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大陸民營企業陷生死之戰

福建一家鞋業工廠。(AFP)

隨着中國經濟持續放緩,中國大陸的民營企業,尤其是民營製造企業的經營日益困難。有外媒報道說,中國民營企業實際上已經陷入生死之戰困局。有專家認為,中國到了對社會體制和經濟結構進行徹底改革的關鍵時刻,否則中國經濟中最有活力的民營企業就難以渡過這次難關。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11月9日發表深度報道,對陷入困境的中國大陸民營企業進行了分析。報道表示,中國大陸的製造業腹地,也是民營企業最多的浙江、福建和廣東省,無數近年崛起的民營製造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過去幾年中國出口減緩,反映製造業景氣度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經連續44個月下降。但與此同時生產成本,尤其是勞動力成本卻不斷上升,對企業利潤造成擠壓。中國政府希望推動企業的升級換代脫困,但對大多數得不到政府政策和銀行融資支持的中國民營企業來說,根本無法解決眼前的困難。

中國網絡作者劉先生就此表示,其實中國民營企業的困局幾年前就已經開始,

「其實從08-09年以來就遇到很大困難,一個是出口下降,第二國內消費也不如預期那麼好,浙江廣東都有不少民營企業倒閉。」

中國2000年加入世界貿易WTO之後,對外出口連續多年大幅增長,推動了中國經濟連年高速增長。但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外出口增幅逐漸縮小,到今年,甚至出現連續幾個月出口下降的情況。在今年11月4日結束的中國第118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額為27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降低7.1%,也是連續第八年的下降。《金融時報》中文網的報道說,雖然廣交會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性日漸降低,但仍是中國進出口情況的一個觀察指標。

美國南卡州立大學講座教授謝田認為,中國大陸的民營企業正遭遇兩面夾擊,

「一個是出口遇到困難,宏觀經濟也不好,另一個是中國仍然是國有壟斷的經濟,還是政府主導的經濟,很多行業仍然壟斷,這對民營企業來說是腹背受敵。」

中國國有企業、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中三分天下,基本上各佔三分之一的比例。謝教授認為,中國民營企業僱傭了比中國國企和外企更多的勞動力,因此民營企業面臨困境,對中國失業率有很大影響。根據中國社科院2011年的一份報告,2010年中國有私營工商戶845萬戶,僱傭了7600多萬人,納稅8200多億人民幣。面對中國經濟放緩的局面,中國私營企業主希望改變外銷為主的加工製造方式,增加自主創新產品和品牌,並轉以中國國內市場為主。

中國的劉先生認為,目前中國民營企業轉型面對大三問題,

「一個是金融支持不足,中國的國有銀行對民營經濟支持不夠,而最近打擊地下銀行,導致很多民營企業得不到融資;第二是人才,因為轉型需要技術升級,很多民營企業缺乏吸引技術人才的機制;第三是政府政策,尤其是產業政策限制太多。所以民營企業未來發展仍有很多困難。」

謝教授則認為,中國政治體制以及國有企業的壟斷,是導致中國民營企業步履維艱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國的經濟體制需要進行大的改革,

「首先要土地私有化,因為無論是商用土地還是居民土地都是最大的金融資產。其次應該開放壟斷產業,比如通信、金融等等,允許民營企業全面參與,這樣可以激發出很大的活力。」

在中國的劉先生則認為,中國國內消費市場不振,以及中國市場經濟機制不健全,可能是中國民營企業短期內遇到的最大障礙。但長期來看,他仍看好中國民營的發展,

金融時報的報道還指出,中國南方過去一些年成功的私營企業,最近兩年也加入外資的撤資潮,開始向越南、印尼等國家轉移。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營商成本,包括土地使用成本、交易成本和勞動力成本都在大幅度上升。因為同樣的原因,未來幾年將會有大量中國民營企業破產消失。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1110/64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