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清朝滅亡後 愛新覺羅氏為何未被趕盡殺絕

清朝奠基人努爾哈赤到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清王朝一共經歷了296年。曾為統治者的愛新覺羅家族,在下台後沒有被趕盡殺絕,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歷史上絕對是個奇蹟。這是為什麼?本文摘自2015年10月26日煮酒君談史微博,原題為《愛新覺羅家族下台後,為何沒被趕盡殺絕》。

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對於清王朝來說,袁世凱的存在一直是一個巨大的隱患。袁世凱手握重權,掌管新軍,在朝中結交慶親王奕勖,又有一些列強作他的強硬後台。事實證明,對於清朝的滅亡,袁世凱的逼宮是致命的一擊。

載灃察覺袁世凱的野心時,袁世凱已經羽翼豐滿,載灃對此十分憂慮,他執政的第一件事就是罷黜袁世凱。相傳,載灃胞兄光緒帝留有「殺袁除恨」遺旨,隆裕曾面諭載灃殺袁為先帝報仇。載灃手中握有諭旨,又有王公相助,急欲除袁。

載灃與湖廣總督張之洞密商此事,但張之洞力勸載灃說:「現今剛遭國喪,不宜殺戮舊臣。」張之洞提醒載灃,袁世凱舊部遍佈於各鎮新軍之中,輕言殺袁,會引起軍隊混亂。

出於維穩的考慮,載灃放棄了殺袁的念頭,以「現患足疾,步行維艱」為由,將袁世凱「着即開缺,回籍養疴」。但此時的袁世凱已有漸移國祚之虞,罷免他對形勢並沒有實質性改變,反而是放虎歸山,留下後患。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黨人很快就佔領了武昌。第二天,起義軍建立了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並宣告湖北省獨立。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革命黨人紛紛響應。當時,全國共有18個省宣告獨立,脫離清政府。

面對這一嚴峻的局勢,清廷滿朝文武中竟找不出一位能領兵打仗的。北洋新軍雖軍力強大,卻是袁世凱一手創建起來的,完全不聽載灃這個攝政王的調令。慶親王奕劻等人趁機向載灃保舉袁世凱,而袁世凱此時正在河南老家,歸隱養病。

為形勢所逼,載灃只好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請他出來收拾殘局。老謀深算的袁世凱並不為之所動,反而向清廷提出了苛刻的條件。陷入政治困境中的載灃只得接受袁世凱的籌碼,解散皇族內閣,辭去「監國攝政王」職務,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將軍政大權全部讓給了袁世凱。

至此,載灃徹底交出了自己的權力,「退歸藩邸」,結束了他短暫的政治生涯。他回到王府時,面對全家人的哭泣,神情淡然地告訴嫡福晉瓜爾佳氏說:「從此就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自幼身披光環的皇族子弟載灃,徹底退出了歷史政治舞台。此後,他每日與書為伴,舞文弄墨,絕口不談政治。

出身皇族的載灃被推着登上攝政王的權位,為此背負了很多罵名。但是,鮮有人知道,這位被斥為窩囊廢、書呆子的庸碌王爺,卻贏得過孫中山的肯定。1912年9月,孫中山曾經拜訪載灃,慰勉他和平交權。孫中山深知,載灃在戊戌政變中就看透了袁世凱,心中早已有除掉袁賊的念頭,只是因局勢演變複雜,掣肘限制太多,力難從心。次日,載灃回訪孫中山,獲贈題字照片,並表示:「我擁護民國,大勢所趨,感謝民國政府對我們的照顧。」

載灃的話並非客套,而是他真真正正地放下了權勢,心安理得地過起安逸平和的生活。

事實證明,載灃並非庸碌之輩,他的政治眼光具有超人的判斷力。1915年,袁世凱復辟,載灃說了兩字評語「胡鬧」。83天後,袁世凱一命嗚呼。當天,載灃灑酒祭奠二哥光緒皇帝,說:「天地公道,人心公道,袁賊逆天,已遭報應。」1917年,「張勳復辟」,載灃表現得極不熱誠,很多人登門拜訪,勸說他復出重掌大權,但他從頭至尾都未參與,又是兩字評語「胡鬧」。果不其然,復辟醜劇只維持了12天。

後來,溥儀在日本人的哄騙下潛往東北,載灃認為「凶多吉少」,持反對態度。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後,溥儀曾多次請載灃帶全家搬去,均被載灃拒絕。日方人也屢次來遊說載灃遷往長春,妄圖借他的威望加強日本統治東北的合法性。深明大義的載灃不為所動,堅決反對分裂祖國的行徑,在日寇強大的壓力下照舊過着樸素的歸隱生活。此事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以及具有的政治膽識和魄力。

可以說,載灃的一生,所追求的是一世無憂、恬靜安逸的普通人生活。他沒有強烈的權力欲與支配慾,相比之下,他更注重生活。他很推崇白居易的一篇詩句:「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痴人。」放下權勢和負擔之後,載灃真正實現了自己的追求,後半生無病無痛。1951年,他安詳地病逝於北京魏家胡同29號。

1960年1月26日,在全國政協接見特赦回來的溥儀及其家族成員時,周恩來在談話中提到載灃,說:「載灃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主動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他後來也沒有主張對革命進行武力反抗,也沒有站出來反對宣統皇帝『遜位』。這些表現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客觀上有利於革命。到了民國以後,貴族和遺老中有人不遺餘力地進行復辟大清王朝的活動,但載灃卻始終沒有積極參與。這一點也是難得的。」

從清朝奠基人努爾哈赤到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清王朝一共經歷了296年,其間,數位兒皇帝登基,但攝政王只出現過兩位,一位是開國時期的多爾袞,另一位就是遜帝溥儀的攝政王,同時也是溥儀的父親—載灃。冥冥之中似有定數,這兩位恰好是清朝的一始一終。

儘管扮演着丟失政權的不光彩的歷史角色,載灃,這位統治中國三年的攝政王,還是坦然走下帝國權力的巔峰,「回家抱孩子」,過起了平常生活。此後,他還堅決抵禦了多次復出掌權的誘惑,甘心過普通百姓的日子。

曾為統治者的愛新覺羅家族,最後平安地實現「軟着陸」,在下台後沒有被趕盡殺絕,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歷史上絕對是個奇蹟。究其原因,這應當得益於載灃在掌權期間形成的寬容的政治氣氛。反之,如果當年清王朝不順應潮流,堅持暴力血腥鎮壓民眾的正義訴求,那麼,等待這類統治者的必然是悲慘的下場。

回想當年,26歲的汪精衛刺殺26歲的攝政王載灃失敗被俘後,世人都以為汪精衛必死,載灃卻出人意料地予以釋放,此時的他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卻表現出了難得的自我控制和寬容。

責任編輯: 劉詩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1028/635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