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韋墨:「火車盒飯」不好賣的背後

作者:

韋墨:「火車盒飯」不好賣的背後

春運期間,從北京到西寧全程21個小時,列車盒飯竟只賣出了50盒(新華網)

「香煙啤酒礦泉水烤魚片,白酒飲料方便麵火腿腸。」火車上賣貨郎出口成對聯,吆喝完還不忘加上橫批,「腿收一下」。這樣熟悉的場景,多少次出現在我們歸鄉的路途中。2月9日,下午兩點半,北京西開往西寧的T175列車上,盒飯售貨員王磊推着小車暢通地走在車廂過道里。隨着動車、高鐵的逐漸增多,春運客流量被極大分流,特快列車上賣貨也隨之變得困難(2月16日《南京日報》)

在筆者印象里,每當聽到車輪與鐵軌摩擦釋放出的「哐當哐當」聲,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愫便油然而生。從綠皮火車到快速列車,再到當下的動車,火車發展史可謂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然而,科技在進步,「舌尖上的盒飯」卻未能「與時俱進」,被時代拋在了後面。

較之往年,春運期間,從北京到西寧全程21個小時,列車盒飯竟只賣出了50盒,的確令人大吃一驚。要知道,別說節假日,就是平日乘坐火車,盒飯剛一出爐,很快便會售罄。因為「鐵老大」多年來養尊處優的壟斷經營,盒飯理應供不應求才對。畢竟龐大的乘客量、加上長途勞累,是存在巨大餐飲剛性需求的。但現實是,當下盒飯遇冷與供需分析存在不小落差,這原因出在哪?

坐過火車的人想必了解,盒飯成本每盒不過幾元,而叫價三四十元,甚至更高,這種盒飯每每吃在嘴裏,卻堵在心裏,使人產生「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的感覺。火車盒飯屢遭詬病,但多少年來,鐵路部門依然故我,而一些售貨員推着餐車從你的身邊經過時,總是擺出一副「買不買隨你,吃不吃隨便」的架勢······種種不滿,將人們的購買慾望壓製得蕩然無存。

根據市場經濟學推論,人氣和人流是保障銷售量的重要前提。我國今年春運期間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到28.07億人次,日均達到7000萬人次,假如有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的旅客購買盒飯,都應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但盒飯遇冷,這背後還是壟斷行業盲目追求壟斷利益的必然結果。

早在2011年年底,鐵道部曾向社會公佈《動車組列車服務質量標準(暫行)》,其中明確要求:要保證旅客列車有2元以下礦泉水、15元以下盒飯等供應,且不得斷供,但多年來毫無起色,一盒熱氣騰騰的盒飯,不僅是列車服務質量的硬性標準,也是旅客對鐵路服務的直觀評價。倘若還是抱着「愛買不買」的壟斷經營理念,勢必遭遇消費者的冷眼。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看似小小的盒飯,涉及到千萬乘客的切身利益,更折射出鐵路部門的服務態度和服務水平。為此,一方面鐵路部門要改變「鐵老大」的服務偏見。在保障列車安全衛生的前提下,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打破其壟斷行為,轉變工作職能,從而倒逼鐵路部門接受外部監督,從整個體系上,使鐵路系統實現「質」的轉變。可以設想,如果廣大乘客都吃上了物美價廉的火車盒飯,那何愁盒飯不好賣?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220/517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