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百歲老中醫的養生操 每天5分鐘 疾病遠離你

古代御醫留下的養生方法:

發要常梳、面要常擦、目要常運、耳要常彈、口要常漱、齒要常叩、濁要常呵、胸要常擴、腹要常揉、腰要常活、谷道常提、肢節常搖、腿膝常壓、肌膚常摩、足心常搓、二便禁言。

01

發要常梳

古人稱櫛發浴頭(用手指梳發按摩頭部),能明目祛風,可使落髮重生,變硬變黑。

中醫認為,頭部是人體屬性為陽經絡聚集的地方,常梳可刺激頭部經絡引氣血下行,防治高血壓、腦動脈硬化、通調太陽、少陽之氣;又能引氣血上行,治療腦供血不足。可使頭髮烏黑髮亮,又能消除疲勞、清醒頭腦。

具體方法:用二手五指分開並屈指伸入頭髮間,從前額沿頭頂至後腦循環往復按搓頭部,每次梳頭十次至百次。動作宜輕柔,或用木梳每日梳頭3~5遍,每遍60~100次。

此法可以疏通頭部經絡,防止脫髮和頭髮早白。

02

面要常擦

古人稱浴面拭擦神庭(髮際正中直上0.5寸),能祛除外感之邪氣,使諸陽上升,血氣不衰,人老而面紅潤,皺紋減少。

浴面即為按摩面部,因經絡系統中足三陽經都起於頭面部,擦面可疏通經絡,能激發陽氣並有面部美容作用。

具體方法:兩手搓熱後,用手掌擦面部十數次。或用雙手輕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鐘,每日2~3次。或是,每天清晨,兩手搓熱,掌心緊貼前額,稍用力從上往下擦到下頜,往返約20次;再用兩手大拇指指背,輕輕由上往下擦鼻兩側20次左右,以擦至面部紅潤微熱。

此法能使面色紅潤,少生皺紋,防止面部神經麻痹。同時具有消除疲勞,振奮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於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環。

神庭即髮際,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可經常按摩。

03

目要常運

古稱運睛(運轉眼球以保護視力),能去內障外翳,糾正近視,遠視,老年花眼等。

具體方法:將眼睛閉上,眼球自左向右轉動6~10次,然後再自右向左轉動6~10次。眼球轉動要慢,然後閉目片刻,再睜開眼睛。速度要均勻,每個轉動方向可作2~4個節拍。

此法還可配合向遠處眺望綠色、眼保健等方法,以加強效果。

運睛能促進眼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視神經、動眼神經和眼肌的功能,對眼球有保護潤滑作用,不易發生眼疾。

04

耳要常彈

古人稱鳴天鼓。能增強聽覺神經功能,防治耳聾,耳鳴。

"鳴天鼓"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一種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最早見於邱處機的《頤身集》,原書描述為"兩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壓中指上,用第二指彈腦後兩骨做響聲,謂之鳴天鼓」。

具體方法: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外耳道,兩手的食指、中指及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腦後枕骨,叩擊力度不可過強,一般以耳部所能承受的程度來決定敲擊的強度,共60下即可。然後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緊按腦後枕骨不動再驟然抬離,這時耳中有放炮樣聲響,如此連續開閉放響9下。每次3回,每天3次。

練習時要求頂平項直,這可使人體的經絡及腎氣得到調理。

中耳炎及耳膜穿孔患者慎用此法。

鳴天鼓看似簡單,卻具有調補腎元、強本固腎的功效。對頭暈、健忘、耳鳴等腎虛症狀均有一定的預防和康復作用。

05

口要常漱

古稱唾液為胎食,又稱金漿玉液,是人體內不可缺少之寶。

唾液是消化液的一部分,有抗癌作用,要隨時咽下,以提神養心,開胃健脾。

06

齒要常叩

民間諺語云:「清晨叩齒三十多,到老牙齒不會脫」。

叩齒就是空口咬牙,現代科學認為叩齒能興奮牙體和牙周組織的神經、血管和細胞,促進了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其抗病能力。還可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咀嚼運動所形成的刺激,增強牙體本身的抵抗力。

具體方法:空口咬牙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數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異。咬牙的力度也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咬牙結束後,還可輔以「赤龍攪天池」,即用舌在腔內貼着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

如果能持之以恆的堅持,可以使牙齒堅固,不生牙病。

07

濁要常呵

古人稱為鼓呵,能消積,去胸膈滿塞,排除濁氣,吸收清氣,加大肺活量。

鼓呵消積聚法源自道家的「吐納術」。有因飲食而造成積聚,難以消化,堅持練習,可消除此疾。

具體方法:凡有胸腹部積聚之病,宜盤腿端坐,做腹肌伸縮鍛煉,先以鼻吸氣,運動胸腹部,等到氣滿後,再張口慢慢地呵出,如此鼻吸口呵連做七次,覺身體舒暢後即可停止。

此功法可反覆行之。有病治病,無病時,可用意念將胸腹中的鬱悶之氣徐徐呵出。

08

胸要常擴

古人稱擴氣,認為經常擴氣,能保護心肺,使氣機通暢。

擴氣可做擴胸運動。既可以促進治療頸椎病又可以預防頸椎病,還可有效地消除肺部因伏案而造成的壓抑感,增強心肺功能。

女性尤其需要做擴胸運動,可防止胸部下垂和豐胸,同時預防乳腺增生。每天堅持鍛煉10~20分鐘,可調整胸背肌力平衡,防止胸椎單向側彎。舒長心肺血管,提高心肺供血氧的能力,從而提高心肺功能。

具體方法:直接將兩手向外廓或是向上高舉,都有助於胸肌的伸展與強化。

09

腹要常揉

古人稱揉臍腹(即繞臍揉腹,能增加胃腸運動,消積,順氣。

揉臍腹即繞臍揉腹。腹部為胃腸等臟器所在,平時經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脹,有助於食物消化。

具體方法:仰臥在床,兩腿伸直,腳尖朝上,兩手搓熱,兩手相疊,用掌心在以臍部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轉摩12次。

此法能健腎強腰、滋陰壯陽、益氣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練對腎虧乏力及便秘均有療效。

10

腰要常活

古人認為活腰,能強腰固腎。

在我國傳統的養生防病理論中,歷來非常重視腰部的保健和鍛煉,素有「腰為腎之府」的說法。鍛煉腰部的方法有很多,大多是通過松胯、轉腰、俯仰等運動,來疏通腰部的氣血運行,起到健腎強腰的作用。小北為您介紹一種簡單有效的交替叩擊法。

具體方法:兩腿開立,與肩同寬,兩腿微彎曲,兩臂自然下垂,雙手半握拳。先向左轉腰,再向右轉腰。與此同時,兩臂隨腰部的左右轉動而前後自然擺動,並借擺動之力,雙手一前一後,交替叩擊腰背部和小腹,力量大小可酌情而定,如此連續做30次左右。

腰背肌鍛煉的次數和強度一定要因人而異,應當循序漸進,每天可逐漸增加鍛煉量。鍛煉時不要突然用力過猛,以防因鍛煉腰肌而扭了腰。如果已經有腰部酸痛、發僵、不適等症狀時,應當停止或減少腰背肌鍛煉。

11

谷道常提

古人認為提肛,能提昇陽氣,排除濁氣。

谷道指肛門,平時有意識做提肛運動,能升提陽氣,可防治痔瘡、肛裂等疾病。

具體方法:取站勢或臥勢,在吸氣時稍用意用力,提起並緊縮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停頓一下,再放鬆呼氣。反覆做5~7次。

12

肢節常搖

古人云「常搖肢節百骸,關節日趨靈活」。

四肢經常活動,不僅鍛煉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過四肢運動促進內臟氣血運動,增強體質。

具體方法:上肢:兩手握拳,連同兩肩,向前輪轉,先有里向外下方轉再由外向里上方轉,然後再反方向轉,各轉20次。也可先左後右。

下肢:平坐,提起左腳向前緩緩伸直,腳尖向上,當要伸直時,腳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後,再右腳做。能舒展四肢關節。

13

腿膝常壓

俗語說:「人老先老腿」,經常壓腿按揉膝蓋,常點足三里,是中醫防老延壽之法。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找穴時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14

肌膚常摩(按摩)

古人稱為干沐浴,認為這種方法適用於全身各部肌膚,能使氣血流暢,肌膚光滑,細潤。

干沐浴即用手掌、干毛巾按摩全身。這種方法,能疏通經絡,使周身氣血通暢,舒筋活血,令皮膚潤澤而富有彈性,

抗衰老防疾病。

具體方法:將二手搓熱,像洗澡一樣,搓摩周身皮膚。一般從頭頂百會開始,順次面部,兩邊肩臂,從上而下,胸部、腹部、後背至左右腿,依次按摩。

15

足心常搓

古人認為,湧泉為人之海底,常搓湧泉,能固腎暖腰,使諸陽上升,濁氣下降,提神健腦。

湧泉是前足心的穴位。經常按摩湧泉穴,能固腎暖足,具有滋腎水、降虛火、鎮靜安神等作用。可防治眩暈、耳鳴、足部酸痛、麻木浮腫下肢攣痛等症。還可治療失眠及足部萎縮、麻木等,對延年益壽有明顯效果。

具體方法:先泡洗雙腳,用右手握住右腳趾,用左手摩擦右腳的湧泉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發熱為止。再將足趾稍稍轉動,然後放開雙腳向上、向後儘量翹起足趾,再收縮足趾,像這樣反覆翹、收縮十次。右腳做完,換做左腳。

16

二便常禁言

古人認為,便中應閉目禁言,守神入舍,氣不能散。

即大、小便時不宜說話,應集中精神儘快解決。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頭條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521/55927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