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彭德懷全傳披露粟裕建國後三次擅權

作者:

彭德懷傳記組編寫的《彭德懷全傳》一書披露,粟裕在中共建國後有三次擅權:自行佈置準備攻佔馬祖列島(福建閩江口外)、向蘇方要材料一事、調志願軍回國。

1954年11月,粟裕正式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圖為粟裕戎裝照

粟裕大將在1958年軍委擴大會上受批評,但不作組織結論。

擴大會結束後,粟裕調到軍事科學院任副院長,不再擔任總參謀長。粟裕受批評的原因,出版物上說是由於「彭德懷信不過粟裕,而粟又一向堅持原則。」

從已看到的歷史文獻看,粟裕是由於工作中疏忽大意,不謹慎而出錯。客觀上越權,當時,則被批判為擅權,毛澤東認為這已不是日常工作中的普通錯誤,而是已涉及他本人的職權。為此1958年3月在成都會議上,決定軍委擴大會整風,應批評粟裕的錯誤,教育全軍幹部引以為戒。

自行佈置準備攻佔馬祖列島(福建閩江口外)

彭德懷於1955年6月20日深夜,接到南京軍區19時30分急電,說皮定鈞(福建軍區副司令、中將)從北京回來傳達粟裕總參謀長18日指示:「對馬祖列島的作戰方針:應該是全面準備同時連續攻擊高登、北竿塘、南竿塘。只准打好,不准打壞,以顯示我國力量的強大,戰鬥實施應速戰速決,準備工作應細緻周到,並向最困難處着想。限今年內完成解放馬祖列島的作戰任務。」電報上說,我們反覆研究後,認為同時攻擊三島困難很大,沒有一年半以上的準備,無法實施。接着電報中又列舉打馬祖的困難和不利條件,需動用四個師(敵軍為一個加強師),560隻登陸艇,距大陸遠,我岸上炮火支援困難,敵台灣空軍到馬祖上空可活動30-40分鐘。我軍從浙江機場起飛的戰機到馬祖—上空只有7至8分鐘作戰時間。我未掌握制空權。登陸船隊沒有可靠的空中掩護。如馬祖三個島同時攻擊,還不如打小金門島(敵軍一個師),距陸岸近,便於船隻起航和岸上炮火支援。但也需要相當長時間準備。

彭德懷看電報後感到驚異。因粟裕已於20日去旅大視察,接收蘇軍撤走時作價移走的武器裝備(27日回京),於21日上午把主管作戰的副總長陳賡召來詢問。陳說,18日那天粟總長召集皮定鈞和作戰部王尚榮等研究了福建前線作戰問題,認為可準備攻打馬祖列島,並立即準備。能三個島同時攻擊有利於速戰速決,但應由南京軍區許世友等研究後再定。彭說,毛澤東批准的1954年8月13日軍委關於東海沿海作戰方針,你們也參與了制定。明確規定每次只選定一個最小最弱的敵占島嶼攻擊,求得戰則必勝。打一江山島就是按這個方針選定的。我曾告張愛萍要用牛刀殺雞。現仍要貫徹執行這一方針。看來總參、南京軍區、福建軍區對這一方針還沒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好。選定攻擊目標後報軍委經毛澤東主席批准後再着手準備。現可先告南京軍區打馬祖準備工作暫停,聽候新的指示。

周恩來看到電報後,電話上問彭德懷,彭說不知此事,已告陳賡,要南京軍區暫停準備,聽候新指示,待主席回京請示後再定。

毛澤東於6月23日從杭州回京。彭德懷就此電報事向毛匯報。毛說,你出國(彭於5月2日至6月3日至波蘭出席華沙條約國成立儀式)期間,粟裕報告,說福建前線機場於6月底竣工,建議空軍進駐,以配合外交鬥爭,保護沿海航線,防止敵機騷擾空襲,為解放金門、馬祖創造條件。我批同意交賀龍、粟裕去辦。6月11日劉亞樓到杭州見我,我問他來幹什麼?他說準備組織空軍入閩。我考慮根據在印尼萬隆業非會議情況為爭取緩和局勢,即告劉,空軍暫不入閩。打馬祖事也應日後再定。日前台海局勢以平靜為好。彭說,中央曾批准1957年底前佔領浙閩沿海島嶼,為佔領台灣做準備。現浙江敵占島嶼都已解放,福建沿海敵占島嶼,我們仍應積極準備,在國際局勢有利時逐個逐個攻佔。現在看粟裕、陳賡、許世友等對軍委8月13日的方針還缺乏深刻認識。葉飛在福建主要搞省委和政府工作,他也應很好地掌握軍委的方針。為此提議請葉飛、許世友來北京開一次會,有利軍委方針的掌握和貫徹。毛表示同意。

經過準備後,7月8日,彭德懷主持關於福建沿海作戰會議。出席者:粟裕、陳賡兩位大將,葉飛、許世友、唐亮三位上將,海軍副司令羅舜初、南京軍區空軍司令聶風智、東海艦隊司令陶勇、總參作戰部代部長王尚榮四位中將,空軍副參謀長何廷一少將,南京軍區副參謀長王德和總參作戰部處長雷英夫兩位大校(均於六十年代晉升少將)。

首先由王德匯報福建沿海敵情和關於攻馬祖列島的問題(內容與電報略同),粟裕說,6月18日開會時,只是告皮定鈞要加緊全面準備,並未說三個島要同時攻擊,皮定鈞可能把全面準備誤解為全面攻擊。陳賡說先全面準備,攻擊時再選擇最小最弱的島,符合軍委8月13日作戰方針。王尚榮和雷英夫先後發言,說我們那天聽到的和皮定鈞是一致的,我們也是這樣理解的,回到部里也是這樣傳達的,我們在研究時認為同時攻擊的好處是三個島敵軍不能互相支援策應,有如解放戰爭中分割殲敵一樣,只是需要投入足夠兵力。

羅舜初說,登陸艇無處買,只能自己造,但無主機,我們以漁船公司名義到香港去買,美英帝國主義阻撓未成。蘇聯主機功率小,質量差,因他們是計劃經濟,訂貨周期長。

何廷說,福建龍田、漳州等地機場即將竣工,但通往廈門、福州鐵路一兩年後才能完成。爭奪制空權兵力小了不行,至少需6-8個飛行團,屯積三個月油料、彈藥,靠公路難辦到,最好是等鐵路修通。

彭德懷重申了軍委作戰方針後,說不能單從軍事出發,還要從國際局勢,政治、外交等因素,綜合考慮。至於先打哪個島子?請福建、南京軍區和總參具體研究並作現地勘察後,報軍委批准,再着手準備。

雷英夫整理會議記錄時,7月9日,王德到作戰部對雷說,今天粟總長召集葉飛、陶勇、聶鳳智和我開會時聲明:根據那天會議記錄證明,皮定鈞同志未傳達錯誤,此事粟總長自己負責。粟總長因高血壓已人院治療,雷英夫把會上粟裕先說皮定鈞把全面準備誤解為全面攻擊,王尚榮和雷英夫的證言及粟裕9日聲明,均寫入記錄中。

彭德懷審定的記錄打印出來後,7月12日呈毛澤東並附一便函:「主席:關於福建沿海作戰問題,7月8日召集了一次會議,其經過內容附記錄,請審核批示,如可用時,擬分送葉飛和許世友同志各一份」。毛澤東於14日批:「退彭德懷同志同意。」毛先於13日在記錄上批:「6月18日討論這樣大的問題,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錯誤的。」

彭德懷接到毛澤東批示後,即於15日把批件送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輪閱後退彭德懷。」

劉、朱、鄧圈閱。周恩來於17日批:「德懷同志:總參談福建沿海作戰計劃,已在劉亞樓回來傳達主席意見和我在軍委的報告休息時談話之後(6月12至13日),為何粟、陳等不向軍委和中央請示,就向下指示。請查。退彭。」

周恩來批語中的「在軍委的報告」,是指他在全軍高級幹部戰役法集訓班的報告。這次集訓由葉劍英主持。參訓幹部兵團以上64人,軍職145人,師職110人,共319人。於5月23日開始,6月15日結束。參訓幹部希望周恩來講講國際形勢。周即於6月13日來作報告。地點在新街口總政排演場。除參訓幹部外,彭德懷、葉劍英及各總部(粟裕、陳賡、張愛萍)與各軍兵種領導人均到會。周恩來從1954年10月西方九國巴黎協定,重新武裝西德,引起局勢緊張,蘇聯組織華沙條約集團,中國打下一江山島,美國杜勒斯聲言,繼朝鮮、印支戰爭後,同中國第三次走近戰爭邊緣。通過4月萬隆會議,中美將開始談判,我們力爭緩和國際局勢,爭取和平的建設環境。看來還要繼續努力。(註:周恩來1956年說,到1955年底1956年初,開始感到國際局勢緩和了下來。)報告中間休息時,12日回京的劉亞樓在休息室傳達了毛澤東在杭州的指示,即力爭緩和局勢。粟裕、陳賡在場。

集訓結束後,皮定鈞回福建前,請示當前作戰問題,粟裕於18日主持會議下達了前述指令。

粟裕未經請示佈置打馬祖,在聽取傳達了毛澤東批示和周恩來報告之後。忽略軍委逐島攻擊作戰方針因而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批判。又出現上述皮定鈞確為受命要發起攻勢問題。

忽略外事紀律

涉外無小事。國家公職人員在外事場合,片言碎語,喜、慍、嚴肅表情、鼓掌、起立、坐下、退場等行為,都體現國家意向和形象。外事權高度集中於國家最高執政者,是國際通例。

1957年11月,俄國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紀念活動期間,除毛澤東率高規格代表團出席外,中國還派出了規格最高的軍事代表團,彭德懷、葉劍英領隊,成員是各總部、各軍兵種—把手。代表團此行任務是顯示中蘇兩國軍隊親密友好團結合作,在國際上造聲勢。沒有商談實質性問題任務。因二十多天前,10月15日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蘇聯向中國提供核技術、導彈反常規武器裝備的高技術樣品、資料,滿足了中方要求。

彭、葉率代表團到蘇聯各地參觀後,11月23日回到莫斯科。24日按預定日程,中蘇兩軍領導人對口會見,但僅限於禮儀性質,除增加友好氣氛外,不談實質性問題。粟裕總參謀長同蘇軍總參謀長索科洛夫斯基元帥會面時,粟裕先說到蘇聯參觀學習了許多新東西,感謝蘇軍在多方面對中國軍隊建設的幫助。

粟裕接着說:「今天向索元帥還有一個請求,就是不知道蘇軍有沒有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分工的材料,是否可以給我們一份。因我們那兒國防部和總參的關係,也就是說它們之間的職責不太明確,我們總參謀部不是不管,而是管的東西太多了。管得太多可能忽略大的問題,現在總軍械部也由總參管了,這樣發展下去,總參的工作越來越多了,國防部只剩下辦公廳,也就是蕭向榮他們了。我們不太知道哪些工作應由國防部來管,哪些應由總參來管。」

索元帥回答說:「提出的問題本身是不正確的。因為總參和國防部之間沒有什麼分工問題,是隸屬關係。總參謀部屬於國防部系統的,也就是說,它隸屬於國防部。」

粟裕說:「這一點我們是明確的,我是想請索元帥能否給我們一份關於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工作職責的書面材料。我們帶回去可以作為參考,進行研究,或者通過顧問也可以。」

索元帥說:「顧問團沒有這麼大的權限,現在我口頭講,請翻譯記錄就可以。」接着索講了蘇軍總參隸屬於國防部,受國防部領導。國防部的諸項任務;國防部下屬的軍種司令部及總參、總政、後勤等單位。總參應負責大的工作事項,總參謀部下屬業務部門等。

粟裕說,「這些我們都知道,我們是以蘇軍為榜樣的,我們是向蘇軍學習」。最後粟向索贈送禮品。會面結束。

國與國之間,一方向另一方請其提供財、物、文獻資料,另一方給子與否,都須經國家最高執政人決定。毛澤東想了解蘇共中央組織機構情況,沒有通過中聯部向蘇共對外聯絡部提出,而是於]952年6月20日由他本人致電斯大林:「菲利波夫(斯大林化名)同志:由於經濟建設即將成為我們國家的中心任務,我們擬即參考聯共(布)中央的經驗加強我們黨的中央機構,為此,我們要張聞天同志和你所指定的一位同志,作一些談話,以便使他了解聯共(布)中央在這方面的經驗。請你允許張聞天同志和你所指定的蘇聯同志作這樣的談話,不勝感謝。毛澤東—九五二年六月二十日」。

同時毛致電張聞天大使:「我們對於聯共(布)中央的政治局、組織局和書記處三個機構的組成,職權和關係還不清楚,我們想了解聯共(布)中央這三個組織機構的經驗作為我們建立中央機構的參考,請你去找馬林科夫同志或聯共(布)中央其他負責同志作一些談話,在談話中,請你問明這三個機構的性質、任務、組織成分,職權、工作會議和他們相互之間的相互關係,各共和國和直屬州的黨機構等,以及你認為需要了解的事項,然後向中央作一報告。」

中共國防部是國務院下屬機構。中方想了解蘇聯國防部職責權限,最低應由周恩來向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相當總理)提出。事先必須經毛澤東同意。粟裕已是第四次出國,未經請示,向蘇方索取國防部職責資料,是有違外事紀律的。

粟裕任總參謀長半年後即提出劃分國防部與總參職權。彭德懷出於對粟的尊重,告他擬個方案文件,據說五易其稿,始終未批准。按理事程序,這種文件應先提交軍委辦公會議討論,提出處理意見報毛澤東審批,但從未列入會議文件。對粟裕這樣高級幹部提出的要求,彭德懷自不敢對毛澤東封鎖,他每周都出席政治局會議,同毛澤東見面機會多,倘制訂這種文件,不能沒有其他七個總部,事實上又難以制訂,拖了下來。粟裕自1955年3月提議一直未能實現,兩年後到莫斯科向蘇方要文件資料,藉此向軍委提出仍要制訂劃分職權文件。陳毅在軍委擴大會上說粟裕「爭權利,跑到外國去找點根據」。

粟裕在1958年1月同下屬幾個部長談1958年工作計劃會議上,說「我們要爭權」不是爭個人的權,而是工作範圍內責任。這無疑是粟裕兩年多來執着於同國防部劃分職權的初衷。

粟裕向蘇方要文件,索科洛夫斯基指出:「提出這個問題本身是不正確的。」這使索帥心目中對中國軍隊參謀長不會感到欽佩,而且要把記錄上報蘇共中央。索帥拒絕提供書面文件,是他無權。報赫魯曉夫後,赫按國際外交慣例推斷,既然是粟裕這樣高級領導人提出,當必事先已經毛澤東批准,倘不提供,涉及同中方關係,提供可能有保密問題,最後終於在1958年3月向中國提供了一份職責文件。索帥口頭講了國防部和總參謀部應承擔哪些任務和下屬單位,粟裕說:「這些我們都知道。』』但索帥沒有講下達這些任務的批准權限,很明顯,蘇軍總參執行工作任務的批准權也在蘇共中央。

回國後,葉劍英在一次會上說:「國防部和總參上下級,不發生什麼關係問題,在莫斯科已經碰了釘子。索科洛夫斯基談就是領導關係。」

調兵問題

粟裕用總參謀部名義調志願軍5個軍15個師回國。粟是1951年11月12日被軍委任命為副總參謀長。12月12日到職理事。周恩來同聶榮臻和作戰部長李濤商定擬訂了一個重申調動軍隊權限的文電,毛澤東批准後於1951年12月28日用總參名義發出。規定:「有關國防部署調整方案、計劃,以及國防要地步兵師以上部隊,特種兵團以上部隊的調動,均應用軍委名義批准,呈毛澤東主席閱後發出。」在這一規定前全軍也一直按此執行着,此次規定又增加了軍委批准後調動中的一些具體規定,發給各大軍區和志願軍。粟裕不來總參,在華東軍區早已執行此規定。

志願軍撤出朝鮮,是毛澤東和金日成在莫斯科於1957年11月商定,符合朝方願望。毛澤東、彭德懷、粟裕等回國後,12月即開始準備確定回國後駐地,告有關大軍區同省委磋商接待準備工作。

志願軍司令楊勇於1958年1月28日向軍委提出撤軍的準備,擬停建營房、工事,家屬回國,不再讓家屬入朝。停戰後,一些幹部家屬入朝團聚,曾發生過朝鮮婦女紛紛趕來「看小腳」失望的趣事。

彭德懷於2月13日主持軍委會議,討論了志願軍回國的部署方案。周恩來、陳毅、張聞天、粟裕的政府代表團,2月14日到平壤,出席了群眾歡迎大會,16日(過年)到志司,18日回平壤,19日中朝政府發表撤軍聲明,20日誌願軍總部發表聲明,21日周恩來等回國。

2月25日彭德懷又主持會議,討論志願軍回國後的各項工作,其中提到政治工作是防止驕傲的教育,對沿途歡迎兄弟部隊慰問應有針對性的思想準備。

粟裕鑑於撤軍事已準備了兩三個月,回國後的駐地及分批撤離計劃和單位都已有安排,毛澤東和彭德懷對此事都知道,或許是為了減少首長具體工作勞累,大概是於2月26日,粟用總參名義下達了第一批回國部隊(第21軍、炮5師、坦克5、6團及汽車7團等)3月8日回國的調動命令。彭德懷、毛澤東看到後詫異,這明明違反師以上和特種兵團以上部隊的調動規定。彭德懷詢問粟裕,粟說只看了電報首頁,未看末尾的署名。此事,粟在軍委擴大會5月28日小型會上作自我批評說:「很多事情,事先不請示,事後不報告,超越了職權,調動志願軍回國這樣一件大事,卻用總參名義發丁電報。」

粟裕在打馬祖、向蘇聯要材料越權後,又第三次涉及毛澤東的調兵權。這可能是促使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決定批粟裕的原因。

如上所述,毛澤東決定在軍委擴大會上對粟裕展開批評,是因粟三次擅權,用以教育全軍高級幹部。但一些出版物上,除把向蘇方要材料一事說是「極其正常」外,對打馬祖、調志願軍回國事,沒有涉及。

軍委擴大會於7月結束後,毛澤東8月在中央一次會議上說粟裕是「壞人」。可能與這三次事件有關。

粟裕因三次「擅權」而在軍委擴大會上受批評,這個原因因涉及軍事機密未公佈,這屬正常。但近年把粟裕受批,說成是責任在於彭德懷。羅列了一些粟與彭工作關係上的事,實有違歷史真相。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彭德懷全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1213/659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