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挺習黨媒:習坐穩了江山 才有底氣查周永康政變

中國最高法緊隨兩會之後公佈的《人民法院工作年度報告(2014)》白皮書,首開先河地提到了薄周締結同盟進行的「非組織政治活動」,這也是該詞首次出現於官方權威表述,被外界看作是「政變」、「反黨」等極具鬥爭色彩表述的同義反覆。周永康等「大老虎」的公開審理在即,官方為何主動提及與政治勾連度極大的「非組織政治活動」?與薄熙來審理時期的儘可能規避相比,中國自十八大至今發生了哪些「勢」與「力」的變化,才有此底氣和自信如是直言不諱?薄案已經蓋棺定論,最高法再提「政治」控罪,是否意味着要推翻此前的判決?

從既定事實來看,當局十八大前決定查辦薄時,基本上已經知曉其與周「大幹一場」的密謀。薄周同路不同命的背後,其實是「勢」與「力」的變化和逆轉。首先是勢。查處薄熙來,恰逢十八大前夕,稍有差池,都有可能犯下顛覆性錯誤;而在周案公之於眾後,不僅其黨羽和裙邊已經被剪得七零八落,第五代領導集體也已經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反腐坐穩了江山,政局發生動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其次是「力」。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處的「力」,正是人和凝聚起來的民意。在薄熙來被查處前,由於其名義上唱紅打黑獲得了廣泛的民意支持度,所以可見的民意是偏向薄一方的。如若彼時過於政治化,可能成全薄的政變圖謀,致己方於不利境地。而到了周案,大多數民意已經轉向以習近平為核心的當政者。「勢」與「力」的今非昔比,也是當局有足夠的勇氣和自信主動將「非組織政治活動」擺上枱面的底氣所在。

勢之所歸莫之敢逆

之所以薄熙來倖免於「政治」問罪,而即將接受公開審理且開放度跌破公眾預期的周永康,則可能面臨已經掃入故紙堆的「政治控罪」,關鍵在於「勢」的變化。眾所周知,當局決定查辦薄熙來時,恰逢中國十年一次的大換屆。俱往矣,歷朝歷代的權力交接總免不了一場血雨腥風,忠奸對壘血濺龍袍更是不勝枚舉。中共自建國之後的四次權力交接,也是跌跌撞撞,並不平靜。

彼時,不滿足於當局隱去政治問題給薄熙來治罪的自由派則認為,審判薄熙來不等於清算了「重慶模式」。「文革」結束後,官方還曾有過一段不徹底、不深刻的反思。薄熙來倒台至今,當局卻從未對「重慶模式」進行過任何反思乃至討論,似乎都在心照不宣地「既往不咎」向前看。所以,對薄熙來的處理,從一開始就附帶着濃重的政治鬥爭和路線鬥爭的意味,而非簡單的反腐治貪那麼簡單。反腐治貪很容易贏得掌聲,但是一旦牽扯到權鬥和路線問題,握有權柄的執政者就很容易成為被質疑的對象。被放在砧板上的薄熙來,原本是背着貪污、受賄、濫用職權「三宗罪」的貪腐官員,卻被很多人看作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輕易完成了從施害者到受害者的角色轉變。

孫子兵法》裏有一句話叫「善戰者求之於勢」。善於長線佈局且不打無準備之杖的中共,在薄時期已然意識到了「勢」之所向,故而莫之敢逆。因為稍有差池,便可能犯下不可挽回的顛覆性錯誤。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提到不能犯顛覆性錯誤,可能的後果之一就包括政權是否穩固。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看,隱去薄熙來的政治問題,也是中共自我保全的一種策略。

到了周永康,雖然也難以擺脫政治鬥爭,將其與薄熙來關聯起來,也不排除存在路線鬥爭。但現實的情況是,公眾對當局反腐決心的擁護,徹底覆蓋掉了政治鬥爭以及路線鬥爭存活的可能和空間。也就是說,即便當局在審判周永康時重提「政治問罪」,多數輿論還是會認定這是周本人貪婪奢靡之後的咎由自取,不至於演繹出過多的權鬥論、陰謀論。也正是內「勢」外「勢」的逆轉和變化,共同促成了中共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直面這場針對世紀大考。最高法官員在兩會之前的提前透料,以及後續將「非組織政治活動」寫入白皮書,都不失為「勢」變化之後當局立場和態度的直接外溢。

得民心者得天下

除了「勢」的變化,薄周同路不同命的另一大決定因素,在於「力」的變化。此處的「力」,通俗地講,就是民心。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薄時期,可見的民意顯然是嚴重跑偏的。不得不說,面對世風日下、無官不貪的現狀,仇官仇富的情緒井噴,很多人懷念建國之初的大鍋飯時代,薄熙來唱紅打黑正是抓准了這一命脈,所以很快虜獲了人心。但是待到籠罩在唱紅打黑之上的「保護膜」被撕開,民眾意識到薄的終極目標與重構社會秩序沒有絲毫瓜葛,相反地,是在打破尚存的社會秩序。從重慶事變之後的種種跡象來看,比如毛左派聯合起來為文革吶喊助威,左派意見領袖在公共事件中製造事端,破壞性的餘毒可見一斑。

到了周永康,以習近平為核心的第五代領導集體已經將多數民意聚攏過來,且穩固程度足以讓中共放開手腳進行「不設指標」、「上不封頂」的打虎動作。當然,這樣的民意收穫,從習近平在十八大後的就職演說中開誠佈公地喊出的那句奮鬥目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已經開始並奠定基調。第五代之所以能在短短兩年時間裏便獲得人民的高度支持,也正是因為在習的帶領下,普羅大眾對於法治和社會規則重新燃起了希望,並有了新的界定和認識。而這,雖則無形,確是比單純物質層面的極大豐富更為關鍵存在。從這個層面來講,如果說鄧小平時代是讓老百姓的碗裏多了一塊肉,那麼習近平時代則是試圖讓老百姓精神上多一份相信,也多一份嚮往。事實證明,這樣的努力方向是必要且合理的。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民意作為強大後盾,習才敢於主動升級周案,對其進行全方位問罪。

中南海的尷尬

雖然政治問罪周永康的「勢」與「力」兼具,但是最高法首次提及的「非組織政治活動」,還是讓當局陷入了尷尬境地。因為在公審周之前談及此敏感詞,還將其政變、反黨事宜與已經審判結束的薄熙來捆綁在一起,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即已產生:升級周案如若坐實,那麼是否意味着避開薄熙來政治問題的那場微博直播的審判,將要推倒重來?如若不然,全面依法治國又從何談起?

就時下局面來看,重審薄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便彼時問罪方面確實有所遺漏,這也是當局蓋棺之後很難更改的定論。至於即將面臨公審的周永康,原本公眾以為會延續薄案,切中經濟層面的貪腐行為,而將反黨和政變層面的量刑隱晦而巧妙地「嫁接」過來,以避免不必要的震動。然最高法的罕見舉動打破了這種慣例,在讓周案公審變得撲朔迷離的同時,也給習近平面前橫亘了一道不得不直面的坎兒。邁過去了,中共反腐的開放度和信任度將大幅躍升,邁不過去了,執政黨也還是會延續一貫的問罪模式,讓政治鬥爭和路線鬥爭儘可能地淡出公眾視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多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321/53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