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舉國之力救援長江翻船 專家揭秘中共海軍弱爆了!圖

—長江翻船救援有多困難

這可是集中了中國海軍三大艦隊和最高工程學府的精銳,中國水下高科技設備僅適用於水流舒緩、水質清澈、空間寬敞的環境,全靠手摸,如何在戰爭條件下完全偵察、救撈、掃雷等艱難任務?全中國的專家和可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科技力量,竟然無法解決嗎?還真地很可能,因為連「船底甲板相對堅硬,需要性能較好的設備」也列入困難清單,卻忘了李總理要求調集設備的指示是何時發出的。
 

直到2015年6月4日晚,中國媒體終於能夠將整個長江翻船事故中政府救援的思路給大家一個闡述。此時,距事故發生已超72小時。

一般而言,涉及眾多公眾生命的重大事故救援,即使按照中國特色理論,排除往往「別有用心」、酷愛「說三道四」的西方社會,作為遇險者的同胞、親人,中國社會公眾應當有權關注並了解詳細救援措施。官媒也開篇就提到「搜救工作和方案一直牽動人心」。

前方指揮部當然日理萬機,但也有責任向社會通報險情、救援方案及成效進展。已高度發達的媒體也完全有能力在此通報基礎上,邀請專業人士,向公眾更通俗細緻地解讀。

事故所有第一手情況,當然只有指揮部掌握並「權威發佈」,但救援也不是探索外星,了解一些基本信息後,一些邏輯上唯一的常識也就眾所周知。比如:

1.救援的目標是最大限度挽救生命;

2.這些生命當前仍有可能生存,但其持續性是有限而且可以根據醫學經驗估計的;

3.將可能的倖存者救出大致有三種方法:潛水員幫助其從殘存的氣室內經水下游出;從船底開孔,救援人員進入,幫助其出來;將船整體扶正,配合支撐、抬、吊、浮、抽水等工程措施,使船體儘量多地浮出,從而使倖存者出水。

三種方法各自的難度和不足都顯而易見:

第一種需要倖存者配合短時間有裝具潛水;

第二種要求對船體內部結構和有人部位判斷準確,而且船底開孔會使船體扶正後船底再次進水。

第三種需要一定規模的起重船等工程船隻趕到。吊起這艘大部分已灌水的船體相當於吊起其大部分排水量加大部分自重,但有浮力幫助,而且只在一側用力的扶正並不需要這麼算。當然這個過程對倖存者會造成空間再次倒置,江水和殘存空氣反轉,有一定風險,持續時間越短越好;

於是,救援必須在三種方法中權衡利弊,除方法一外,方法二、三相互有一定矛盾,方法三需要等待重型裝備到達。出於倖存者存活時間有限計,當優先充分利用方法二。不過,這一方法如果只用來進入幾個底艙,價值並不大,從底艙通過艙門或開孔進一步進入其它艙室也有難度,因為只要在當前水線以下的艙室,一打開就可能江水上涌或者使原有氣室漏光,反而被水灌滿。因而這種方法需要藉助打撈氣囊(韓國「歲月」號救援大量應用,每個起浮能力35噸,數十個使用能提供千噸左右浮力,中國若沒有,可及時請求外援空運)和拖輪抬吊(現場有限採用,但只為防止其繼續下沉,未擴大規模。實際上在即使足夠多的起重船趕來,利用的也是浮力,而現場最有利的條件就是數公里的江面的浮力,大量使用就近的駁船等資源是可以部分利用的,4日下午到達的築橋部隊顯然更能夠提供充分的支撐點)等有限的工程措施,使船體穩定並部分上浮。另外,保持開孔儘可能小並利於密封,也可接上通氣管道,由岸上壓縮機向底艙注入空氣,從而防止打開其它艙門時江水上灌或氣室漏氣。在水平面附近,水壓不會太大。以該船僅3.1米的型深(主甲板到船底高度),且有部分船底露出水面看,救援人員只需深入船體一米多,輔以抬起船體少許,應當至少可以接近到第一層客艙。即使有失手風險,高12米的船體在15米左右的水中也不至於下沉到消失。

當然,這只是設想,按國內時下最流行的網絡聲浪「政府盡力了,你行你上啊」,完全是放屁。

可是,上述設想對各種方法的利弊的分析畢竟屬於物理常識,如果將其作為一種理想狀態,我們不妨還是能看看現實與它相距有多遠。

在4日下午指揮部決定當晚實施扶正方案之前,除在救起活人方面收效有限的水下探摸外,扶正方案一直在等待足夠的起重船到達,而且除2日、3日晚分別有到達消息,各路力量趕到的時間從未提前公佈,至3日有報道稱已到達力量總起重能力達到1700餘噸,但這是否足夠扶正,或者不求扶正,哪怕幫助抬升船體,均無消息公開。

同時,將採取和已開始切割船體的消息從一開始就不斷被報道,還有總理指示多調集切割設備的報道,甚至有切割的照片公開,但官媒卻又介紹「船體切割3日晚間即已正式開始」,原來此前48小時一直是想切不敢切。所謂正式切割選擇的是通道比較集中的空氣艙、污水井和首間艙,但請注意空氣艙3日晚間21時切開,因未找到倖存者而重新封閉,剩下兩艙的切割則是4日7:20和8:00完成,其間又流逝了10個小時。至今,切割救援一無所獲,證明了筆者上述理想方案中抬升船體配合的必要性,但為何打撈氣囊等抬升方法均無法應用,現有消息並未透露。

實際上,即使在正能量滿滿的官媒文中,也暗藏矛盾。比如,4日22時交通部發言人表示「由於船內存在生還者的可能性已越來越渺茫,將連夜準備整體扶正」,72小時後當然生還機會渺茫,問題是這72小時並非全部消耗在等待足夠的起重船中。公開消息是3日上午現場初定了切割和扶正兩種方案,但下午全國調集的專家討論的結果是「暫時繼續」水下搜救,切割和起吊兩法顯然陷入相互掣肘和猶豫。

前面提過,整體扶正的根本前提是足夠的起重船,但陸續趕來的此類船隻到底要達到什麼整體指標才夠,沒有公佈,而最終完成扶正的竟然只是用鋼索藉助北岸陸地固定住船體,兩艘500噸級打撈船就完成了。除了要靠潛水員手工將鋼索從船體下穿過,「難度非常大」,加上要在沉船水下部分焊接系纜柱,並不顯得高不可攀。

於是,對為何不更早扶正,官媒找到的專家的理由竟然不是起重船沒到,因為他們承認這需要250噸級以上起重船,航至現場最快也需24至48小時。可是現實是:扶正是72小時後開始,完成是約84小時後。於是,專家們又解釋:前72小時應先千方百計確定有無生命,等確定沒有生命了再扶正,「這是對生命的尊重」。可是,《解放日報》援引的一位專家來得更乾脆,他一面承認要和時間賽跑,一面聲稱「黃金72小時」這樣明確的時間段很可能對水上救援並不適用。

既然倒扣狀態下部分艙室還有生存條件,幾種方案中相對最有效的切割方案毫無收效,就更需要完美的理由來裝點。可是更荒唐的是,官媒先提到一開始(2日)通過敲擊得到回應證明船內有倖存者,又立刻引用大連海事大學救助與打撈專業教授之語表示「要判斷哪有氣穴並不容易」,還有專家也提到要準確判斷哪裏可能有人,可是從報道中看,一開始發現回應敲擊的位置,難道不是哪裏有氣穴並有人的準確位置之一?從有回應到3日晚、4日晨試探性切開三處,這中間等了多久?這位回應者是在何等絕望的情況下等待,直到死亡的?

當然,切割到儲油艙有爆炸危險,船底開洞會使艙內空氣泄漏,都是困難,但全中國的專家和可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科技力量,竟然無法解決嗎?還真地很可能,因為連「船底甲板相對堅硬,需要性能較好的設備」也列入困難清單,卻忘了李總理要求調集設備的指示是何時發出的。

最終,「目前來看,切割、扶正和潛水搜救三個方案已合而為一」,如何合併?簡言之,這次救援,潛了,只找到個別人;要切,一直擔心不利於後續扶正,因而切得很晚,而且切了也沒人;切、抬結合有什麼困難,不告訴你;潛和切都不行,起重船也來了,扶正吧,生還已經渺茫。雖還有「有利於在最短時間搜尋失蹤人員」的措辭,但已和「保護逝者尊嚴」並列。

由此,唯一的亮點就是潛水員了。他們最早的事發14個小時到達,當天下午又派出150人余名。然而官媒告訴我們一個驚人的事實,他們攜帶着水下電視、高頻彩色成像聲納和水下切割裝具等專業救援裝備,然而僅僅因為流速快、水體渾濁、沉船內部變形、雜物多等情況,「許多用於地面搜救的高科技設備(聲納用於地面!!!)作用有限」,只能水下探摸。

這可是集中了中國海軍三大艦隊和最高工程學府的精銳,中國水下高科技設備僅適用於水流舒緩、水質清澈、空間寬敞的環境,全靠手摸,如何在戰爭條件下完全偵察、救撈、掃雷等艱難任務?

潛水員官東將潛水服讓給被救船員,令人感動,但一片淚流滿面中可能忽略了一點基本疑問:可能因為未料到此潛能找到倖存者,未帶備份呼吸裝置可以理解,也有報道稱同伴又返回取裝備,但官東為何不能等待?若自己沒有無裝備上浮能力,如何返回?或者同伴如何找到自己?無潛水經驗的被救者獨自上浮,中途發生卡住等故障怎麼辦?果然,這名被救者上浮過快,有減壓症狀,而官東自己上浮迷路,靠水面拍打船體引導方才出水。當國人每次為軍人的勇敢和犧牲歡呼時,難道認為裝備水平、專業程序、訓練和組織的問題都會在勇氣和表彰面前灰飛煙滅?

至於專家用「整體扶正打撈作業符合行業專業做法和國際慣例,技術較為成熟」來暗示其它方法均不符合專業做法和國際慣例,技術更不成熟,恐怕又忘記了比較一下國際上已有水下救援案例和現有水平了。多了解這些,包括中國其實擁有的技術能力,相信讀者自能判斷本文開頭對理想救援方案的分析算不算「理想」。篇幅所限,這裏不展開,只回顧一下近日中國報道中,中雨、離岸3公里兩個因素都在困難清單中赫然在列就夠了吧。

 

責任編輯: 評論編輯  來源:東方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606/567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