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沉默的「屏奴」時代:無形之中改變了生活

隨着流動裝置的智能化,手機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通訊工具」——遊戲、閱讀、社交……似乎只要一機在手,就能在這個資訊時代存活下來。人們的視線逐漸被手機屏幕佔領,攝影師走上街頭,在不到半天的時間裏就捕捉到形形色色的「低頭族」。攝影師用什麼拍的?……好像也是手機。攝影:吳家翔編輯:肖慕漪

早上睜眼後第一件事情做什麼?估計不少人會回答:拿手機。從1973年第一部手機問世,到如今智能手機在全球主要國家普及率超過50%,四十年間,手機對我們的生活攻城掠地。過去只是用來通訊的工具,現在已經覆蓋了我們所有的碎片時間,甚至加重了我們生活的碎片化。(肖慕漪攝)

美國調查機構發佈數據稱,智能手機用戶平均每天查看手機約34次——地鐵里、排隊時、睡覺前、起床後、上廁所時,智能手機都是人們打發時間的首選。

還有一項調查稱,只要能使用智能手機,人們願意放棄一系列活動:70%的受訪者表示願意放棄喝酒,超過50%表示願意在一周時間內遠離咖啡、巧克力等,20%願意放棄電腦,還有1/3表示寧可放棄一周性生活也不願意離開自己的智能手機。(肖慕漪攝)

「手機依賴症」的現象更是逐漸低齡化。北京市婦聯近日發佈的《2013年中國城市兒童生活形態報告》顯示,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動終端上網。據共同社報道,日本有關「兒童安全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對孩子使用智能手機「感到不放心」的人佔71.9%。

家長的不放心不僅僅是「玩手機浪費時間影響學習」,更多的是對孩子們培養社交習慣的擔憂。中國媒體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新聞:一家人吃團圓飯,飯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話,但孩子們卻個個抱着手機,老人受到冷落後,一怒之下摔盤子離席。

手機的原始功能便是為社交而生,在與互聯網、社交網絡的無縫融合下,智能手機成為了開啟「全線社交」(All Things Social)時代的鑰匙,為社交提供了無限可能。

然而隨着人們越來越熱衷於線上互動,面對傳統社交時多少有了生疏。

這樣的轉變加重了傳統社交活動帶來的焦慮感,然而人們為了緩解這種焦慮,會變得更加依賴手機。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聚會時,大家寒暄不到兩三句,便各自掏出了手機開始刷微博、朋友圈。(肖慕漪攝)

面對這種社交窘境,一種名叫「吃飯前交手機」的聚會遊戲應運而生。遊戲規則簡單:在聚會、飯局開始時大家都把手機上交,誰忍不住需要取回手機誰就買單。

如麥克盧漢所言,「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智能移動終端的迅猛發展則是這一觀點的有力佐證。通過手機,人們獲取信息,消化後發佈帶有個人觀點的信息,讓人們虛擬空間中獲得存在感;與此同時,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面前,人們或多或少會有被淹沒於洪流之中的虛無感。

智能手機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人們說話少了,但卻有了更多「發聲」的機會;行裝輕便了,但很多事情又沒了出行的必要;屏幕看多了,但碎片時間也終於能被利用起來——我們不便評價它的利弊,但沒有它的日子我們是回不去了,它的力量正在參與重新構築我們的社會形態。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騰訊娛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1025/34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