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康熙完人相國:王岐山推崇的反腐名臣

陳廷敬(1638—1712年),山西陽城人。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工、戶、吏、刑四部尚書,以及文淵閣大學士,主持編纂了《康熙字典》。陳廷敬(1638—1712年),山西陽城人。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工、戶、吏、刑四部尚書,以及文淵閣大學士,主持編纂了《康熙字典》。

出身書香門第

陽城縣皇城村原名中道莊,1638年,陳廷敬就出生在這裏。陳家子弟以讀書為業,家族中曾出過不少進士,可謂書香門第。但陳廷敬的高祖父陳修卻屢試不第,無奈之下只好做起生意,經營煤礦和冶鐵,很快積累起龐大家資,成了當地首屈一指的望族。儘管已經富甲一方,但陳修對子孫的學業要求更嚴。到陳廷敬祖父一輩,陳家建起家塾,既教自家子弟,也收附近窮人家的孩子。及至陳廷敬的父輩,其父陳昌期經營着家族的產業,伯父陳昌言則考中進士,出任過知縣、御史。

陳廷敬自幼博覽群書,7歲那年,已開始讀理學家薛瑄的著作。9歲時,陳廷敬的塾師因為陳廷敬「大異人,非我所能教也」而辭職。14歲那年,陳廷敬娶了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光的孫女為妻。同年,他和父親一起參加院試,陳廷敬名列第一,成為秀才,比父親的成績還好,這令父親既慚愧又欣喜。6年後,陳廷敬在省城太原考中舉人。

順治十五年(1658年),剛剛中舉的陳廷敬就趕上朝廷舉行會試。科舉史上,參加會試幾十年依然落榜的多如牛毛,但陳廷敬第一次會試就中了進士,從此踏入仕途。當時,陳廷敬的名字還是「陳敬」,由於與別人同名,朝廷就給他加上「廷」字,改名陳廷敬。

由於在會試中名次不算太高,陳廷敬被選為庶吉士,留在翰林院繼續學習,相當於現在常說的後備幹部。順治去世,康熙即位,陳廷敬擔任了康熙的經筵講官,有機會為康熙講書。康熙深愛陳廷敬的見識才學,同時對他低調奉公的作風大加賞識。後來,陳廷敬一路高升,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工、戶、吏、刑四部尚書,最終擔任文淵閣大學士。自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幫助皇帝處理政事的大學士成為文官最高職位,相當於宰相。

從御史台到巡視制度

縱觀陳廷敬的仕途,他主管吏治的時間很長,兩次擔任吏部尚書,也在主管監察、彈劾及建議的都察院做過兩次一把手——左都御史。中國早期的監察機構御史台始於東漢,長官稱御史大夫。到了明清,改革為都察院制度。都察院會選出合適的御史,由皇帝欽點並代其監察地方及各部門。一旦有官員貪污違法,御史有權直接向皇帝上奏彈劾。陳廷敬總領全國監察事務,監督各省主政官員是他工作的重點。

《大清相國》中兩次寫到了陳廷敬前往外省巡視,與當地問題官員鬥智鬥勇。

第一次是山東巡撫上奏,山東全省豐收,百姓自願捐糧。康熙很高興,但陳廷敬覺得這事很蹊蹺:「地分南北,各地收成肯定有別,全省百姓自願捐糧恐怕不可信。」康熙被他說得很不痛快,乾脆派他到山東調查實際情況。一入山東境內,陳廷敬就遇到一批官差假冒「百姓」為山東巡撫歌功頌德。陳廷敬故作相信,暗中調查,幾次遇險,最終發現山東巡撫瞞報災荒,甚至扣押不願配合做假的地方官員。後來山東巡撫不得不向朝廷請罪。

第二次是巡視雲南。當時雲南巡撫王繼文因為有功,即將升任雲貴總督。恰好陳廷敬調任戶部尚書,察覺到雲南的庫銀有問題,於是再次巡視。原來,平定吳三桂叛亂後,王繼文向朝廷瞞報了大批餉銀,造成了庫銀的虧空。為了應付陳廷敬,王繼文向富商借銀子假冒庫銀,同時他的手下還有嚴重貪污問題。陳廷敬明察暗訪,使得王繼文認罪。

小說里的兩個故事,一虛一實。歷史上,雲南巡撫王繼文確實是由陳廷敬扳倒的。1685年,時任左都御史的陳廷敬連續向康熙上了三道奏摺。在第三道奏摺中,陳廷敬將矛頭直指雲南巡撫王繼文,彈劾他趁平定三藩之際「虧損國課幾至百萬之多」,並且「侵沒餉銀已九十萬餘兩」,請康熙下令徹查。巡撫是一省之內的軍事、民政最高長官,權限很大。陳廷敬彈劾王繼文在當時無疑是一枚「重磅炸彈」,個人要承受很大壓力。好在陳廷敬實名舉報的證據充分,王繼文很快被罷官,一時間官場「風紀整肅,大小吏莫不動神惶恐」。

陳廷敬在名為《請嚴督撫之責成疏》的奏摺中,提出吏治的關鍵是加強對地方總督、巡撫等高官的監督和問責。「上官廉,則吏自不敢為貪;上官不廉,則吏雖欲為廉而不可得」。當時的都察院,還會在必要的時候專門派出御史進駐其他政府部門,或巡視地方各省,查處貪腐官員。這與現今的中央巡視制度有相似之處。

欲打「大老虎」,先除其黨羽

陳廷敬還參與過一次打「大老虎」的行動。

康熙一朝雖然名臣眾多,但大臣之間派系林立,黨爭嚴重。其中,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和武英殿大學士明珠之間的鬥爭尤為激烈,兩人形成了各自的利益網絡,相互傾軋,瘋狂貪腐。迫於兩人的權勢,官場上下敢怒不敢言。後來,直隸巡撫於成龍向康熙密奏說,天下的官位都已經被明珠賣完了。康熙問身邊的大臣,為什麼沒有人參劾明珠,得到的答覆是:「人誰不怕死?」

當時,陳廷敬尚未晉升文淵閣大學士銜,官位不及二人,一直獨善其身,沒有加入任何一方。馬甫平說:「史料上沒有記載陳廷敬是否參與了扳倒明珠的行動,但通過他的言行可以揣摩他在其中的態度。陳廷敬在明珠倒台之前給康熙講書時,有一次講《君子小人章》,提到君子光明磊落,從不偽裝,而小人善於掩飾,滴水不漏,一旦得寵,容易成為不倒翁。按當時的形勢,他的話有可能暗指明珠。」1688年,在康熙的暗中支持下,有人彈劾明珠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明珠遭到罷黜。

王躍文在《大清相國》中把這一段歷史演繹得很細膩。陳廷敬感到了康熙對明珠的不滿,在一次講書時,當着王公大臣的面向康熙講起《君子小人章》。講書結束後,康熙單獨留下陳廷敬,對他說:「你講君子和小人,一定有所用心。不妨說說,你心中的小人是誰?」陳廷敬顧左右而言他,但提到明珠時,故意以大臣們私下稱呼的「明相國」代指。康熙聽完大怒,表示清朝從來沒有相國一職。看到時機成熟,陳廷敬提出明珠攬權太重,包括王繼文在內眾多官員的貪腐都和明珠的包庇有關。他列出了明珠私自修改奏摺、賣官鬻爵等多項罪狀。在彈劾明珠的奏摺中,陳廷敬列出了從明珠手裏買官的有哪些人,提出一併罷免這些人,以減輕查辦明珠可能遇到的阻力。康熙同意了他的辦法,將明珠的心腹、戚友、黨羽一併剪除,一代權臣明珠也應聲倒下。這正應了王躍文總結的陳廷敬辦事能「等」的特點:做好準備,等待時機成熟。

自律方能長久

1684年,康熙交給時任吏部侍郎的陳廷敬一項臨時任務——管理鑄錢。平定三藩之後,清朝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對銅錢需求大增,銅錢短缺,以致銅貴銀賤,有的官員就勾結奸商毀錢鑄銅,牟取暴利。陳廷敬一上任就提出了減輕銅錢重量,使毀錢鑄銅無利可圖的辦法,從根本上遏制了這一現象。同時,針對官員鑄幣過程中的貪腐,陳廷敬也親自整頓。

《大清相國》中寫道,前任主管鑄幣的官員科爾昆在任期間貪污嚴重,導致庫存銅料虧空。科爾昆還拉上自己的前任、已升為戶部尚書的薩穆哈干擾陳廷敬的調查。陳廷敬不畏強權,吃住在鑄幣工廠,最終查出了科爾昆的貪污案,並迫使薩穆哈提前退休。

陳廷敬在監督鑄錢時,有人從廢銅堆里發現了一枚秦代銅錢,下屬說古錢是吉祥物件,就請陳廷敬戴在腰間。後來,有人送來新鑄的一批樣錢請陳廷敬過目,一枚銅錢落在陳廷敬這裏。起初陳廷敬並沒在意,過了不久,他想起接受管理鑄錢任務時,發誓一文不拿,再想到自己私留了兩枚銅錢,自感慚愧。後來,他把兩枚銅錢還了回去。

陳廷敬也曾捲入官場漩渦中。1688年,御史陳紫芝參奏,湖廣巡撫張汧(音同千)「居官貪劣,應敕部嚴處」。此人正是陳廷敬的親家。雖然種種證據表明,陳廷敬和張汧的腐敗沒有任何牽連,但張汧卻在供詞中提出,是陳廷敬、高士奇和徐乾學三人「督促」他力爭湖廣巡撫的職位。三人都是康熙的重臣,均受到牽連,面臨調崗撤職的風險。和高、徐二人深感委屈不同,陳廷敬得知後,主動請辭,不再擔任吏部尚書。更難得的是,陳廷敬請辭之後,低調謹慎,潛心治學。而高、徐二人離職後,仍干預朝政,再次遭到參劾,最終被迫離開京城。當徐乾學被令「休至回籍」時,陳廷敬卻被康熙起用,再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滿朝上下毫無非議。1712年,74歲的陳廷敬病逝在大學士任上。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也許就是王岐山向同僚推薦《大清相國》一書的原因所在。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環球人物雜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1230/49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