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挑戰美元?加快國際化人民幣跨境支付開閘

戴相龍:人民幣國際化是被不合理國際貨幣體系逼出來。12月17日,日前,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戴相龍表示,人民幣國際化並不是為了挑戰美元等,是為促進中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是對外貿易和投資不斷擴大迫切需求。在某種意義上,人民幣國際化是被不合理國際貨幣體系倒逼出來的。

上海自貿區試點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

2014-02-19

CHINA-REFORM/VOLATILITY REUTERS/Petar Kujundzic

作者法廣

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18號開始在上海自貿區啟動。法新社發自上海的消息說,目前,中國正尋求加強人民幣在國際貨幣流通領域地位。

消息說,目前,只有上海銀聯、通聯、東方電子、快錢、盛付通等5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取得了首批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資格,與合作銀行簽約。參與首批跨境支付試點的銀行包括工行、建行、中行、招行和民生銀行。

根據有關規定,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試點範圍不會局限在總部在上海的支付機構,中國全國範圍內取得互聯網支付牌照的支付機構,也可通過在自貿區設立分公司,參與上述跨境人民幣支付試點。央行上海總部將對支付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實行事後備案和負面清單管理。支付機構開展境外人民幣結算業務,事前不需要報人民銀行審批,而是在開辦業務後一段時間內向人民銀行備案。

法新社引述專家分析說,上海自貿區實施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試點,主要是方便以人民幣結算的中小企業開展業務。


下月中央高層聽取匯報自貿區金融細則將密集出爐

作者胥會雲

2014-02-19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昨日上午,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開閘。包括銀聯電子支付、通聯支付、東方電子支付、快錢、上海盛付通5家支付機構分別與5家商業銀行上海分行,以及5家特約商戶簽約。今後在這5家簽約的商戶購物,所有環節使用的都是人民幣:人民幣標價、人民幣支付、人民幣結算出境。

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開閘的重要意義還在於,這是自「央行30條」出台兩個半月後,公佈的第一個金融細則。

昨日中午,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在上海美國商會的活動期間表示,在3月初全國兩會開幕前,包括外匯綜合改革、跨國公司資金池建立、跨國公司資金的集中管理,跨國公司國際貿易結算的常態化、利率市場化的細則都會公佈,並推動相關業務常態化運作。

按照公佈的兩會時間,今年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分別定於3月5日和3日開幕。這也就意味着,在接下來的半個月內,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改革細則將會迎來第一批集中釋放。

簡大年稱,下個月中央高層還會專門聽取一次上海自貿區的匯報,聽一下推進過程中還有什麼問題和困難。

「鬆綁」人民幣

可以看出,人民幣跨境使用將是首批細則的主要內容。「央行30條」中,涉及到「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共四條內容,前兩條是跨境人民幣結算,後兩條分別是跨境人民幣借款和跨境人民幣資金池。

另外,關於FT標識賬戶,簡大年說,距離推出一定也不會太長時間。「近期也會出來,但可能不是第一批」。

所謂的FT標識賬戶,就是平時所說的FTA賬戶,比如區內內資企業的FTA賬戶;區內外資企業的FTN賬戶等。

根據「央行30條」的規定,居民自由貿易賬戶與境外賬戶、境內區外的非居民賬戶、非居民自由貿易賬戶以及其他居民自由貿易賬戶之間的資金可自由劃轉。同時,居民自由貿易賬戶及非居民自由貿易賬戶可辦理跨境融資、擔保等業務。條件成熟時,賬戶內本外幣資金可自由兌換。

也就是說,FT標識賬戶是自貿區推進投融資和匯兌便利,以及資本市場開放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如果FT標識賬戶不出來,很多事情就沒辦法操作,和境外的自由劃轉不存在,和境內的有限滲透也不存在,改革的含金量也會大打折扣。

此外,2014年自貿區內服務業的開放,也會從原來的六大領域23條措施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同時,也會促進企業更快可以開展業務。

自貿區成立以來至今,雖然23項措施幾乎全部落地,但還是存在一些企業在拿到營業執照後遲遲拿不到經營許可證,導致業務無法開展。簡大年說,2014年將推動拿到主體資格同時也儘快拿到經營資格。「今後區內註冊區外經營,一定是一個常態模式。」

資本出海稅收優惠

簡大年還表示,關於境外股權投資和離岸業務15%所得稅的稅收政策,將會在今年上半年拿出第一稿送交國家稅務總局。

上海自貿區並沒有什麼稅收優惠政策,不過唯一的口子留給了境外股權投資和離岸業務。按照自貿區總體方案,「在符合稅制改革方向和國際慣例,以及不導致利潤轉移和稅基侵蝕的前提下,積極研究完善適應境外股權投資和離岸業務發展的稅收政策」。

在很多國家,這些稅收政策都是發展全球離岸業務、促進金融創新的重要舉措。但是在我國基本屬於空白。

此外,簡大年稱,自貿區也在研究制定一個強大的財政政策支持體系,以推動自貿區各項創新業務的發展。「雖然稅收是國家政策,一下很難到位,但是我們的財政政策支持也會到位。」

2014年是上海自貿區的關鍵一年,要推出第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制度,簡大年表示壓力很大。與此同時,在今年全國各地兩會上,有20多個省市已經公開提出建立自貿區的申請,而在各地的方案中,除了借鑑上海自貿區的內容,勢必也會結合各自情況增加相應的改革開放事項,這也會給上海自貿區帶來巨大壓力。


戴相龍:加快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人民幣國際化當務之急

2013年12月16日17:25:11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侯雪靜、何雨欣)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原央行行長戴相龍近日表示,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是當前人民幣國際化的當務之急。

戴相龍在「國際金融論壇十周年年會」上說:「當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已經較高,可兌換和部分可兌換項目達到34項,佔全部交易項目的85%,國際社會低估了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

戴相龍認為,應從三方面加快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步伐:一是啟動個人香港股票直通車;二是擴大境內投資機構對境外的投資,建議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境外投資範圍從股票和債券擴大到直接股權投資;三是擴大境內外合格投資機構的投資額度。

戴相龍說,十八屆三中全會金融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推進金融要素價格的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完全可兌換,並成為世界許多國家廣泛使用的國際貨幣。

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理解,戴相龍認為,首先要實現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完全可兌換,但是,實現人民幣完全兌換,人民幣還不是真正的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還要使人民幣成為世界許多國家廣泛使用的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需佔到國際儲備貨幣的10%左右。因此,人民幣國際化要經歷較長過程,要順勢而為,但不要「拔苗助長」。

在談到人民幣國際化的步驟,戴相龍認為,需經歷三個階段:一是人民幣成為國際結算貨幣;二是人民幣成為投資的貨幣;三是人民幣成為重要的儲備貨幣。

「這次三中全會決定裏面很重要的一條是明確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人民幣國際化的途徑主要要通過市場的推動。」戴相龍說,應先從周邊國家,再到亞洲地區和「金磚四國」,再到歐美發達國家。人民幣國際化的市場推進,要通過多個離岸市場進行,香港是人民幣國際化最優的離岸市場。政府要在人民幣國際化中發揮應有作用,主要方式是不斷擴大中國人民銀行和外國及地區中央銀行、貨幣當局之間的本幣互換。

戴相龍強調,人民幣國際化並不是為了挑戰美元、改造國際貨幣體系等,是為了促進中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是對外貿易和投資不斷擴大的迫切需求,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迫切需求。「在某種意義上,人民幣國際化是被不合理國際貨幣體系倒逼出來的。」

戴相龍說,當前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已具備基本條件:一是經濟及金融實力不斷增強,二是宏觀經濟調控能力較強,三是已經建立了比較穩健的金融體系和有效金融監管體系。


美元地位難以撼動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蓮•邰蒂

2014年02月08日

尼日利亞央行上周的表態可能會令美國政界大吃一驚。該行副行長金斯利•莫哈魯(Kingsley Moghalu)承諾,要把尼日利亞430億美元外匯儲備中將近十分之一由美元換成人民幣。他解釋說:「最終,人民幣很可能會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可兌換貨幣,……國際經濟和貿易未來將有很大一部分變成對華業務和由中國開展的業務」。

目前,全世界只有0.01%的央行外匯儲備是以人民幣形式持有的,相比之下美元所佔的比例為60%,而歐元則為25%。不過,百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Picte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帕特里克•茲韋費爾(Patrick Zweifel)相信,到2025年人民幣佔全部外匯儲備的比例可能達到30%,對美元的優勢地位構成挑戰。

他並不是唯一一個持有這種看法的人。這種預測與中國不斷壯大的經濟實力及人民幣的逐步自由化有很大關係。不過,這種預測也反映出人們對美國的震驚和不滿。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不斷攀升的政府債務、金融危機的後遺症以及政治上的僵局,都促使經濟學家和投資者們警告:美元地位將長期衰落。出於這個原因,尼日利亞和其他國家熱衷於減少美元頭寸,並避免與搖擺不定的美國政策捆綁在一起。

然而,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家的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在其新書《美元陷阱》(The Dollar Trap)中指出,以上現象中存在一個矛盾:儘管常識告訴人們,以上問題本該引發一場美元危機,但事實與此正相反。

自2008年以來,美元相對貿易加權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幾乎沒怎麼改變。而儘管近年來美元作為參考貨幣的地位已經下降(比如更多石油正開始以歐元定價),但美元作為價值儲藏手段的壓倒地位依然沒有改變。沒錯,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中美元的比例確實比2001年低。不過這一比例自2008年以來並未下降。相反,金融危機降低了歐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外國投資者依然蜂擁買入美國資產,自2008年以來他們買入了美國所有國債的60%。當暴風雨降臨其他國家時,投資者會競相逃離。而當美國觸礁時,他們卻會買入。對這一現象,普拉薩德教授聲稱,這是「一個顛三倒四的奇幻世界,似乎一切都是顛倒的」。

這種狀況不太可能很快發生改變。這部分是因為美國正在復甦,美聯儲(Fed)正在縮減資產收購規模,這些動態對美元匯率起到了支撐作用。不過,這其中還有一個經濟以外的原因——恐懼。過去十年,新興市場國家把囤積評級較高的政府債券當做抵禦市場動盪的一種手段。監管機構也在向西方銀行施壓,迫使他們也這麼做。然而,實際上目前沒什麼資產是真正安全的。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是美國國債看起來也不再是毫無風險的。對此,資產管理者們只好退而求其次,追求流動性而不是安全。

從這方面來說,美國佔據至高無上的地位。美國資本市場深度極大,美元資金池似乎深不見底。或者換句話說(儘管現在是經濟學教授的普拉薩德不太可能這麼說),美元的故事顛覆了經濟學的正常規律:美元的極大吸引力恰恰來自其充足的供應量,而不是因為供應量受到抑制。

最終,經濟學的正常規律也許會再次發揮支配作用,而導致美元過度供應的寬鬆政策也許會傷害美元的吸引力。不過,政治上的激勵因素可能會再次超越經濟因素。美國政府的許多債權人是美國選民。他們將與美元貶值做鬥爭。普拉薩德教授預計,基於以上原因,外國投資者將不斷買入美國資產。

當然,這並不是尼日利亞這類國家喜歡談論的邏輯。目前,多元化投資的說法風靡一時,各國央行正在買入的不僅僅包括人民幣,還有加拿大元等其他貨幣。然而,正因為美元替代品眾多,單一貨幣都很難與美元匹敵,這一點是對美元不滿的人不願承認的。在新興市場發生動盪(這種動盪很可能強化美元的買入潮)之際,他們尤其不願承認以上矛盾。

來源:FT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220/37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