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動怒文藝亂象 習近平已是忍無可忍 但文藝不能依附於政治

北京時間10月15日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雲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曲藝、雜技、影視等各領域的「重量級人物」。會上,習近平強調:「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銅臭氣。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而鑑於當前誨淫誨盜的所謂無底線網絡文學泛濫、內容空洞的片面商業化包裝橫行、對洋文化吹捧以及雷人抗日諜戰劇充斥熒幕等等的文藝界亂象,習近平的講話絕非無的放矢,其就文藝劃底線的相關表態也被視為官方劍指「亂象」釋放復甦軟實力主觀意圖的信號。

按照中國「文以載道」的傳統,文藝界應是以多種表現形式正人心、化風俗,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感悟人生、明辨是非。但隨着改革開放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商業文明的洪流,市場化經濟的發展,良知與責任讓位與利益,一些文藝工作者甘心被市場牽着鼻子走且自覺得意非凡。光環被蠶食,良知蕩然無存。習近平動怒,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襲模仿、千篇一律,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爭名奪利、作風糜爛等,幾乎成為了文藝界各大領域的通病,自然有其矛頭所指。

在中國已有15年發展歷程的網絡文學,沒有形成傳統文化的互補,反而披着文學的外衣大行牟利之實。為了創造價值,它們往往選取大眾喜愛的言情、武俠、玄幻偵探以及驚悚等題材搶佔市場培養讀者。在付費閱讀形式出現後,網絡寫手及文學網站為了吸引讀者,對於網文的題材和內容過度商品化,盲目迎合市場,文本的質量下降。為了迎合點擊和收入,很多網絡寫手只是不停地碼字,而對文本的構思極度匱乏,網文的照搬套用現象逐漸增多。很多網絡文學在審美趣味上趨向一種嬉戲幻想怪誕放縱反權力反歷史反文化反時空等等巴赫金所稱的狂歡的特徵,一些都市戀情的文章中,對於黑社會描寫非但沒有反對的意思,反而表現出了嚮往的態度,言情小說的簡介經常以一些露骨的描寫作為噱頭,吸引讀者。數據顯示,調查數據顯示,網絡文學付費閱讀產業鏈已初步形成,讀者高達2.74億人,註冊寫手二百多萬人,年收入四十多億元(1元人民幣約合0.16美元)。

文藝界對洋文化的推崇可謂重金打造。有媒體早前曝光,藝術團為了創造藝術政績不惜重金前往「維也納金色大廳」,或為鍍金,或為爭取政府的財政資金支持,但唯獨沒有藝術的目的。這種行為不但造成了各種浪費,還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送上了不歸路。急於到國外鍍金,一擁而上的做派,完全與走出去戰略南轅北轍。而對國外節目的照搬照抄,也泯滅了中國文化的創新。譬如「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等高收視率綜藝節目。中國本土節目中,各大螢屏上的抗日神劇不少充斥着手撕鬼子等誇張情節,成為了習近平此次文藝批評的重災區。藝術高於生活但不能離譜。

其次,拋開藝術創作層面,文藝界工作者本身的價值觀亦完全扭曲。近期,明星吸毒嫖娼事件不斷曝光,更有甚者將此種不雅行為當做炒作增加自身曝光率的手段。但正如李雪健所指出的,「一些演員經不起名利的自我膨脹,社會環境也提供了讓他們膨脹的土壤。比如不管明星做了什麼,粉絲都歡呼鼓掌。還有一種怪現象,就是有些作品觀眾一邊看一邊罵,創作者一邊挨罵一邊還掙着大錢。這樣的作品是有經濟效益了,但是社會效益呢?」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在當下文藝界亂象叢生的關卡,習近平以剜爛蘋果作比喻,進行文藝整風確有其顯而易見的背景,但這並不意味着事無巨細地對文藝界進行政治干擾。畢竟,文藝不能依附於政治,更不能等同於政治,政治手段不宜摻雜過多。文藝環境的淨化應更多地依賴讀者文化意識的自我覺醒,以及市場固有的淘汰機制。任何強加給它的官方意志都可能扼殺文藝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文匯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1022/46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