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舊照片中各式各樣的抗戰大刀

作者:

抗日戰爭時期,大刀成為中國軍隊的特別裝備,各路軍隊很多組建大刀隊,屢次與日寇肉搏,除砍殺相當數量的敵人外,還在心理上給日本侵略者以重大的打擊。中國軍隊配備大刀,有戰術上的安排,但更多的是不得已為之。

首先,抗戰初期,中國軍隊武器裝備低劣,彈藥匱乏,機槍、大炮配備嚴重不足,更不用說坦克、飛機了。針對這種現象,大刀是一種必須的兵器,用以彌補彈藥的不足。

其次,當時中日陸軍都以非自動武器為主,肉搏戰經常發生,日軍士兵均配備刺刀且多數精通刺殺法。由於刺刀必須由兵工廠生產,其數量根本不夠配備中國軍隊,且一般士兵並不擅長拼刺。相比之下,作為中國民間長期流傳的大刀片不僅簡單易用,而且製作簡單,成本低廉,各鄉鎮城市的鐵匠鋪即可打造,無需依賴兵工廠。

再次,日軍具有武器裝備的絕對優勢,中國軍隊不適合與其正面打陣地戰,必須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出其不意的打擊敵人,而近戰、夜戰不僅使日軍優勢重武器難以施展,還可以發揮中國軍隊熟悉地理、地形等作戰優勢。在貼身肉搏和黑夜奔襲中大刀因長度適宜,揮砍自如,其功能明顯強於日軍的刺刀。

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基本類似清末民初的民間大刀,環首長柄、寬刃重身,十分利於劈殺。各部隊還大多聘請了當時最具盛名的刀術高手,設計出各種適合對付敵人刺刀的刀術,讓部隊勤加練習。其招式簡單實用,針對性強,可迅速掌握。例如其中常用對付三八槍的一式為:出刀的時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對方刺過來的時候,以刀背上撩,磕開步槍,刀鋒順勢前推,直斬對方腦袋,其威力在於盪開對方武器和劈砍是一個動作,對手往往來不及回防就已中刀。

抗戰中,大刀種類多樣,形式各異,基本上可分為軍用和民用兩種。軍用大刀形狀比較標準,一般長度在85—90厘米,刃長60厘米左右,重量在1.2—1.5公斤之間。背厚刃闊,刀頭略寬刀尖鈍角背斜,其設計專事劈砍。

1937年7月27日,盧溝橋事變後,29軍110旅旅長何基灃率全旅向豐臺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官兵們多日積鬱心頭的怒火一下子傾瀉而出,中國軍隊的大刀再次令日軍為之膽破。為了對付29軍的大刀隊,日軍進行了專題研究。研究結果是,給每個士兵裝備一個鐵圍脖,即:用一個半月形的鐵片,將其折成半圓,用鉚釘鉚在鋼盔上,戴上鋼盔時,鐵圍脖即圍在後脖子上面。但是鐵圍脖限制了日軍在肉搏戰中的靈活,所以鐵圍脖並沒有減少日軍對大刀的恐懼和士兵的傷亡。日軍畏懼中國大刀,絕非國人自己的宣傳。另外,按照日本人的民俗,天照大神是不收無頭之鬼的,所以,中國軍隊的大刀更使日本軍隊膽寒!

1931年至1937年抗日戰爭期間,黃嘯俠滿懷抗日救國雄心壯志,研究了日軍刺刀技法,創編了專門克制日軍刺刀的「抗日大刀法」。積極與廣東省國術協會共同組織大刀法教練訓練班,親自傳授抗日大刀法。受訓畢業的學員分赴各地訓練抗日軍民;在淞滬戰場上十九路軍的廣東子弟兵在敵我雙方武器懸殊的情況下,利用夜戰用大刀殺得日軍人仰馬翻。後來「抗日大刀法」在全國抗日戰場上令日軍聞風喪膽。畢業於大刀訓練班高級組的何寶光先生,至今仍保留了黃嘯俠等人發給的畢業證書,畢業證書上寫:「學員何寶光,現年十七歲,順德縣人,在本會大刀教師訓練班高級組修業期滿成績及格,准予畢業。」發證單位:廣東省武術協會。下署名訓練委員會委員:盧煒昌、黃嘯俠、胡云焯、林蔭堂。民國廿六年十二月廿三日(1937年12月23日)。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320/530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