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邱會作:周恩來配合林彪抵制毛澤東內幕

2011年1月,《邱會作回憶錄》在香港由新世紀出版社出版,中共黨史專家雷頤、丁東,交流讀書心得的心得,共同回顧那段塵封的歷史。

《邱會作回憶錄》封面

雷頤:林彪只是過渡,毛位置要傳給江青

邱是後勤部長,從紅軍起就作後勤工作。中國的體制是黨、國、軍很難分清,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供應與軍隊有密切關係。因此,此書的一個重要意義是,提供了透視對這套體制的一個難得的視角。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僅舉一例,如紅軍長征開始,就規定了哪一級可以騎馬、哪一級可以坐擔架。毛澤東當時在黨內受排擠,但由於是蘇維埃共和國的領導人,所以也是可以乘擔架的,為他也準備了專門擔架。

書中說到「圈閱」制的由來。文革時期傳達文件經常都會有這樣一句話:「經過偉大領袖毛主席圈閱」。所謂圈閱制是從毛澤東開始的。所謂圈閱就是在看過的文件的自己名字上畫個圈,不說好,不說不好。這就為後來的執行留下了極大的餘地。比如開始圈閱表示什麼,後來圈閱表示什麼。就像皇帝批奏章,每一絲一毫的改變都會對事件造成非常巨大的影響。毛以後來學習毛的領導人其實是在用這種方式為自己的反覆無常做鋪墊。

邱會作多次在書中提到,「毛主席有私慮」。這個私慮是什麼?林豆豆以前跟我一個辦公室,她曾經說過「我父親身體那麼不好,這只是一個過渡。」她的意思就是毛最終是希望通過林彪過渡,把位置傳給江青。這本書講在林系和江青系之間的爭奪上講得很細。

關於這個關係,周恩來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因為他們這些人經過九大就突然從基層到政治局委員這一層了,不了解中央政治。周說:「中央政治就是處理好毛主席、林副主席和江青之間的關係」。

周恩來經典:中央政治就是處理好毛、林和江青的關係

書里講了很多例子。比如政治局會議時江青看起來很不高興,吃藥的時候罵水太燙。周恩來勸她息怒,又讓別人倒水,倒水之後周恩來親自用手摸摸杯子試試水溫,才對江青說「可以喝了。」還有一次帶着很多人去見江青,江青故意讓他們等了好幾個小時。出來的時候周恩來親自去樓梯攙着江青等等。張春橋送給江青一隻訓練過的哈巴狗,有一次開政治局會議,江青居然把那個狗帶來了。周恩來來了,這條狗就使勁作揖而且朝他撲上去,周恩來氣的臉都發抖。這些細節挺有意思。而據邱會作推斷,實際上這些都是反應出了江青當時的地位以及即將要掌權的態勢。

而從毛澤東方面的也可以印證這一點。比如1971年毛南巡,在武漢說「我們都不如江青,我都不如江青,你們要向江青學習。江青政治水平高,打倒劉少奇,劉少奇的蓋子,都是她揭出來的,我都要向她學。」這在《李作鵬回憶錄》中有記載。李作鵬的辯護律師張思之跟我說過,李作鵬本來自己還寫了一個更加詳細的毛評價江青的東西。毛說江青怎麼好,怎麼偉大,只是要發表的時候家屬讓他又修改了一下,最後出來的文字才沒有這麼露骨。

林與江的矛盾,實質是林與毛的矛盾。九大後,林認為應該穩定,應該發展生產,毛認為還要「繼續革命」,還要運動、折騰。棄林、陳的九大報告不用而用江、張的報告,實質上林在九大上念的「政治報告」是自己根本不同意的政治報告。

此書的重點是講述了林、周是如何互相配合抵制江青,實際抵制毛的。使人對文革的認識更加深刻。

認為羅瑞卿跳樓是活該,紅衛兵打牛鬼蛇神應該

在歷史研究中,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每個人的回憶錄都會有自己的盲區。這個盲區有客觀因素造成的,每個人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事情;也有主觀原因,因為人都會迴避對自己不好的事情。所以讀個人的回憶錄,總是應該抱有一定的警惕性。越是好書,越是要警惕,因為書越好,越重要,人們就越容易完全相信它說的一切。比如在《邱會作回憶錄》中,就是這樣。毫無疑問這是一本對於研究那個時代的歷史很有價值的書。但從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他自己也因為感情的偏向而存在邏輯矛盾。邱會作談到羅瑞卿楊成武時,從頭到尾沒有一句好話。好像他倆被整被倒台都是活該。連羅瑞卿的自殺他都說,「他是不是故意裝樣子,跳樓的時候從三樓跳,還腳朝下、頭朝上。」等等。

打倒劉少奇時邱會作說「我們這代人對毛主席是極其崇尚的,誰反毛我們就要支持毛主席去打倒誰。」但是同樣的關係邏輯就沒有運用到林彪和毛的關係上。比如說還有一些矛盾的地方,他談到二月兵變的時候,說賀龍搞二月兵變,他也沒有明確說,但是給人暗示「成立了首都工作組」,那就很緊張了,就是有人要搞政變,文革前就林彪開始的時候說的。但林垮台後,說林彪要發動軍事政變,邱又變化說,你們根本不了解軍隊的程序,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經過調動一兵一卒,那為什麼賀龍那兒搞二月兵變就認為是有可能的?而林彪搞這個就不是。他還有自己的辯解,認為打倒賀龍是應該的,林彪這個就不應該,從這個角度辯解會有矛盾。而在另一本書《心靈的對話》裏面,邱會作也對「紅八月」中那麼多人被打死視而不見,認為這是對物不對人。原話是「如果僅僅讓紅衛兵把注意力集中在破四舊,對事不對人就對了,不應該打我們這些領導幹部,應該打走資派。」也就是說,他認為還是應打「牛鬼蛇神」,打「階級敵人」,而打「走資派」就不對了,因為開始打「走資派」時,他也受到殘酷迫害。

竟認為開除劉少奇的中央全會是非常民主的

邱會作一方面說八屆十二中全會,為了表現合法性,把一些關在牛棚里的中央委員叫出來要求他們參加投票。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大家投票來開除劉少奇這個「叛徒內奸」。另外一方面又說八屆十二中全會是非常民主的,認真發揚民主,各種觀念都可以說,他舉例說葉劍英猛批朱德王震猛批劉少奇,等等。實際上可以看出他自己是矛盾的,把這個能作為八屆十二中全會的民主的標誌碼?當然不能。這些都是為了要貫徹毛的意圖,是毛要求葉劍英批朱德,要求大家都要批劉少奇。如果當時有人能公開支持劉少奇、為朱德說好話倒可以說是民主。其實,這種政治幾乎就完全是一種對個人的效忠。

這本書很重要的一點是談到了中共那一段時間政治文化,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有很大影響。到處都是派系山頭,政治陰謀,人人自危。任憑你今天紅的發紫,一夜之間,家破人亡。這種政治文化再也不能延續下去了。在黨內,必須講黨內民主,至少要有規則。往高了說,國家應該有憲政。人人都應該受到法律普遍並且平等的保護。

丁東:高層回憶錄史料價值最高的是邱會作

第一,說一下我怎麼判斷《邱會作回憶錄》的價值。不管歷史最終給邱會作怎樣的評價,從他進中央文革碰頭會,進軍委辦事處,到最後進政治局,到九一三下台,一共在中央核心幹了四、五年時間。這個經歷非常有價值。

現在我們看到的高幹回憶錄大體上可以分成兩種:自己寫的和秘書班子給寫的。從出版地點看,也可以分為兩種,大陸出的,還是香港出的。在大陸出的,有秘書班子給寫的,一般來說價值不高。因為必須按照中央決議的框架來填空,跟這個決議一致的就往上寫,不一致的不寫,或者把事實按照決議的結論修改了再寫。目前來看,有秘書班子寫,又在大陸公開出版,薄一波的回憶錄價值相對較高,但依然逃不出這些問題。

真正價值高的還是在香港出版的書。在香港回憶錄出書的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政治上走背字的。比較早的有《王力反思錄》。邱會作讀完這本書,說,「他是秀才,我們是封疆大吏。」語氣有些看不起王力的回憶錄。現在他的回憶錄出來了,果然比王力的分量重。這是和文人回憶錄比。再和邱會作情況相似的吳法憲、李作鵬的回憶錄比,我覺得還是邱會作的分量更重。到目前為止,中國高層領導人寫的回憶錄,史料價值最高的就是邱會作。

已經出版的《邱會作回憶錄》上下卷,還不是他的全部手稿。據了解邱會作留下的手稿有150萬字,目前上下卷不到80萬字。剩下的70萬字是什麼,現在我們無從得知。

邱會作大兒子出了《邱會作回憶錄》,二兒子在香港出了三本對話錄。兩本文革對話錄,一本歷史對話錄。現在有人把兩個兒子各自運作的書進行了比較,認為大兒子做的是減法,雖然有些東西刪掉了,但是可信度比較強。二兒子是不是做了加法,是不是在父親原有的基礎上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東西,現在有爭議。我沒看過原稿,沒有發言權。但是可以留下的懸念是,邱會作留下的東西要比這兩本書都要多,這是肯定的。

為什麼和李作鵬回憶錄比邱會作回憶錄更加豐富?這裏有一個不同。當時山西省委對李作鵬的安排是不錯的,周圍對他都不歧視,比較同情,公安廳的值班人員除了攔住記者、作家採訪,對他個人的行動不限制,對他比較友好。李作鵬回憶錄里提到對他的要求,「你寫革命戰爭年代的可以考慮公開出版,如果回憶後來這些事,要經過審查。」所以李作鵬寫回憶錄把勁都使在東北上了。進了政治局這塊,篇幅卻比較小。

邱會作不一樣了,他從秦城出來安排在西安。陝西給他安排得不太好,他要求住一個有暖氣的房子,人家就是不給,結果他自己生煤爐子,差點兒沒被煤氣熏死。經濟也很困難。他在回憶錄里說一開始用的是百家紙,到處找稿紙。當時他也沒有票證,想買點兒副食和肉都有困難。我從這一點推斷,他說出真相的動力比李作鵬更強。

從邱會作個人來說,他對細節記的很好,頭腦非常聰明。他的記憶能力,對事實的選擇能力,捕捉能力都非常強。他不是概括地說,而是講事情,講細節。這些事背後能呈現出什麼東西,可能他自己也不一定想得很深。但是這恰恰是最珍貴的,我們讀了可以有更加豐富的解讀和聯想。從這一點上,我覺得《邱會作回憶錄》在現有高幹回憶錄中價值最高。

史無前例地暴露中共高層的權力運作過程

第二點感想,它呈現了中共高層的運作機制,人際關係和領導人的性格。我們以前不知道這些。過去這是一個黑箱,我們只能遠望,看不清,不知道裏面是怎麼回事。邱會作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這個黑箱,讓我們看見裏頭很多過去不知道的東西。

舉個例子,比如說中共最高領導班子怎麼產生?過去都是名單公佈揭曉了,大家才知道誰上去了。但是邱會作在回憶錄里介紹了九屆中央政治局的產生過程。

當時組建九屆中央政治局,毛澤東把林彪、周恩來、康生、黃永勝四個人找來,研究中央政治局的班子怎麼搭。九大很特殊,不是事先把領導班子名單定好才開會,而是黨代會散會了,才開始研究政治局班子怎麼搭建。毛澤東把這四個人找來說,他和林彪兩個當後台,周、康和黃三個人組班子。周恩來說「主席得給我們講講到底是多少人?」毛說「25人到30人。」邱會作當時不在場,但是他後來當選了政治局委員,黃永勝把前前後後的經過告訴了邱會作。

邱會作在回憶錄里把九屆政治局搭班子的過程講得非常詳細。名單一開始範圍是多大,怎麼篩選,怎麼反覆,最後添了誰,去了誰,怎麼去的,特別具體。如果我們想了解當時中共領導核心名單的產生過程,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

最微妙的地方就是毛澤東對江青的態度。有一個細節是:一開始周恩來、康生、黃永勝拿出一個23個人的名單,裏面有江青,沒有葉群。但是到了毛澤東那兒,毛澤東給江青打了一個叉,加上葉群。康生推薦了王效禹,毛澤東說王效禹就不考慮了。」周恩來他們三個人拿上名單到林彪處,林彪就把葉群一勾,他們三個人再討論。最後三人說江青、葉群還是得上,我們要說服主席。再給添上去。毛第二次再勾掉江青,毛澤東加上了紀登奎和李德生。到了林彪那兒,林彪再把葉群勾掉。最後三個人開會說,名單差不多了,我們只要說服毛主席、林副主席,把江青和葉群加上去就行了。第三次再到毛那兒,毛說,你們說上就上吧,我負這個責任。到了林彪那兒,林彪說:「葉群上不上,我都服從主席的安排。」最後弄出一個名單來。這樣的細節史料價值非常高。有的學者看了這個細節,說毛澤東不贊成江青進政治局。但他勾掉江青加葉群是什麼意思呢?葉群無論是資歷還是重要性都不如江青。只有周恩來心領神會。開九大,如果江青進不了政治局,估計得亂套。因為江青在九大以前地位非常顯赫。當時中央主持日常工作的叫中央文革碰頭會,是江青和周恩來共同主持,周恩來處處讓江青三分。周恩來曾經對邱會作說,什麼叫中央政治?就是「處理好毛主席、林副主席和江青的關係」。這麼一個重要的人,如果一開九大反而出了局,這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類似像這樣的細節,對我們認識高層的政治運作機制有着無可比擬的價值。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共識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1006/624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