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1976年粟裕為何反對稱華國鋒為統帥

—被淡化的名將——粟裕

作者:

1976年10月,華國鋒擔任中共中央主席、軍委主席以後,有人提出,要以軍事科學院的名義,寫一篇從歷史上論述華國鋒為解放軍統帥當之無愧的文章。時任軍事科學院第一政委的粟裕不同意,說:「我們搞了這樣的文章,怎樣向老同志交代?」


中共開國大將粟裕

粟裕曾在國共內戰三分之一的關鍵時間段里代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與政委兼前委書記,獨立統率一個方面軍。有些正式出版物也根本不提及。1958年,因原華東軍區主要負責人在蘇中有的縣提及「粟裕」及「七戰七捷」的信件上批示:「這並不好,也無必要」,曾被毛澤東通令全軍仿效的粟裕的傑作「七戰七捷」,在粟裕戰鬥過多年的蘇中大地也無人敢提了。於是,當後來人探詢解放軍方面軍勁旅——華東野戰軍指揮如此精彩、經典戰役的人是誰時,出版物中的答案僅僅是「華野首長」。更多的時候沒有說,讓人去猜。憑一般人的習慣思維,想當然是華東野戰軍司令員。濟南戰役是誰籌劃、指揮的?一些出版物中,包括黨史、戰史資料和某些將軍的傳記、回憶錄,甚至在濟南戰役的發生地濟南城的某些主要紀念物上,戰役的主要指揮者赫然首列許世友陳毅的名字。

在《虎嘯泉城——濟南戰役卷》一書中,有作者叢正里與台灣某女記者的一段對話。女記者說:「我至今仍不太清楚,濟南戰役的指揮者究竟是誰?」叢正里回答是「粟裕」。接着,叢正里說:「陳毅說,『他(粟裕)長期在實際戰爭中鍛煉,華東軍事指揮主要靠他。』請你注意陳老總後面這句話。」女記者說,「你說的這些,不但國民黨人有些不知道,即使是你們的戰史資料也不曾詳細介紹。」濟南戰役如此,其他戰役亦然。淮海戰役是怎樣形成的,又是如何部署、指揮的?大多按既定結論去圖解客觀史實,一些說法顯然還不能自圓其說。一般人都知道抗美援朝司令員是彭德懷,也能說出原來準備讓林彪掛帥,林彪之前呢?不得而知。

一代名將的戰績與貢獻需要後人去考證、發現,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毋庸諱言,這既是粟裕個人的悲劇,也是黨和人民的悲劇。」

粟裕是人民軍隊革命戰爭時期為數不多的始終不曾離開過戰場的高級將領,善於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導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國外某些研究中共武裝鬥爭歷史的學者們喟然長嘆,驚呼兩個不理解:一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其他地方堅持下來可以理解,唯獨浙南不能理解,因為那裏是蔣介石的老窩,他集結了重兵,交通又方便,游擊隊為何能立足?二是抗日戰爭中,中共武裝在若干地區建立了根據地可以理解,唯獨蘇中不能理解,因為那裏面對侵華日軍大本營——南京上海,平原水網,交通便捷,新四軍為何能生存?而這兩地的武裝鬥爭正是粟裕領導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唯有「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毛澤東語)的淮海戰役引起了國外軍事專家們的驚奇與濃厚的研究興趣。

一般人評價一個人,如果他成功就讚美,失敗就貶低;吹捧身居高位的人而壓制地位低下的人,這是有悖春秋褒貶本義的。1976年10月,華國鋒擔任中共中央主席、軍委主席以後,有人提出,要以軍事科學院的名義,寫一篇從歷史上論述華國鋒為解放軍統帥當之無愧的文章。時任軍事科學院第一政委的粟裕不同意,說:「我們搞了這樣的文章,怎樣向老同志交代?」這篇文章因此才未公開發表。1996年,原第四野戰軍參謀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蕭克在為《長征大事典》寫的序言中說:記得70年代初,我有幸去井岡山,正遇上兩個縣的同志在爭論一個問題,即毛澤東在何時、何地任命林彪當團長。甲說在甲縣,乙說在乙縣。雙方爭論不休,雖然沒有說明爭論的目的,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大概不外是爭點「光」吧。同是這個林彪,在摔死前,有些人說他是南昌起義的正確代表,說他是湘南起義到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會師的代表。而摔死後,則連他在南昌起義時的連長職務也「貶值」了,改成見習排長了。

「歷史就是歷史,不能人為地歪曲事實。真理只有一個,是不能以某種『政治上的需要』來改變的。有些人喜歡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甚至製造材料,歪曲事實。」這也是許多原華東野戰軍將士觀看影片《淮海戰役》後感到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的原因之一。

1984年2月粟裕去世,尤其是10年後的1994年12月,劉華清張震代表軍委發表《追憶粟裕同志》一文,給粟裕1958年的所謂「罪狀」平反,並稱讚「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的光輝戰績,在戰役指揮上,粟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以後,他的部分歷史才漸漸地接近真實,但對他在軍史上的評價依然偏低,一些結論仍然經不起歷史的檢驗。

 

責任編輯: 王君  來源:報刊薈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1101/637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