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耳熟不能詳的15個小知識

1.「不倒翁」

韓非子在《和氏》中記載,春秋時,楚人卞和得到一塊玉璞,獻給楚厲王。厲王認為是塊石頭,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璞。武王也認為卞和騙他,下令砍掉卞和的右腳。及至楚文王即位,知道原委後命玉匠將玉璞剖開,果然石去玉現。楚文王稱讚說:「卞和真是個扳不倒之翁也。」此後人們便用「不倒翁」喻指那些不屈不撓的人。(摘編自《鄭州日報》)

2.「大雅之堂」在何處

北宋時期,文學家黃庭堅在被貶謫涪州(今四川涪陵)期間,他「欲盡將杜子美兩川雙峽諸詩,刻碑藏蜀中」。眉州丹稜縣名士楊素聞之,專往請黃庭堅揮毫落墨,由他在家鄉丹稜筆架山刻碑建堂珍藏。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全部工程竣工。黃庭堅為之題名曰「大雅堂」。他認為杜詩與《詩經》《離騷》乃一脈相承,只有這些作品才是「大雅」之作,才有資格登堂入室。此後,人們遂借能不能「登大雅之堂」來評說一件作品是高雅還是粗俗。(摘編自《百科知識》)

3.「兩面派」原本是兩面牌

元朝末年,元軍和朱元璋的起義軍在黃河北岸展開拉鋸戰。今天你攻佔了懷慶府,明天我搶回來,後天你又攻佔了。這些軍隊每攻下城池都要當地百姓表態效忠。元軍來了,百姓做塊木牌「保境安民」,起義軍來了,百姓再做塊木牌「驅除韃虜」。後來雙方進出太頻繁,有人圖省事,就在木牌的正面寫上「保境安民」,背面寫上「驅除韃虜」,誰來了就按誰的意思說,此即「兩面牌」,後來漸成「兩面派」。(摘編自《同舟共濟》)

4.「玉米」

當年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太后倉皇出逃,當日夜宿京郊西貫市村,村民奉上蒸熟了的玉米面窩頭。飢腸轆轆的慈禧捧着熱氣騰騰的大窩頭,甚覺可口,問這是什麼做的。李蓮英答曰,這是棒子做的。太后聽罷言道:這麼好吃的東西,為什麼叫棒子,改叫「御米」吧。久而久之,「御米」寫作了「玉米」。(摘編自《贛西晚報》)

5.「犬子」是司馬相如的小名

據《史記》記載,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劍擊,故其親名之曰犬子」。也就是說「犬子」其實是他的乳名。他長大後仰慕藺相如的為人,自己更名為相如。隨着司馬相如的成名,「犬子」不斷為人所知。因為司馬相如的巨大影響,人們謙稱自家兒郎,紛紛用上了「犬子」一詞,竟一時蔚然成風,傳至於今日成為日常用語。(摘編自《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6.「空手套白狼」本是褒義詞

「空手套白狼」在今天是一個貶義詞,比喻不做任何投資到處行騙。但這句俗語原本可是個褒揚之詞。在古代,白狼是一種祥瑞的動物,它的出現往往和聖人或者改朝換代聯繫在一起。《帝王世紀》記載:「湯得天下,有神獐、白狼銜鈎入殿朝。」據《國語·周語》記載:周穆王征伐犬戎,得到了四頭白狼、四頭白鹿,非常高興地凱旋了。「空手套白狼」因此成為一句褒獎之語,褒獎那些能夠空手把象徵祥瑞的白狼套住的有道國君和勇士。(摘編自《文史博覽》)

7.「小鳥依人」最早形容男人

《說文解字》說:「雀,依人小鳥也。」這是「小鳥依人」一語的最早出處。麻雀之所以「依人」,當然是因為凡人所居之處都能找到吃的。「小鳥依人」第一次用在人身上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且是形容男人。

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長孫無忌品評當朝人物,評論到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時,李世民說:「褚遂良鯁亮,有學術,竭誠親於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褚遂良是李世民的書法老師,他也像麻雀一樣棲宿在皇帝身邊。用「小鳥依人」形容他,這是等級製造成的視覺效果。(摘編自《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8.報到為何又稱「點卯」

「點卯」這個說法與古人的作息時間有關。「卯」是古代計時中的「卯時」。古代計時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卯時就是早上5點到7點。古時官署衙門通常在卯時開始辦公,辦公第一項就是點名,因此在卯時點名被稱為「點卯」。慢慢地,各行各業都借鑑「點卯」的說法,規定早上點名。(摘編自《百科知識》)

9.賣瓜的「王婆」原來是個男的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這個俗語表達的意思淺顯自明,不知道的人很少。但是,這個俗語中的「王婆」是個男人,恐怕知道的讀者就很少了。

王婆本叫王坡,是北宋年間隴西地區的一個瓜農。因為他說話絮絮叨叨,長相舉動聲音形同女人,做起事來又總是婆婆媽媽的,人們就送了他一個別號——王婆。王婆種的瓜當時叫胡瓜。那時,隴西常有戰事,王婆為了避難,就遷到了汴京鄉下。但胡瓜的外表不太好看,中原的人都不認識這種瓜,所以儘管胡瓜很甜,還是沒有人來買。王婆的瓜賣不出去,就很着急。於是,他向來往的行人一個勁兒地夸自己的瓜怎麼好吃,並且把瓜剖開讓大家品嘗。品嘗者覺得像蜜一樣甜。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王婆的瓜攤生意越來越好。

一天,神宗皇帝出宮巡視,一時興起來到集市上。只見有一處擠滿了人,便問左右:「何事喧鬧?」左右回稟道:「啟奏皇上,是個賣胡瓜的引來眾人買瓜。」皇上心想什麼瓜這麼招人,就走上前去觀看。只見王婆正在連說帶比畫地夸自己的瓜好。見了皇上,他也不慌,還讓皇上嘗嘗他的胡瓜。皇上一嘗,果然甘美無比,連連稱讚,便問他:「你這瓜既然這麼好,為什麼還要吆喝不停呢?」王婆說:「這瓜品種中原人不認識,不吆喝就沒有人買了。」神宗聽了感慨地說:「看來好東西也得像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不夸就沒人買。」於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很快傳遍四方,直到今天。還有一個「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說法,不說老李、老張賣瓜,其原因也出自於此。(摘編自:新華每日電訊9版)

10.「老佛爺」稱呼的由來

我國歷史上歷代帝王除了有「廟號」和「諡號」外,有些帝王還有其他一些「特稱」。如宋代皇帝的特稱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稱叫「老爺」,而清代皇帝的特稱則叫「老佛爺」。

現在有些歷史小說、電影、戲曲中,把慈禧太后稱作「老佛爺」。實際上,「老佛爺」的稱呼不是慈禧的專用。因為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稱都叫「老佛爺」。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爺」這個稱呼,是因為滿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滿柱」。「滿柱」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意為「吉祥」。後來,有的顯赫家族,世襲首領,起名就叫「滿柱」。滿清建國後,將「滿柱」漢譯為「佛爺」,並把它作為皇帝的特稱。光緒初年,慈禧太后想二度垂簾聽政,但懾於朝中有人反對,終日悶悶不樂。太監李蓮英猜知其心事後,便令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後面建了一座佛。之後,李蓮英稟告慈禧說,萬壽寺常有佛光顯聖,請太后前往觀看。

慈禧駕臨萬壽寺後,未見佛光,大怒。李蓮英忙將太后請入三世佛像後,果見一慈眉善目的觀世音坐在殿中央。此時寺中的方丈主持,朝廷的重要文武大臣也在這裏。李蓮英大聲喊道:「老佛爺到!」眾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爺!」慈禧見狀明白了大半兒,故意問:「你們迎的是哪位老佛爺啊?」李蓮英說:「您就是當今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呀!」大臣們也說:「如今先皇駕崩,新皇尚幼,國不可一日無主,臣民們請您垂簾料理朝政,救庶民於水火之中。」這一席話說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爺這個稱號傳遍京城,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簾聽政了。(胡萬里)

11.哪壺不開提哪壺的由來

「哪壺不開提哪壺」是比喻人與人之間不應該提及別人的私隱缺點問題,該說的說,不應該說的不說。

據說,早年有父子倆開了間小茶館,雖說本小,門面不大,可是由於店主熱情和氣、誠懇實在,加上水沸杯淨,開門早、收攤晚,小茶館越辦越興旺。 知縣白老爺是個貪財好利的官兒,整天不掏錢的大魚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館來喝茶。他一個人佔一個桌子,罵罵咧咧不說,還得來點兒花生米、豆腐幹什麼的就嘴兒。茶喝夠了就揚長而去———白喝。白老爺天天來白喝,這父子倆可怎麼受得了啊,卻又惹不起他,只好忍氣吞聲。不久,小茶館的老掌柜病倒了,便讓兒子司爐掌壺,應付生意。這幾天,白老爺一端起茶杯,就齜牙皺眉吧嗒嘴,說:「這水也沒開,茶也沒味兒。」小掌柜說:「老爺,茶,還是天天為您準備的上等龍井;水,還是撲騰撲騰泛沸花的開水,怎麼能沒味兒呢?」過了幾天,白老爺來得少了;又過了幾天,白老爺漸漸不來了,小茶館又恢復了往日的興旺。

老掌柜病癒後,便問兒子:「白老爺為什麼不來了?」兒子機靈地一笑,說: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從那時候起,這個故事就跟這句話一樣,四下傳開了,越傳越遠。

12.誰是第一個乘龍快婿

相傳二千多年前春秋時期「吹簫引鳳」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一直被後人所傳誦,家喻戶曉的成語「乘龍快婿」和「龍鳳呈祥」均出自該傳說。

相傳春秋時代,秦穆公有個女兒,聰明美麗,非常喜歡音樂。她有一塊珍貴的碧玉,每天帶在身邊,她的父親就給她起了一個名字叫弄玉。一位工匠用這塊玉石為弄玉做成了最好的碧玉笙(shēng,樂器),聲音非常好聽。弄玉刻苦學習吹笙,不久,就吹得非常好聽了。

小公主轉眼已滿周歲,後宮嬪妃們把美玉連同一些珍藏在玩物放在一個盤子裏端到公主面前,讓她「抓周」。小公主對盤子裏的其他玩物一概視而不見,唯獨對那塊美玉倍感興趣,抓在手中,玩弄不舍。因此,秦穆公就為女兒起名弄玉。弄玉長大了,姿容絕世,聰明無雙,通曉音律,喜好吹笙,不經樂師指點,就能自成音調。秦穆公非常高興,命能工巧匠,把那美玉精心雕琢成玉笙,賜給女兒。弄玉吹起玉笙,聲音清婉如同鳳鳴,秦穆公更加鍾愛女兒,就在宮中建造鳳樓,供女兒居住,樓前還築有高台,名曰鳳台。弄玉15歲那年,秦穆公欲為女兒召鄰國王子為婿,可是弄玉卻發誓說,非通曉音律者不嫁。秦穆公派人四處尋訪擅長簫笙的人,但卻都不能如願以償。有一天夜裏,弄玉在鳳樓憑窗遠望,但見天淨雲空,月照如鏡,弄玉惜此良辰美景,讓侍兒焚香一炷,取下碧玉笙,臨窗吹奏。笙聲婉轉清越,響徹天際。此時,夜風習習,月色溶溶,忽然東方天空似有樂聲飄來與玉笙和鳴,其聲若隱若現,若遠若近,弄玉心生奇怪,就停止吹笙而靜心聆聽,那空中的樂聲也就停止,而餘音依然裊裊不絕。弄玉臨窗迎風,惘然若有所失,一直到月亮偏西,香炷然盡,這才將玉笙置於床頭,悵然入睡。剛入夢鄉,就見東南方向,天門洞開,五色霞光,照耀如晝。一位羽冠鶴的俊美男子,騎着彩鳳,自天空徐徐而降。待落在鳳台之上,弄玉急忙迎上前去,只聽那男子說:「我是太華山的主人,上天命我與你締結姻緣,相會之日在今年八月十五,至時我會如約前來。」說完,那男子從腰間解下一支赤色的玉簫,依欄吹奏,那隻彩鳳也伴隨着樂聲翩翩起舞,舒頸長鳴。鳳聲簫聲和諧如一,抑揚頓挫,聲聲入耳。美妙的樂曲使弄玉如痴如醉,神魂顛倒,不覺問道:「何曲如此美妙?」男子回答說,「此為『華山第一弄』也。」天亮後,弄玉把夢中情景告知父王,穆公就派朝臣百里孟明以公主所描述的夢中男子的形象,到華山尋訪。

百里孟明來到華山,有一樵夫告訴他說,華山中峰明星崖有一位隱士,每天晚上都依岩吹簫,簫聲悅耳動聽,響徹天尋,美妙的曲調能使百鳥和鳴,鳳凰聲舞,也許他正是你要尋訪的人。百里孟明來到明星崖下,果然見一人,羽冠鶴,玉貌丹唇,神態超凡脫俗,氣度瀟灑文雅。孟明連忙上前施禮叩問姓名,那人回答說:「姓蕭名史。」並問:「君是何人,到此何事?」孟明回答說:「我是秦國右庶長,複姓百里,名視,字孟明。我主為愛女擇婿,必欲通音律者為配,聞君精於音樂,便受公主之命,前來迎君百宮一會。」孟明引導蕭史入宮拜見穆公。蕭史說:「臣山野匹夫,不知禮法,願聽從君王教誨。」穆公見蕭史舉止不凡,一言一行,皆有離塵絕俗之韻,心中先有三分歡喜,得知蕭史善於品簫,便爭於心神領會。蕭史取出紫玉簫一支,其簫玉色晶潤,赤光照耀,炫人眼目。奏第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四合;奏第三曲,只見白鶴成對,翔舞空中孔雀數雙,棲集殿前。一時百鳥和鳴,經時方散。穆公直驚得目瞪口呆,忙請女兒簾後窺視。弄玉告訴父王,此人正是夢中之人。於是秦穆公便令左右服侍蕭史沐浴潔體,更換新衣,當即送至鳳樓,與弄玉成婚。此夜月圓於上,人圓於下,夫妻情投意合,美滿無比。

第二天早晨,穆公拜蕭史為大夫。蕭史雖列朝班,卻不參朝政,每日只居鳳樓,但卻不食五穀。弄玉卻學他的養生導氣之法,漸漸地也能絕粒避谷。有一天晚上,夫婦月下簫笙和鳴,只見有紫鳳飛來落於鳳台之左,赤龍飛來落於鳳之右。蕭史說:「我本是天上神仙,上帝看人間史籍散亂,命我下凡整理。因我整理史籍有功,便成了華山一主,又由於天作之合,與你成就了這段姻緣。然而天廷有命,我不能久戀塵世,今龍鳳來迎,可就此離去。」於是,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離開鳳台,翩翩而去。當時的人們便把蕭史稱為乘龍快婿。

秦穆公知女兒隨蕭史去了華山,長呈短嘆。他知道與女一別,定是永訣,便令人到華山尋找女兒的蹤跡。然而除了每天夜晚自華山中峰傳來的笙簫和鳴之聲,其餘一切,皆杳然無聞。於是穆公就令人在中峰明星岩建玉女祠,以示紀念,今天玉女祠依然存在。祠前還有玉女洗頭盆、玉女石馬等景觀,可讓遊人一飽眼福。也因為弄玉在中峰居住的緣故,華山中峰又名玉女峰。

13.名人如何解釋「政治」與「軍事」?

2005年9月9日戴誠一行去毛主席紀念堂獻了花籃,然後他們去了毛主席生前的廚師開的飯店。毛主席當年的幾位警衛戰士,其中一位是政委都在場。政委後來和大家坐在一起講毛主席。政委講述了一件毛主席談「政治」的事:胡耀邦要去任中央黨校的校長了。毛主席說要考他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你要做黨校校長了,要講政治了,你要研究一下政治是什麼?」胡耀邦回去就翻資料查文件,寫了個東西。毛主席說「你那個太複雜。這樣講怎麼聽的懂?政治是什麼?政治就是把擁護支持自己的人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

毛主席又問胡耀邦「軍事是什麼?」胡耀邦又回去研究,把孫子兵法,古今中外能找的兵書看了看,又寫了個東西。毛主席說「哪裏有那麼多?軍事就是: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毛主席的這兩句話,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解釋了什麼是政治、軍事,很深刻、很哲理。(來源:孔慶東_新浪博客)

媒體披露政治的三問三答還有:上個世紀40年代末,有一天,毛澤東問秘書田家英什麼是政治?這不是一個平常的問題,當時政治家和學者對政治各有各的定義,莫衷一是。田家英畢竟博覽群書,一口氣說出了許多有關政治的闡述,並一一作了評價。毛澤東搖了搖頭,笑道:「政治也沒有你說的那樣複雜,我們的政治,就是怎麼令敵人越來越少,令同志越來越多。朋友多的政府就是好的政府,敵人多的政府就是壞的政府。」

還有人說:閻錫山問幕僚趙承綬「什麼叫政治?」趙也引經據典,滔滔不絕。閻錫山笑了:「沒有那麼複雜的!所謂政治,就是讓對手下來,咱們上去。」閻又問趙:「什麼叫宣傳?」趙又洋洋灑灑,說古論今。閻更加不屑:「沒有那麼複雜!所謂宣傳,就是把別人說得一無是處,氫自己說得完美無缺。讓大家都認為咱們好,別人都不好!」

小布殊的女兒詹娜曾問小布殊:「爸爸,您說說什麼是政治嗎?」小布殊笑了打了一個比方:「政治好比我們的家,掙錢養家餬口的爸爸是國民,拿掙來的錢維持家庭生活的媽媽是政府,而你就是總統,找藉口,設立各種名目去花國民和政府的錢。」詹娜聽後似懂非懂,又問:「那我的現任男友算是什麼呢?」小布殊答:「是暫時性『國際盟友』。」(編自:蔣驍飛文)

14.玉體橫陳由來

馮小憐是南北朝北齊後主高緯的妃子,非常得寵。一次,高緯為了讓人們都知道馮小憐是怎樣一個尤物,便讓她除去衣衫,裸身躺在隆基殿上,請大臣們來觀看。公元575年(北齊後主武平六年),北周武帝大舉進攻北齊,情況十分危急,後主仍與馮小憐去打獵玩樂,終因貪獵而貽誤軍機亡國。後來,李商隱有詩感慨:「小憐玉體橫陳時,已報周師入晉陽。」「玉體橫陳」一詞由此傳開。(摘編自《新鄉日報》)

15.「掩鼻之計」上演血淋淋宮鬥

《戰國策·楚四》記述了楚王夫人鄭袖妒害美人而採取的掩鼻之計。魏王送楚王一美女,楚王很喜歡。楚王夫人鄭袖卻謊說:「大王非常喜歡你,但討厭你的鼻子。你見大王時捂住鼻子,大王就會更寵愛了。」於是美人常常捂住鼻子。楚王追問鄭袖,她又騙說:「不久前新人曾說討厭聞到大王的氣味。」楚王發怒割掉了美人的鼻子。(摘編自《知識窗》)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網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721/320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