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視頻公開習近平車隊在阿根廷首都的遭遇

7月18日,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中共駐當地使館的官員雇凶衝擊法輪功請願隊伍和搶奪橫幅,並和警方發生肢體衝撞。圖為阿根廷警方制服、逮捕中共大使館的Wang姓副武官。(Daniel Musa)

當地時間7月18日,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進行為期4天的訪問。在訪問期間,法輪功學員在習近平下榻的Sheraton酒店外的行人路上拉出了「歡迎習近平」、「法輪大法好」、「立刻停止迫害法輪功」、「法辦迫害法輪功的流氓集團」等橫幅。

因為恐懼習近平親眼看見法輪功學員打出的這些橫幅,中共駐當地使館的官員親自上陣,雇凶衝擊法輪功請願隊伍和搶奪橫幅,並和警方發生肢體衝撞。最後阿根廷警察將要強行衝過防線的中共大使館副武官逮捕。

19日,當習近平的車隊離開國會時,再次和法輪功學員相遇,當時習近平的車隊在經過時車速放慢,當地的法輪功學員高舉橫幅並高喊:「法輪大法好」。這一場景被當時在場的法輪功學員拍攝下來,視頻中可以看到習近平的車隊經過時的一幕。而中共使館官員及僱傭來的打手試圖破壞法輪功學員和平請願的暴力醜態也被記錄下來。

據阿根廷法輪大法協會負責人付女士介紹說:「當習的車隊繞過國會廣場時,街角那裏有3個大法女學員帶着一個5個月大的孩子。她們高喊法輪大法好,並拿出法輪功橫幅。」一些中共打手當時要走過來強搶橫幅,被警察攔住。

為防止中共打手破壞法輪功學員和平請願,阿根廷防暴警察將中共打手特務和法輪功學員分開。在這過程中,中共阿根廷大使館的一位副武官來到現場,隨後,一群中共僱傭的打手強行撕破數個橫幅。

阿根廷警方在目睹這些人的暴行後,增派大量警察,要求中共僱傭來的華人打手不得靠近。中共大使館的副武官組織打手特務強行要突破警方的防線,和警方發生肢體衝突。最後阿根廷警察將要強行衝過防線的中共大使館副武官逮捕。

阿根廷警方逮捕中共大使館的一名官員。(大紀元)

前一天18日下午,習近平到達當日,法輪功學員在習近平下榻的Sheraton酒店外的行人路上拉出橫幅請願,被中共派出的打手襲擊,試圖強行搶走法輪大法的橫幅。當地華人超市協會及福建同鄉會數個頭目甚至對法輪功學員恐嚇說:「你們馬上就不能待在這裏了。」隨後一些中共僱傭來的打手陸續趕到,強行撕破數個法輪功學員請願的橫幅。阿根廷警方在目睹其暴行後,增派大量警察,要求中共華人打手不得靠近。

迫害法輪功元兇羅干欲將阿根廷選做出逃退路

據報道,阿根廷被迫害法輪功的元兇羅干選中,作為出逃大陸後安排的後路。據悉,羅干因迫害法輪功,害怕有朝一日會被清算,其家族早就在南美洲秘魯山區擁有私人武裝的秘密莊園,並在當地投資銅礦,以備退路。

2005年12月,時任中共政法委書記的羅干曾訪問南美三國,之後又在阿根廷安排私人活動,參觀當地的礦產工廠,主要陪同人員除使館官員外,就是當地福建公會的人。據消息人士稱,羅干準備在阿根廷北部買礦產。

2009年12月17日,阿根廷聯邦法院第九庭法官Octavio Araoz de Lamadrid作出一項裁決:就中共前黨魁江澤民、「六一零」辦公室頭目羅干因迫害法輪功而犯下的反人類罪行而下令阿根廷聯邦警察局國際刑警部逮捕這二名中共高級官員。

有消息人士稱,近年來,中共官員來往阿根廷頻繁,很多官員在購置家產。阿根廷北部與南部的大片土地都被有中共背景的人買去,成了中共貪官轉移資產的「天堂」。

中共在海外通過使領館操控和影響當地華人

自1999年「720」江澤民集團迫害法輪功以後,中共在海外通過使領館,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不同領域,操控和影響當地華人及政府,散佈詆毀法輪功的宣傳。

2007年,前中共駐澳大利亞悉尼領事館外交官陳用林,曾將數份中共駐悉尼總領館內部的秘密文件曝光。這些文件詳細記述了中領館配合中共在海外進行仇恨宣傳、向海外輸出迫害法輪功的具體安排和分工。

該密件顯示,中共在海外輸出迫害的主要手段是仇恨宣傳,以栽贓和詆毀作為包裝,向西方主流社會、媒體、政要等灌輸對法輪功的仇恨。並利用扶植留學生會、親共社團特務組織把仇恨散佈到華人社區。

陳用林說:「控制華人社區是中共在海外的一貫政策,真的是幾十年來的『苦心經營』,已經有一定的規模,就是金字塔似的結構和體制。它們以『團結海外華人』為題來操控華人。」

陳用林介紹,澳洲、歐洲及其它各國都會有這樣的團體,一個叫華人團體聯合會,或是華人團體總會,另一個叫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還有專業人士協會,這些都是中共在背後操縱成立的團體。

在此背景下,海外法輪功學員受到中共騷擾和攻擊的事件大量增加,其中有中共直接派遣和僱傭的流氓特務,也有受中共仇恨宣傳而不明真相的人所為。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大紀元記者郭惠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722/419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