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中共用水電代替煤電的沉重代價

科學考察報告說金沙江固有的魚類絕大部分已經消失,而長江中的主要魚類數量也急劇減少,魚苗數不足過去的1%了。圖為三峽大壩。(AFP)

海外環保網站日前發文談中國水電代替煤電的代價。作者認為,雖然水力發電產生的溫室氣體較少,但中國要用水電替代煤電,大力建水壩也有很多風險,將付出沉重代價。

海外環保網站《中外對話》7月27號發表署名貝絲-沃爾克和劉琴的文章《水電代替煤電的沉重代價》。文章指出,中國最近發佈的國家氣候行動計劃指出,要落實溫室氣體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的目標,需要大規模實現由煤炭消費向非化石能源消費轉移,要在2030年之前將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提升至20%左右。這對中國沿海大型城市和礦區環境來說似乎是利好消息;由於中國長期以來依賴化石能源,這些地區的空氣、水源和土壤都遭受了嚴重污染。但是,這一目標將有可能促使在生態脆弱的西藏地區新建一批水電大壩。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抵消其減排計劃所帶來的環保效益,對貧窮的西部地區而言尤為如此。

四川成都的地質學家楊勇就此指出,中國需要減少煤炭使用量,但是水電代替煤電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中國傳統上煤電比重很大,中國的煤炭的儲藏量也很豐富,一下子要大量減少煤電比重很困難。」

楊勇指出,煤電雖然污染較為嚴重,但是它也有優於水電的長處:

「煤電可以用來調峰,也就是補充水電枯水期的低峰和太陽能在夜間的低峰發電期。」

楊勇認為,關鍵是要合理配置各種能源的使用量,取長補短:

「水力發電在枯水期需要煤電來補充,煤電發電平穩,沒有起伏,可以用來補充水電的起伏。如何配置水電、煤電以及核電等各種能源,國家需要有一個總體的分析和規劃。」

目前中國的煤電和水電是各自為政,都在無序發展,楊勇說,

「煤電仍在快速發展,因為各地用電量在增加。而水電也以清潔能源的招牌,突飛猛進。這兩者之前應該有一個協調發展,雙方進行互補。」

《中外對話》的文章指出,相較於煤炭,水力發電產生的溫室氣體較少,但用水電替代煤電也會帶來一些巨大的風險,包括:水電的發電率較低;枯水期需要更多儲備煤電;電網系統落後;以及在國際河流上建設大型水壩有可能引發與鄰國的衝突等。

楊勇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水力發電不是綠色救星,也有很多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

「比如,建造大壩的地質風險和對當地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還有放水淹沒一些農田和草場都有一些負面影響,這是不能忽略的。」

中外對話的文章指出,在目前中國大陸的能源結構中,水電是僅次於煤電的第二大能源。到2020年,中國水力發電裝機容量將從如今的3億千瓦增加至3.5億千瓦。目前全世界共有8萬座大壩,中國佔了半數,超過美國、巴西、加拿大的總和。

楊勇認為,大量發展水電會減少煤電比重,但是不能無序發展,要合理配置各種能源,取長補短。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中國企業的能源使用效率,關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729/591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