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南越國:中國歷史上神秘消失的古國

作者:
南越國在越南又稱為趙朝,因橫跨中越,中國將南越國視為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部分越南人則把南越國當作越南歷史的一部分,與越南「國統」息息相關。

南越國曾先後兩次臣屬於西漢,被漢武帝於公元前111年所滅。圖為漢武帝像

在秦末楚漢相爭之際,時任南海郡尉的趙佗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南越國是嶺南第一個封建割據政權,在統治嶺南的93年間,推行郡縣制,和輯百越,推廣鐵器和農耕,發展海上交通貿易,促進嶺南地區社會歷史的全面發展,是嶺南開發史上的重要時期。

1、南越國建立

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或前趙朝。南越國是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漢朝境內的割據政權,國都位於番禺(今廣州市內),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地區,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一小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是秦朝滅亡後,由南海郡尉趙佗於公元前203年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兩次臣屬於西漢,成為西漢的「外臣」。公元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與西漢發生戰爭,被漢武帝於公元前111年所滅。南越國共存在93年,歷經五代君主。

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封建制國家,它的建立保證了秦末亂世嶺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來源於秦朝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生產技術,使嶺南地區落後的政治、經濟現狀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國君主推行的「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族和南越國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並使漢文化和漢字得以傳入嶺南地區,改變了嶺南落後的文化狀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七國之後,開始着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引起當地人的頑強反抗,被當地人殺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公元前214年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秦始皇接着在嶺南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趙佗被委任為龍川縣令。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繼位。公元前209年,由於秦二世的暴政激起了陳勝吳廣等人的起義,接着就是劉邦項羽之間的楚漢相爭,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態。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並當即向趙佗頒佈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公元前203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公元前202年,經過多年征戰,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並平定了中原包括項羽在內的其餘軍事勢力。而此時的中原,已經兵亂多年,百姓生活勞頓困苦,所以劉邦沒有用軍事剿滅的方式來對付南越國。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此後,南越國和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劉邦成功地通過和平的方式使得趙佗歸順,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去世,劉邦的妻子呂后掌控朝政,開始和趙佗交惡。她發佈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區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他物品的禁令。趙佗考慮到呂后可能會通過長沙國來吞併南越國,於是趙佗宣佈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並出兵攻打長沙國,在打敗長沙國的邊境數縣後撤回。呂后隨即派遣大將隆慮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趙佗,但由於中原的士兵不適應南越一帶炎熱和潮濕的氣候,紛紛得病,連南嶺都沒有越過。一年後,呂后死去,漢朝的軍隊停止了進攻。這時的趙佗憑藉着他的軍隊揚威於南越一帶,並通過財物結納的方式,使得閩越、西甌和駱越都紛紛歸屬南越,領地範圍擴張至頂峰。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起來。

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劉恆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趙佗先人的墓地,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財物。接着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時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陸賈到了南越後,向趙佗曉以利害關係,趙佗被再次說服,決定去除帝號歸復漢朝,仍稱「南越王」。一直到漢景帝時代,趙佗都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像諸侯王一樣接受漢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仍然繼續用着皇帝的名號。

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由於他去世時己達百餘歲高齡,其兒子都已經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孫子趙眜繼承。趙眜即位兩年後,公元前135年,閩越王郢藉機向南越國發動戰爭,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趙眜剛繼承王位不久,國內民心還不穩,於是就向漢武帝上書,說明閩越侵犯南越的事實,請求漢武帝處理此事。漢武帝對趙眜的做法大加讚揚,稱其忠於臣屬之職,不興兵互相攻擊,並派遣王恢、韓安國兩將軍前去討伐閩越。漢朝的軍隊還沒有越過南嶺,閩越王的弟弟余善就發動叛變,殺死了閩越王郢,投降了漢朝,於是漢朝的軍隊停止了討伐的行動。

漢武帝隨後將余善立為新的閩越王,並派遣中大夫嚴助前往南越國將處理閩越的事告諭趙眜。趙眜得知後,向嚴助表達了對漢武帝的深刻謝意,並告訴嚴助,南越國剛遭受過閩越的入侵,等處理完後事後,他就去漢朝的京城朝見漢武帝。隨後,還派太子趙嬰齊跟隨嚴助回漢朝的朝廷當宿衛。嚴助離開後,南越國的大臣們用趙佗的遺訓向趙眜進諫,勸趙眜不要去漢朝的京城,以免被漢武帝找藉口扣留,回不來南越,就成亡國的形勢了。於是,趙眜在以後統治南越的十二年中,一直以生病為藉口沒有入朝見漢武帝。

公元前122年,趙眜病重,其在漢朝當宿衛的兒子趙嬰齊向漢武帝請求回到南越國。同年,趙眜死去,趙嬰齊繼承王位。趙嬰齊在沒去長安之前,曾經在南越娶當地的南越女人為妻,並生了長子趙建德,趙嬰齊去長安做宿衛後,又娶了邯鄲樛家的女兒做妻子,生了兒子叫趙興。趙嬰齊繼承南越王位後,向漢武帝請求立妻子樛氏為王后,趙興為太子,漢武帝批准了他的請求,此舉舍長立幼,為將來南越國之亂種下了禍根。趙嬰齊是一個暴君,喜歡恣意殺人,漢武帝屢次派使者到南越國,婉轉勸告趙嬰齊去長安朝拜漢武帝。趙嬰齊懼怕進京後,漢武帝會比照大陸諸侯,執行漢朝法令,因此以有病為藉口,一直未去長安,只派遣兒子趙次公去長安當宿衛。

公元前115年,趙嬰齊病死,太子趙興繼承王位,其母親樛氏當上王太后。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派安國少季出使南越,前去告諭趙興和樛太后,讓他們比照大陸諸侯進京朝拜天子;同時命辯士諫大夫終軍、勇士魏臣等輔助安國少季出使,衛尉路博德則率兵駐守在桂陽,以接應使者。此時的趙興尚年輕,樛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國的實權實際上掌握在丞相呂嘉手中。據《史記》記載,樛太后在沒有嫁給趙嬰齊時,曾與安國少季私通過,安國少季來南越後,他們再次私通,南越人因此多不信任樛太后。樛太后害怕發生動亂,也想依靠漢朝的威勢,多次勸說趙興和群臣歸屬漢朝。並通過使者上書給漢武帝,請求比照大陸諸侯,三年去長安朝見漢武帝一次,並且撤除和漢朝交界的邊境要塞。漢武帝答應了南越國的請求,賜給南越國丞相、內史、中尉、大傅等官印,其餘官職由南越國自置,這樣意味着漢朝朝廷直接對南越國高級官員進行任免。漢武帝還廢除了南越國以前的黥刑和劓刑等野蠻酷刑,比照大陸諸侯用漢朝的法律。同時將派往南越的使者都留下來鎮撫南越,力求南越的局勢平穩。趙興和樛太后接到漢武帝的諭旨後,馬上準備行裝,為進京朝見漢武帝而做準備。

2、南越國與西漢的關係

南越國的丞相呂嘉年齡很大,從趙眜、趙嬰齊一直到趙興,曾經輔助過三位南越王,他的宗族在南越當官的有70多人,又與南越王室有聯姻,在南越國的地位十分顯要,深得南越人的信任,甚至超過趙興的威望,是南越國的實權掌握者。呂嘉多次反對內屬漢朝,但趙興一直未理,這使呂嘉產生了背叛的念頭,屢次託病不去會見漢朝使者。趙興和樛太后害怕呂嘉首先發難,就安排了一個酒宴,宴請漢朝使者和呂嘉,想借漢使之力來殺死呂嘉等人。在宴席中,太后當面指出呂嘉不願歸屬漢朝的行為,想以此激怒漢使出手殺死呂嘉。可此時身為將軍的呂嘉之弟正率兵守在宮外,安國少季等使者猶豫不決,最終沒敢動手。此時呂嘉見形勢不妙,隨即起身出宮,樛太后大怒,用矛撞擊呂嘉,但被趙興阻止。呂嘉回去後,把他弟弟的兵士分出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處加強防衛,託病不再去見趙興和使者。並暗中同大臣們密謀,準備發動叛亂。

漢武帝得到了南越國政權危機四伏的消息,責怪安國少季等使者的膽怯無能;同時又認為趙興和樛太后已經歸附漢朝,唯獨呂嘉作亂,不值得興師動眾,於是漢武帝於公元前112年,派遣韓千秋和樛太后的弟弟樛樂率兵2000人前往南越。當韓千秋和樛樂進入南越之後,呂嘉等人已經發動叛亂。呂嘉首先製造輿論,稱趙興太年輕,樛太后是中原人,又與漢朝使者有姦情,一心想歸屬漢朝,沒有顧及南越國的社稷,只顧及漢朝皇帝的恩寵。隨後呂嘉乘機和他弟弟領兵攻入王宮,殺害了趙興、樛太后和漢朝的使者。

呂嘉殺死趙興之後,立趙嬰齊和南越籍妻子所生的長子趙建德為新的南越王,並派人告知了蒼梧秦王趙光及南越國屬下各郡縣官員。這時韓千秋的軍隊進入南越境內,攻下幾個邊境城鎮。隨後,南越人佯裝不抵抗,並供給飲食,讓韓千秋的軍隊順利前進,在走到離番禺40里的地方,南越突發奇兵進攻韓千秋的軍隊,把他們全部消滅。呂嘉又讓人把漢朝使者的符節用木匣裝好,並附上一封假裝向漢朝謝罪的信,置於漢越邊境上,同時派兵在南越邊境的各個要塞嚴加防守。漢武帝得知後,非常震怒,他一方面撫恤死難者的親屬,一方面下達了出兵南越的詔書。

公元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第一路任命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兵從長沙國桂陽(今湖南境內),直下湟水;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將軍,走豫章郡(今江西境內),直下橫浦;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兩個歸降漢朝的南越人為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率兵走出零陵(今湖南境內),然後一路直下灕水(今廣西灕江),一路直抵蒼梧(今廣西境內);第五路馳義侯利用巴蜀的罪人,調動夜郎國的軍隊,直下牂柯江。

這場戰爭十分激烈,持續了一年,一直到前111年的冬天,樓船將軍楊仆率領精兵,搶先攻下尋峽,然後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門,繳獲了南越的戰船和糧食,乘機向南推進,挫敗南越國的先頭部隊,率領數萬大軍等候伏波將軍路博德的軍隊。路博德率領被赦的罪人,路途遙遠,與楊仆會師時才到了一千多人,於是一同進軍。楊仆率軍隊在前邊,一直攻到番禺,趙建德和呂嘉都在城中固守。

樓船將軍楊仆選擇有利的地形,將軍隊駐紮在番禺的東南面,天黑之後,楊仆率兵攻進番禺城,放火燒城。而伏波將軍路博德,則在城西北安營紮寨,派使者招降南越人,南越人久聞伏波將軍路博德的威名,於是紛紛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時分,城中的南越守軍大部分己向路博德投降。呂嘉和趙建德見形勢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領幾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路博德在詢問了投降的南越人之後,才知呂嘉和趙建德的去向,並派兵追捕他。最後,趙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馬蘇弘擒獲,而呂嘉被原南越國郎官孫都擒獲。

3、南越國遺蹟

呂嘉和趙建德被擒之後,南越國屬下各郡縣包括蒼梧王趙光,桂林郡監居翁,揭陽縣令等皆不戰而下,紛紛向漢朝投降。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的軍隊,以及馳義侯調動的夜郎軍隊還未到達,南越已經被平定了。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後,將原來的南越國屬地設置了九個郡,直接歸屬漢朝。這樣,由趙佗創立的南越國經過93年、五代南越王之後,終於被漢朝消滅了。

毛澤東曾經說過,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他是開發嶺南的第一人。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創立了「東西萬餘里」的南越國,以後「趙佗歸漢」,嶺南正式列入中國統一的版圖。

公元前208年,趙佗封關、絕道;3年後,於公元前205年兼併桂林、象郡,從而統一了嶺南地區;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禹。這是嶺南第一個都城。

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時,一把火燒了南越國都城趙佗城,地上的建築蕩然無存,令人十分惋惜。至20世紀70年代發現廣州三寶之前,除了應無路的越王井之外,有關南越國的遺址,是一無所有的。史學家研究南越國就只有依靠史料記載了。

1974年底,廣州市文化局職工在挖防空洞時發現了秦代造船工場遺址;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崗山基建工地中發現了西漢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別發現了南越國時期的大型地下石構水池和南越國王宮御苑,這些發現,被認為是嶺南地區考古方面的突破性發現。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發現南越國宮殿遺址。這些重大發現十分重要,致使廣州的南越國史和全國的秦漢史都要改寫,甚至每塊磚都可改寫中國的建築史和園林史,這些文物的珍貴,可以說是價值連城。

南越國宮署遺址面積共15萬平方米,東起倉邊路,西至廣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華路,被專家們稱為東方的「龐貝」古城。而宮署的核心區域為4.8萬平方米,東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廣州大廈門前,這範圍已被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區。為了保護宮署遺址,市政府已撥出專款5億多元補償外商的地皮價值和搬遷市兒童公園。目前,廣州市正按申報要求,包括南越王宮遺址、西漢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發現的西漢南越國「水關」(水閘)三處遺址,以「南越國」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00多年前的南越國宮署御花苑,建築時間比頤和園和避暑山莊要早1000多年,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宮苑遺址,是中國的園林之最。

1984年,在廣州的一座大樓施工工地上,發現了南越國御花苑的一個大型地下石構蓄水池。水池距地面約8米,為冰裂紋密縫石板鋪砌,池壁呈斜坡形,池底平整,用碎石和卵石平鋪,向南埋有木質輸水暗槽。石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欄杆、石門楣、大型鐵石柱、鐵門樞軸、「萬歲」瓦當、繩紋板瓦、筒瓦和鋪地印花大磚,還有一段木船槳。據分析,水池可蕩舟,池邊應有石構廊榭或涼亭建築。值得一提的是這裏的鋪地大方磚,堪稱全國之最。這樣大型、平整、古老的方磚,燒制時沒有變形;確實令人嘆為觀止,說明當時的燒磚技術已經很高。還有石刻「蕃」字、「貲」字和「閱」字,是嶺南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

1997年,在一處工地地下3~5米處,人們發現了宮署御花苑的全石構曲流石渠,長150米,是一處人工園林水景。石渠迂迴曲折,由西向東,渠底密鋪黑色卵石。東頭有彎月形石池,池底發現幾百個龜鱉殘骸,說明這是養龜鱉的水池。西頭有石板平橋和步石,外連曲廊。彎曲石渠當中有兩個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陂,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在石渠中有果核和樹葉,可見御花苑有種植水果和花卉。可以想像御花苑處處小橋流水,水果飄香,花草繁茂,龜鱉爬行,魚翔淺底,十分閒情雅致,一派嶺南山水園林風光。石渠連接大型蓄水池引水,並有木質暗槽出口排水入珠江,保持水流長年不斷。御花苑曲渠設計科學,建築精巧,充滿情趣,是一處古代山水園林建築精品,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在御花苑遺址共有7個時代的重疊文化層,發現有秦、南越國、東漢、晉、南朝、唐、宋時期的遺蹟遺物。還發現了83口各個時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國至民國時期,有土井、磚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建築文化特色。特別有趣的是那八卦磚井,八行豎磚間砌橫磚,成八卦之狀,可見古人已懂得這種剛性力學結構之原理,其築井技術水平確實很高。

中國古代的建築都是木結構,或磚木結構,而這裏恰似羅馬古城的石構建築,在我國秦漢時期的遺址中是獨一無二的。當然地面還是會有木結構建築的,不過在西漢滅南越時已被放火燒掉。而曲渠彎流,隔景借景,小巧玲瓏,把大自然山水縮微於庭院之間,是典型的東方園林特色;完全不同於西方園林的幾何方塊對稱排列、一覽無遺的人造園林風格(如法國的凡爾賽宮)。我們相信,這種恰似羅馬的石構建築技術,又結合東方的造園風格,就是南越國宮署御花苑這個全國首個宮苑實例最突出的特色。

王宮的中心可以清楚看到2000年前兩條南越王宮殿的卵石「散水」,1300年前的唐代鋪磚廊道,1000年前的四列南漢宮殿的「磉墩」基槽,以及各種建築結構的遺址。漢代建築結構中,以卵石作「散水」是有階級限制的,如果在宮殿屋檐四周地面全部鋪上這種「散水」,是皇宮的標準,只鋪兩邊是王的標準。很明顯,這座宮殿是南越國依照漢朝皇宮建造的。

出土的只是南越王宮殿的一角,還不到整個宮殿群的百分之一,還未露出宮殿的主體部分。可見,南越王宮大部分還埋藏在地下。

考古隊在宮署遺址的一口南越井內清理出一百多枚南越國木簡。這批木簡的發現改寫了廣東無簡牘出土的歷史。現整簡和殘簡共一百多枚,均為木質,文字最多的有23個字,最少的只有3個字,以12個字居多。簡文字體多為隸書,也有篆書。在王宮御苑的原址上出土木簡,這在國內外極為罕見。這批簡文的書寫者應是直接服務於南越王室的書吏,甚至是南越國的書家高手。這批木簡應是南越國王宮的紀實文書,是「王宮檔案」,它們從多個方面反映出南越國宮廷生活中的各種制度。如宮室管理,多枚木簡上有「出入」二字,可能是人或物品出入王宮的憑證;職官制度,簡文中有的「陛下」「公主」「舍人」「左北郎」等官職名稱,其中一些屬首見,為傳世文獻所不載;而「陛下」證實了史書中關於南越國割據一方、居國稱帝的記載。

這些南越木簡從多方面反映出南越國的多種制度,直接印證了發現的南越國宮殿與宮苑遺蹟,還有明確的紀年,彰顯出南越國遺址的歷史真實性和對該遺蹟定性定位的正確,也為南越國史提供了重要補充。

4、南越國未解之謎

就目前所知,南越王宮署由南越王宮殿和御花苑兩大部分組成,這其中隱藏着「五大謎團」。

第一大謎團:「番禺城」存在之謎。

南越王宮殿目前只挖掘出一號殿的一部分和二號殿的一角,350多平方米的發掘現場只佔遺址所在的廣州兒童公園東南一個角,整個宮殿最精華的部分還在2萬多平方米的兒童公園下面。宮殿找到了,但是在宮署之外還有沒有一個城?據史料記載,秦末漢初時期全國有十多個商都,而嶺南就只有「番禺」這一個重要的商都,來這裏經商的人不少都財運亨通。專家推測,南越王宮署之外應該還有貿易區(市)、老百姓生活區(坊、里)以及城牆等等,然而這些東西目前卻一點出土的跡象都沒有。南城王宮署只是番禺的一部分,當時的城在哪裏?城牆修建在什麼地方?關於這些問題,沒有任何答案。所以說,古番禺城的存在與否仍然是一個謎。

第二大謎團:印章上的外國人頭像之謎。

在南越王宮殿遺址里,人們可以看到多個朝代的珍貴遺蹟錯落交疊:20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宮、1600多年前的東晉古井、1000多年前的唐末鋪磚廊道等等。在堆積成山的出土物件中,最令人感到興奮的是一枚大約5厘米高、質地堅硬、未完成的象牙印章。這枚象牙印章只有一隻核桃大小,上面還有一道裂痕,來頭卻不簡單。首先,這枚象牙印章剛好出土在唐代的鋪磚廊道上,在它的周圍還有一些象牙材料、水晶、外國玻璃珠等文物,廣州出土的的唐代文物向來非常有限,直令廣州的考古學家有「盛唐不盛」之嘆,它的出土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同時,南越王墓曾出土過五根象牙,這枚唐代象牙印章也使廣州的象牙工藝製造史中間的空白得以填補。

其次,該印章雖然沒有打磨完成,也沒有挑字署名,其上卻大有乾坤——上面的頭像無論從臉形還是髮式上來看,都是一個明顯的外國人頭像。從形狀上看,這枚印章不是中國傳統的長方形或正方形,而是橢圓形,而西方印章的形式正是以橢圓形為主。種種跡象表明,這是枚給外國人刻的印章,說明當時南越國就有外國人的存在。據文獻記載,唐代的廣州聚集了數萬外國人,尤以西亞阿拉伯人為多。那麼,這枚印章上面雕刻的外國人到底是哪一國人?當時這一帶外國人的數量有多少?他們為什麼要聚集在這裏?他們是如何來到這裏的?這些謎底仍有待揭開。

第三大謎團:南越王宮「石頭城」之謎。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西方古代建築則是以石結構為主,一木一石,這是中國與西方在建築文化上的差異。過去一般認為,中國建築在唐宋以後才大量使用石質材料,但是在南越王宮殿和南越王御花苑,人們發現了大量的石質材料,諸如石柱、石樑、石牆、石門、石磚、石池、石渠等等,不一而足。整個南越王宮署簡直就是一個「石頭城」,部分結構與西方古羅馬式建築有相通之處,這是非常罕見的。南越王宮署獨樹一幟的石建築,是否意味着當時這裏已經引進了西方的建築技術和人才?如果是這樣,那麼中外建築文化交流史就得重新譜寫了。但這個猜測至今沒有被證實。

第四大謎團:石渠流向圖形之謎。

南越王御花苑的曲流石渠盡顯「皇家霸氣」。這條曲流石渠約180米長,由北向南,再向東,注入一彎月形石池後又繼續西流,蜿蜒貫穿整個御花園。這條以觀賞潺潺溪流為主要功用的渠道,從示意圖上看,上部分是黃河「幾」字形走向圖,下部分也是「幾」字形走向,總體的形狀與黃河有着驚人的相似。這種相似可能並不是巧合,而是南越王趙佗當年有「覬覦中原」的野心的證明。那麼,實情到底如何?恐怕只有趙佗自己知道了。

第五大謎團:「龜鱉石池」上的建築之謎。

御花苑中的龜鱉石池,池壁西邊頂上有三條呈放射式的石樑,端部各有一口拳頭大的榫眼,形如牛鼻。這些遺蹟給人們留下了珍貴的啟示——在這些石板、石柱和牛鼻石之上,會有一個不同凡響的建築覆蓋整個石池,很可能是整個南越王宮署中最具亮點的一個建築造型。那是一個怎麼樣的建築呢?有人認為是一個供帝王及後宮歇息、賞水、賞龜的涼亭;也有人認為是一個池上舞台;還有人認為是一座造型獨特的曲橋……但種種設想,還必須與原有的建築設施和榫眼等相吻合。2000多年前的石池上蓋建築的結構到底是怎樣建造的,又成了一個歷史之謎。隨着進一步挖掘,南越王宮署獨有的歷史之謎還會有更多,歷史遺蹟的越不完整,留給後人的想像空間越大。

5、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位於廣州解放北路象崗山上,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趙眜在位期間稱南越文帝,死後諡號「南越文王」。這一時期,南越國名為漢朝藩屬,實則保持獨立王國的地位。

趙眜墓於1983年6月被發現,古墓位於象崗山腹心深處。墓室埋藏在崗頂之下20米深的地方,用500多塊紅砂岩大石築成,分前後兩部分,中設2道石門,前部3室,後部4室。墓主趙眜遺骸置於墓室後部正中,以一棺一槨入殮,均已朽壞。墓主身着玉衣,兩側共置有10把鐵劍,並有「文帝行璽」金印等印鑑9枚和大批精美的玉雕飾品隨葬。室內外還發現15具殉人殘骸,當為趙的姬妾隸役等。墓中出土文物品類繁多,共1000多件,其中以雕鏤精美的各種玉器和具有漢、楚、越文化特色的青銅器最為珍貴。

南越王墓中共發現了兩件印花銅板模,一大一小,是世界最早的彩色套印織物的工具。大的為主紋板,形如火焰;小的為定位板,呈「人」字形。印花的方法是完全用手工套印,即印花工人手拿凸版,像蓋印章一樣在展開的織物上一行行蓋印。板模印花紋樣與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件印花紗相似。它的發現在紡織工業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南越王墓出土的實用屏風器形碩大,結構奇巧,是我國考古首次發現的最早、最大的漆木屏風。中間的屏門可以向外開啟,兩側可以展開呈90°。屏風上部裝飾有青銅鎏金朱雀和雙面獸頂飾,上插羽毛;下部有鎏金人操蛇托座,獨具嶺南特色。屏風上繪有紅、黑兩色的捲雲紋圖案,絢麗多彩。在當時製作如此精美的屏風非常不易,由此可見南越王生前生活之奢華。

「文帝行璽」金印是迄今全國考古發現的最大、最早的一枚西漢金印,也是唯一的漢代龍鈕帝璽,為南越王墓墓主身份的重要物證。金印的印鈕為盤曲成「S」形的一條游龍,印面刻有篆書的「文帝行璽」四字。印面尺寸略大於當時的帝璽規格,是南越王僭越稱帝的反映。

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由2291塊玉片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又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新品種。它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還要早10年左右,是南越國統治者崇玉觀念和厚葬習俗的反映。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銀盒和金花泡在造型、文飾和製造工藝上具有西亞金銀器的特點;5支原支象牙為非洲象牙;銅熏爐和乳香來自東南亞。這是嶺南地區發現的最早一批舶來品,是兩千多年前廣州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物證。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藍色透明平板玻璃,鑲嵌在長方形銅框牌飾中,成分以氧化鉛和氧化鋇為主,鉛、鋇含量分別高達33%和12%,屬於中國鉛鋇玻璃系統。這是迄今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平板玻璃,對研究中國古代玻璃製造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平板玻璃作為一種裝飾品使用,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而同一時期,西羅馬帝國已掌握了用吹製法製造各種實用玻璃器皿。

在出土的船紋提筒上有四組船紋,船上有揚起的風帆、戴羽冠的武士、裸體的俘虜、滿載的戰利品,以及古代越族部落象徵權力的銅鼓等,船的周圍以及船底還繪有海龜、海魚和海鳥,反映的是一隻大型古越人船隊在戰爭結束後凱旋歸來的場景。這是目前考古發現的規模最大、最為完備的海船圖形,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南越王墓是迄今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完好、隨葬品最豐富的一座漢墓,也是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彩繪石室墓,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墓深埋在離山頂20餘米的山腹深處,墓室座北朝南,按「前朝後寢」的格局建造,內有7室,15個殉葬人,陪葬品達1000多件(套),對了解和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以及漢、越民族的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在墓主身體兩側發現了10把鐵劍,其中一把長1.46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長的一把西漢鐵劍。鐵劍上鑲嵌有玉劍飾。出土時已嚴重鏽蝕,劍身與劍鞘不能分離。根據墓主的身高判斷,這把鐵劍應該不是實用器而是象徵權力和地位的裝飾品,是南越國尚武精神的體現。

南越王墓中發現了一面直徑為41厘米的繪畫銅鏡,畫面為四個貴婦人看兩人鬥劍的圖案,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的最大的一面西漢繪畫銅鏡,其繪畫風格與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帛畫相似,可見南越文化中有着楚文化的深刻烙印。

6、南越國大事記

公元前203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公元前196年,在漢使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南越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

公元前195年,劉邦去世,漢朝與南越交惡。趙佗宣佈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長沙國。得閩越、西甌和駱越都紛紛歸屬南越。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

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王位由孫子趙眜繼承。公元前135年,閩越向南越國發動戰爭。趙眜請求漢武帝處理。

公元前122年,趙眜病重,其在漢朝當宿衛的兒子趙嬰齊回到南越國繼承王位。

公元前115年,趙嬰齊病死,太子趙興繼承王位。

公元前112年,呂嘉等人終於發動叛亂,殺死趙興、樛太后和漢朝的使者。

公元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10萬人進攻南越。直到公元前111年的冬天,南越戰敗,呂嘉和趙建德出逃被擒獲,而呂嘉被原南越國郎官孫都擒獲。南越被平定,南越國滅亡。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天涯論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524/560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