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好景不再 中國海外購物豪客去哪了?

名貴手袋、珠寶和紅酒銷售商已經享受過中國海外買家帶來的消費盛宴,但現在中國遊客對海外購物沒有那麼感冒了。

寶緹嘉(Bottega Veneta)米蘭店的助理店長莊之遠回憶起輝煌的日子,當時第一波中國顧客為黯淡的歐洲經濟送去一縷陽光。莊之遠說,過去遇到過一些40歲以上的客人,帶着朋友或者導遊幫忙翻譯,往往只需要5分鐘就能爽氣地買下喜歡的東西。他們相比其他國家遊客做決定的時間更短,就好像花的不是自己錢似的。但目前這類顧客消失了,他們見到了更多小夫妻來買東西,他們就比較謹慎,會挑挑選選。

來自上海的會計師Dora Tao是一位典型的中國遊客。之前她常去德國出差,每次都要為朋友、家人和同事買許多東西。陶小姐說,她幾乎買遍了法蘭克福主要購物街的每家奢侈品店,主要是為其他人帶東西。比如她為朋友代買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圍巾,那是朋友要去送商業夥伴的。她也為親屬購買了據說沒有油煙的德國鍋具和在電影《茜茜公主》裏看到過的布穀鳥鐘。

今年夏天,她帶着家人和父母來到奧地利、捷克和德國旅遊,他們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欣賞了音樂會,還首次嘗試了漂流。他們沒怎麼逛街,只購買了一些在中國買不到的藥品和日用品。和陶小姐一樣的中國遊客有很多,他們旅遊的重點從購物轉到體驗當地文化。前往海外購物的中國人比以前增多,但他們購買的東西卻比以前少。

據世界旅遊組織的數據,去年出境游的中國人幾乎達1億,佔全球今年國外遊客人數的9%。這些中國人比來自其他國家的旅遊者更能花錢,2013年提供購物退稅服務的環球藍聯(Global Blue)處理的27%的退稅金額是給中國人的。但環球藍聯稱,中國人海外購物的動力正在減弱;中國遊客在歐洲申請的退稅額2013年僅增長18%,2012年為增長57%。

《奢侈品王朝:為何中國奢侈品買家的統治才剛開始》的作者Erwan Ramboug表示,香港市場比較疲軟,西歐也是如此。同時在滙豐(HSBC)負責全球客戶和零售研究的Ramboug說,如果中國遊客只是轉變購物目的地,這似乎倒也無所謂,但經驗顯示,有些人索性取消出行計劃,或者減少購物。 Ramboug依然對中國顧客的長期購買力抱有信心,但建議投資者暫時避開奢侈品類股。

奢侈品買家和行業分析師對於奢侈品市場疲軟給出了多種解釋,其中包括中國政府的反腐運動、歐元走強、以及香港和中國大陸之間的緊張關係。後者使得遊客避開香港,從而令香港的奢侈品銷售受到打擊。普拉達(Prada Group)稱,上半年在歐洲的收入下降1%,部分原因是中國遊客流量減少。路易威登的母公司LVMH將其上半年歐洲業績低迷的原因歸結為「匯率環境不利」。

香港一家購物中心內,一位顧客提着一隻香奈兒的購物袋。

在香港,中國大陸遊客數量在「五一黃金周」期間減少2%。香港6月份零售額下降6.9%,珠寶、手錶和其他奢侈品銷售額下滑28%。一些零售商將銷售額下滑歸咎於大陸與香港之間的關係惡化,在尖沙咀等大陸遊客經常出沒的地區,本地抗議者會騷擾大陸遊客。施華洛世奇(Swarovski)亞洲消費品業務主管龐智鋒(Francis Belin)表示:不能低估這些三五成群的抗議者所造成的影響,他們會站在商店門前高喊「不需要你們的錢,回去大陸」。其影響已經像病毒一樣傳播開來。

對奢侈品行業來說,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解釋。既然中國消費者喜歡在海外買東西,奢侈品公司就悄悄漲價,但中國人不買賬。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的奢侈品價格一直高於海外市場,從而為大陸消費者到境外購物提供了動機。但這種價差正在縮小。 Exane BNP Paribas的數據顯示,2013年2月,中國大陸市場的奢侈品手袋價格平均較歐洲市場高出50%,而現在只高出40%。換而言之,和關稅無關的「中國溢價」已經差不多沒了。

現在,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奢侈品價差已變得更小。為應對租金的上漲,香港零售商紛紛漲價。里昂證券(CLSA)稱,2013年,一隻經典香奈兒(Chanel)絎縫手袋在香港的售價上漲了31%,而在上海的價格只上漲了10%。結果,這樣一隻手袋原來在上海的售價較香港售價高20%,現在價格已經相差無幾。隨着海外出手闊綽的中國購物者逐漸消失,奢侈品在海外除了降價以外可能別無選擇。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823/434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