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周曉輝:「馬航失蹤客機在阿富汗」傳聞透露的信息

作者:

近日,就在澳大利亞根據監聽到的信號確定馬航大致在印度洋水下的位置、並啟用水下航行器搜索之際,香港蘋果日報》引用英國《鏡報》的報導稱,有消息人士向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透露,正副機師在事件中都是清白的,客機被恐怖分子劫持,目前知道有個叫「Hitch」的恐怖份子向機師們發出指示的。據稱,客機目前離坎大哈不遠,在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地方。乘客及機員目前沒有生命危險,他們被分成了7個小組,在泥造小屋內居住,食物不足。此外,恐怖份子可能正尋求與美國或中國談判。

對於馬航失蹤乘客的家屬以及所有關心乘客生命的世人而言,在焦急的等待、甚至絕望中突然聽到這個好消息,的確令人振奮,畢竟所有人都活着。然而,一個現實的問題是,這個傳聞真實嗎?要想判斷傳聞的真實與否,一個關鍵點是客機飛抵阿富汗的可能性有多大?

早前馬來西亞總理稱,飛機有兩個可能的飛行方向,一個是從泰國向西北方的哈薩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方向飛行,另一個可能方向是從印度尼西亞向西南方的南印度洋方向飛行。

根據馬來西亞軍用雷達跟蹤的證據顯示,該客機被人為操縱飛過馬來半島,向南飛向安達曼群島;此外,一份電子和衛星數據的機密分析情報也顯示,該客機很可能在孟加拉國灣或位於印度洋的某個位置墜毀,這也是美國軍艦率先開往印度洋開展搜尋以及包括澳大利亞、中國在內多國搜救人員將目光集中在印度洋水域的重要原因。

而最新的這則傳聞似乎驗證了馬來總理所言的另一個飛行方向,即向北飛行,經過泰國、緬甸、印度、巴基斯坦,飛到阿富汗。也就是說,失蹤客機要想不被察覺的順利的飛至坎大哈,必須具備如下條件:

一、成功躲避多國雷達監控,尤其是部署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先進且密集的雷達系統。眾所周知,陸地雷達的部署要遠遠多過海洋,儘管印度承認其雷達並非24小時全天候監視,但這並不意味着其部署在印巴邊界的雷達也是如此,因為兩國都要24小時防範對方,而其中部份空中防禦網絡則是由美國軍隊在負責。此外,美國和北約在阿富汗都有經營了十多年的防空網絡。

二、飛行員或者劫機者一定要熟悉上述國家的地形,並提前確定好在阿富汗的降落和隱蔽地點,準備好充足的水和食物。因為北部航線經過多處山地,且海拔起伏大,在夜間選擇適合迫降的區域並不容易。而且波音777的經濟油耗飛行高度為35000英尺左右,如果為躲避雷達監測,而長時間低空飛行會導致燃油的急劇消耗。

三、在阿富汗成功躲過美國的衛星監控。阿富汗是個缺少森林、地形開闊的國家,這也決定了地面活動很容易被衛星監控,信號也好。

失蹤馬航客機能成功做到上述三點嗎?尤其是第一點。有人說「完全有可能」,因為「沒有人會關注這些事情,除非他們發現飛機朝着某一個(敏感的)地方飛行」。問題是即便事發時沒有任何國家的軍方雷達關注,在飛機失聯後,這麼多國家的軍事雷達為什麼沒有搜尋到任何信號?作為軍事強國的美國為什麼也沒有關於北部走廊的信號?為何美國的衛星沒有在阿富汗監控到異常的活動,尤其是並非少數人的活動?為何阿富汗政府沒有得到任何的線報?難道西方強大的衛星、雷達系統都是虛設?

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就是:飛機成功飛越上述國家而不被發現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但向南飛的話,則是茫茫海洋,軍事雷達的監控力度要小很多。

那麼,之前由俄羅斯媒體曝出的飛機被劫持至阿富汗的消息為何最近又被翻炒了出來?它又透露了怎樣的信息?究竟是何人向媒體透露的?用意何在?

筆者認為如果將這則消息的水分過濾,其向外界傳遞的最重要也是最真實的信號就是:這是一起劫機事件,劫機與中國有關,而讓筆者下此判斷的最重要理由一是「Hitch」是個很奇怪的名字,如果理解成「hit China」,即「打擊中國」也說的通;二是傳聞明確指出恐怖份子可能正尋求與美國或中國的談判。

無疑,這則傳聞透露出的「劫機與中國有關」的信號符合筆者此前的分析。筆者曾指出,飛機上以中國人居多,如果是針對他國、尤其是美國的恐怖行動,絕不會選擇此航班,因此目標指向明確。此外,儘管美國和國際組織否認了持假護照的兩名伊朗人與國際恐怖組織有關,但對於航班上使用中國福州某人護照號碼的乘客的背景,中共語焉不詳,他國也沒有追查,此人的嫌疑非常大。

更為重要的是,在飛機出事前,北京曾收到恐怖襲擊警告,因此中南海曾秘密下達擊落任何靠近北京上空的可疑航班。發出警告的人又是誰?他是否與向媒體透露「馬航機長可疑」、「飛機在阿富汗」之人是同一夥的?他們的用意何在?

或許他們的用意除了繼續攪局,擾亂視聽,威脅中共當局外,就是他們所釋放出的「談判」,而談判的內容並非飛機本身,而很可能與目前中國緊張的局勢有關。當馬航事件通過這則傳聞再次將中共推至台前時,我們感到的惟有深切的寒意。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416/388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