方存管,但實際上,銀行私下都進行違規銷售。

2013年10月,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和中國銀行共同舉辦的投資者教育活動「2013投資風向標——全國巡迴投資報告會」在烏魯木齊站舉行。當時新疆自治區金融辦有關領導、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烏魯木齊商業銀行的多位行長、部門總經理,來自3000名新疆各地的投資者在新疆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報告會。據財新記者了解,大會一結束,就有多家銀行簽了合作協議,眾多投資者當即購買,甚至不乏金融監管人員自己。

有監管人士向財新記者坦言,他們曾對泛亞進行風險提示,要求銀行全部清理、不得銷售,但有投資者無法接受這一行為,要求繼續購買。「投資者賺錢賺習慣了。」

此外,當地政府的大力保護,也給泛亞做了背書。雲南省金融辦主任劉光溪曾公開表示,「泛亞直接為國家納稅3.6億元,為國家間接納稅6.7億,總計近11億,我們會一如既往地支持泛亞。」
「泛亞是雲南批准的,到外地募集資金說自己合法合規,外地投資者購買後,資金回雲南,雲南省就很高興,一直保護。」一位資深監管人士總結。泛亞並非孤例。據財新記者了解,全國還有1000多家類似的地方交易所,均面臨清理整頓的問題。

多種包裝

「實體經濟越來越不好,非法集資就越來越以金融的面目體現。」一位金融專家指出。據財新記者獲得的權威數據,截至2015年3月末,全國公安機關共立案偵查的金融犯罪案件達1.4萬起,同比上升近3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指出,認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需同時具備四個條件: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訊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

簡言之,第一,非法性——未經授權或超過授權;第二,欺騙性;第三,收益性;第四,不特定性,完全滿足這「四性」,就是非法吸存。當集資後不用於生產經營活動,或者捲款逃跑、將集資款用於違法犯罪活動等的話,就涉嫌集資詐騙罪。

除了P2P、私募基金、商品交易所,非法集資還有其他多種表現形式。近年來,投資諮詢、融資擔保、資產管理等投資理財類機構,在全國範圍內呈現爆發式增長,由於缺乏明確的監管部門和監管規則,行業亂象叢生,超範圍經營、高息借貸問題十分普遍。「各類投資理財公司未設門檻,無行業管理部門,違法成本較低,部分問題公司被清理後,又改頭換面,捲土重來。」一位管理者表示。

還有的非法集資打着假銀行的旗號。比如,部分農民合作社突破社員制、封閉性原則,超範圍吸收農民資金而用於農業生產,高吸放貸賺取息差,資金鍊斷裂、暴力催債、「跑路」事件等頻頻發生。一些農民合作社或由原先開辦擔保公司,投資公司的經營者發起設立,或以合法身份為幌子,仿照銀行外觀設立網點,通過代辦員、業務員廣泛吸收農民存款,欺騙性極強。

實體行業也有各種涉嫌非法集資活動。比如,陝西省近期有多家民辦教育機構實質是非法集資,涉案百億元。陝西省政府將出台進一步規範民辦教育機構審批和管理的意見,並不再審批民辦普通中專學校、技師學院;省教育廳、省人社廳不再審批民辦教育機構。

四川、山西等地,有健康諮詢機構涉嫌非法集資,形式很簡單,這些教育機構以辦養老院預定床位費的形式,向中老年人騙錢。

房地產公司也有問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二三線城市的民營房地產商資金鍊壓力極大,以高息借貸的衝動增強,融資風險暴露更明顯。11月初,石家莊民企卓達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銷售年利率高達20%-30%的理財產品被曝光,引發兌付危機。一位監管層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該公司融資問題由來已久,通過預售商鋪、委託經營產權、銷售高息理財產品等多種形式進行融資。目前卓達高管基本被控制,卓達已基本停止兌付,而是對投資者辦理房產抵債、延期續約等。

11月下旬,武漢財富基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宣佈,無法如期兌付基金產品。財富基石是華中最大的理財平台,形成了財富基石和基石在線的「線上+線下」模式,在全國共有30多家線下實體店,其中大部分位於武漢市區。基石在線網貸平台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該平台累計投資金額12.58億元,累計註冊總人數超過7.5萬人。事實上,財富基石資金均投向關聯公司華氏國際(控股)集團的地產項目,存在自融嫌疑。

風險傳染加劇

非法集資是否會傳染到正規金融機構,醞釀成系統性風險?這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形勢逼人,如果不儘快採取有效措施遏制案件高發態勢,經濟社會發展可能會付出大的代價。」一位監管高層表示。

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曾在年初的經濟形勢會議上指出,銀行業案件防控形勢嚴峻,非法集資和民間借貸等外部風險向銀行業傳染加劇。

財新記者了解到,一些銀行也給涉嫌非法集資的公司貸款,當公司資金被凍結後,銀行難以進行保全資產,形成壞賬。據銀行機構自查統計,四川省有45家銀行授信客戶涉嫌非法集資,涉及7.8億元貸款。

今年9月8日至11日,河南省委巡視組反饋巡視情況時指出,河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以貸謀私問題突出,部分管理人員利用放貸權索賄受賄,違紀違法案件多發。基層行社「蒼蠅式腐敗」問題突出,存在內外勾結非法集資、以貸入股、虛假貸款、信託投資混亂等問題。

一位四川監管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2014年以來,四川民間高息借貸和非法集資活動出現大面積無法兌付,這就催生了很多犯罪分子,向銀行轉嫁風險,導致銀行業潛在風險加速暴露。「這兩年來,大額虛假抵押貸款詐騙案接連在四川發生,給銀行造成了直接損失。」

民間理財的「跑路」潮,也給銀行體系留下了巨額的存量債務,風險還很難化解。比如,2014年8月,四川最大的民營擔保公司——匯通擔保的高管集體失聯、捲款「跑路」,涉資40多億元。當時銀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匯通擔保利用多個投資理財公司相互騰挪資金,個別銀行還代銷過匯通擔保的理財產品,現在全部變為「飛單」。

全國性的金朝陽財富教育(下稱金朝陽)問題更為嚴重,銀行被套取大量資金。此前有媒體報道,該公司涉嫌傳銷,在2014年開始出現資金鍊斷裂的情況,共涉資900億元。

財新記者查詢發現,公司已經巧借「在線教育」概念,將線下授課模式擴展到移動互聯網領域。金朝陽的模式為「高槓桿+反覆套現」。首先,「學員」之間互相借錢,購買豪車豪宅,再偽造合同,以辦理房貸車貸,騙取銀行資金;再拿購房合同等到各銀行辦理大額信用卡套現,再把錢在「學員」之間相互拆借,或者購買金朝陽的「Pre-REITs」或「企業短債」產品,產品年收益率都在30%以上,如是循環。

當金朝陽騙貸案爆發時,銀行出現了大量的信用卡、按揭房貸等形式的逾期貸款。但由於大部分資料均是真實的,包括「學員」的身份證、房產證等,銀行無法以騙貸案處理,只能算是民事糾紛,成為銀行的不良貸款,還不能核銷。

不僅是銀行,保險機構也捲入「飛單」事件。2015年4月,深圳金賽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陷入60億元兌付危機,實際控制人王維奇將資產轉移後「跑路」。10月,投資者到北京平安大廈門口進行維權,因其通過平安人壽渠道購買。後平安官方回復稱,有平安人壽個別業務員私下違規推介,規模1億元左右。

權威人士指出,在北京、江蘇、廣東、湖南等地排查,均發現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多名工作人員存在私自銷售理財產品等異常行為。

誰來負責?

「誰生的孩子誰抱」,這樣的監管理念在迅速演化的金融領域,被套利者所利用,滋生出龐大的非法集資風險。

這既牽涉一行三會等各部委的利益,也暴露了中央與地方監管體制的問題。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表示,監管當局對待金融機構業務創新要克服地盤意識,主動按產品功能協調落實應有的監管,監管當局不應該有自身機構的利益。

「非法集資是各行各業的,以前是醫藥保健、造林,牽涉藥管局、林業局,現在是融資租賃、P2P等形式,再加上很多非法集資通過網上傳播,整個生態變了,很多問題就要重新去考慮。」一位銀監會人士指出。

財新記者從多個部委的監管人士處了解到,由於監管主體缺位,一些行業所謂的監管辦法,其實是「鴕鳥政策」,反而給非法集資提供了保護傘,而投資者欲告無門。

現在大部分「假基金」都會到基金業協會登記,拿登記作為增信行為。「按照國務院的打擊非法集資工作程序,主管部門要先給個意見,公安部門才能立案。」前述監管人士透露,登記在冊的私募基金多達2萬家,很明顯,根本不能一一認定。

P2P更是如此。業內人士認為,按照信息中介的定義,沒有幾家P2P能符合將要出台的監管辦法。據財新記者此前報道,地方金融辦則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對P2P進行備案管理,並進行風險防範和處置。「地方都是來了就給登記,又不檢查,這些公司對外就說是國家登記過的正規軍。」一位監管人士覺得問題很複雜。

「出台的政策沒有針對實際情況。」金融改革步伐加快,產品不斷創新,衍生出的新型金融行為、融資模式,沒有明確監管規則,跨區域性風險加劇,地方監管難以有效。「一個地方金融辦備案的互聯網金融平台,不會去別的省募集資金嗎?」

「不是推卸責任,要管就要管好,但是現在怎麼管?」接近銀監會的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現在有3000多家P2P,已經長成龐然大物,「我管的話,我得知道它是誰。隨便拿出一家來,我都得看半天吧?就像管銀行一樣,審查股東資質、股權結構、經營模式、有哪些風險等。隨便拿一家P2P過來,我都得看,註冊的時候資本金是不是真實的,是不是真金白銀、在哪裏註冊的、股東到底是誰,我得一項一項去核對,把風險在准入的時候就管好。」

一位證監會人士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登記的時候也沒檢查,幾個人怎麼檢查2萬家私募基金?憑什麼此人登記了之後,乾的壞事就歸我管了?」跟私募基金一樣,銀監會也面臨監管資源不足的問題。目前銀監體系共2萬左右的員工,「現在這些人光管銀行都忙不過來,任何一個處室都只有幾個人,拿一個處對應3000多家P2P,怎麼管?」

「金融監管部門不是用來打擊非法集資的,妄圖通過出台行政規定和自律規則,來規範刑事犯罪行為,是飛蛾撲火。」前述證監會人士指出,「金賽銀」案有深刻教訓,非法集資必須立刻控制人、控制資產,但行政監管部門無此權限。

地方政府態度曖昧

「你知道嗎?內蒙古『萬里大造林』的案子在2009年就終審判決了,但資產處置、資金清退等後續工作,至今未有實質性進展。」一位公安經偵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地方政府的問題比較突出。

他表示,有的地方政府為了保護當地的利益,擅自在轄內處置資產、清退資金,給跨省的案件的整體處置工作造成阻礙。在一些跨省案件中,牽頭省份也不主動與其他涉案地區進行協調,對當地涉案分支機構查處不及時、不徹底。

在案件暴露前,地方政府則有保護傾向。有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有的地方政府不敢做非法集資的風險預警,擔心影響發展、創新等形象,又能暫時收穫大量的收入,基本上就是出事後依賴公安的介入。

多位監管人士也認為,都依賴公安不可行。「中國這麼大,基層派出所知道什麼叫P2P,什麼叫私募基金,什麼叫基金子公司嗎?」前述人士透露,「有一次,一家私募基金在河南某地進行非法集資,派出所去查,私募基金的人拿出了在基金業協會的登記證書,就把警察勸退了。」

在金融領域,2014年8月,國務院出台《關於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的意見》。該文件確定了地方政府要承擔對部分金融活動的監管職責,要加強對民間借貸、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引導和規範,防範和打擊金融欺詐,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行為。

央行研究局於2013年啟動了對這一課題的研究,今年9月亦專門召開了研討會議,不過對這一課題至今仍無明確進展。多位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關鍵是對於地方金融監管權的上位法缺位,這也使得地方在監管地方放貸機構和處置非法集資案件時積極性不高。

央行南京分行行長周學東曾指出,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監管力量薄弱,具有專業知識儲備和金融監管經驗的人才較為缺乏,全國各省級金融辦平均只有30多名工作人員,少的不到10名,專職監管人員一般只有3人到5人,卻要監管全省數以百計的小額貸款公司等機構,普遍存在「重審批、輕監管」的情況,風險事件頻發。

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在2007年被確定,聯席會議由銀監會牽頭,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等十幾個部門參加。有打非辦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處置工作機制並不完善。省、市、縣三級政府防範處置非法集資力量呈逐級遞減趨勢,特別是縣級政府貼近基層、靠近一線、但普遍存在機構不完善、人員編制不足、經費匱乏等問題。同時,不少地方政府並未完全建立由政府統一領導、各相關職能部門同步的機制,部門間協調周期長、效率低,總是僅僅依靠個別部門單打獨鬥。

「非法吸收存款認定的第一條,即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前述監管人士指出,為什麼涉嫌非法集資的犯罪分子願意登記備案,拿各種牌照,就是為了躲這一條。

「這類機構只要有牌照,能拿就拿,不管拿什麼,他們都干非法集資。泛亞的邏輯很明顯。借國家信用中飽私囊,地方政府、企業甚至銀行都獲利不菲,最後是投資者甚至財政埋單。關於泛亞的風險提示,也只是監管方想免責,沒有從制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一位監管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

「解決金融抑制,絕對不是發牌照那麼簡單。防風險、促發展的關係在金融絕對不是空話。」前述監管人士指出,非法集資所暴露出的問題太多,建立現代金融監管體制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上,當局特別提到了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遏制非法集資蔓延的勢頭。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財新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1223/66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