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何清漣:北京在製造什麼樣的「人民」?

自從習近平「鞋腳論」出來之後,海內外那些預言習將從事政治改革的人暫時收聲。但我從習在談話中經常使用「人民」這一集體名詞中看到一點傾向:習近平如同他崇拜的毛澤東一樣,想要製造人民的擁戴。只是這「人民」絕對不是自然生成的,他那塊政治花園裏長成的「人民」,必須經過修剪栽培。

*一項展現中國國民素質的調查*

今年5月初,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張明澍新作《中國人想要什麼樣的民主》發表。我未能讀到張明澍的全書,也無從了解問卷樣本。但從《南方周末》對他的採訪來看,其中有一些重要結論。比如,「如果以左、中、右劃分中國人對民主的看法,左的佔38.1%,中間化立場的51.5%,右的8%」──張明澍的「右」指的是自由主義價值觀,即崇尚西方民主理論的人群。

由於作者通常會在採訪中談及一些最重要的看法,從這篇採訪內容來看,有三點比較值得關注:

一、張作為調查者,承認中共宣傳對型塑國民思想有明顯效果:「結果顯示:右的比例低,左的比例高,社會上很大一部分人跟着主流媒體導向走」。

二、調查顯示,中國公眾「從倫理主義、理想主義角度出發的政治判斷及相應政治行為的數量在降低,而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的政治行為的數量上升」──這比較符合近十年中國維權活動的萌芽及發展之路,也與維權活動人士的訴求相吻合。

三、政治觀念上的自由主義傾向(即右派傾向)與受教育程度呈正比,「受教育程度越高,也越有可能接受溫和務實的觀念」。文化程度較高的人比較傾向政治上的中派或右派。這段話的意思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政治立場容易左傾──這點符合世界各國的現狀:右派善於賺錢,左派善於分錢,崇尚個人能力並實行自由競爭的國度右派多,比如美國;喜歡社會主義的國家多是充斥窮人的國度,比如中國、委內瑞拉以及阿根廷等國。

作為調查者,張明澍對中國人的政治傾向做了如下結論:「中國人想要的民主,德治優先於法治;解決反腐敗和群眾監督政府問題優先於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重視實質和內容優先於重視形式和程序;協商優於表決。中國人想要中國自己的而不是外國的民主。」

*被挾持和被操縱的民意*

憑經驗,我相信這一調查比較靠譜,於是將其上傳推特。一些推友們不太服氣,認為這調查不真實,中國人的素質應該比這調查所顯示的要高一些。這當然是他們在推特上呆得太久,以為這個平台代表中國大眾的認知水平。

其實外國的民主到底是什麼?中國人至少80%以上不甚了了;對現代民主制度的國家差異,了解者更少。「跟着主流媒體走」的結果,當然只會形成「美國的民主、人權是虛偽的」,「台灣民主不成熟,造成騷亂與陳水扁貪污」、「印度民主導致貧窮飢餓」等等。中國人上述觀念的形成,當然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共政府從中學政治課開始,再通過中國主流媒體用文字、音像、聲音日夜灌輸,早已將其內化為中國人心靈深處的觀念。近年來隨着互聯網的發展,中國官方的宣傳內容增加了一些,比如「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有窮人」,「所有的政府都腐敗」,「所有的社會都存在不公平」,「所有的政府都控制媒體」,等等,這不僅是五毛們在互聯網上經常念叨的經文,也是不少中國人耳熟能詳、琅琅上口的話語。

除了這個龐大的意識形態教育宣傳系統的持續灌輸之外,中共當局近年來還很有創意地使用了新方法,比如有選擇性地展示甚至製造民意。今年5月4日這一天,在四川成都與湖南長沙發生了兩起遊行,當局對待集會者的態度就是選擇性展示(製造)民意的最好例證:成都各界人士為抗議PX項目落戶成都而舉行的環境維權活動,警察國保嚴陣以待,結果是活躍的參與者上官亂(女作家)被抓走並拘押。但在湖南長沙發生的一起毛左抗議經濟學家茅于軾反毛演講的遊行示威不僅順利舉行,而且橫幅標語眾多,現場口號聲不絕,使用的語言暴力頗有文革遺風,但據說現場甚至沒有警察露面。

上述事實不僅證明:通過選擇性鼓勵或者禁止某類示威遊行,中共政府不僅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政治偏好,而且還藉此養育自己需要的某類「人民」。違背當局意志、敢於為民申張權利的人,被當成「維穩對象」予以鎮壓。這種政治參與的高風險狀態,造成了張明澍主持的該項調查報告談到的迴避參與現象:「在政治意識上,1960年後出生的人更為積極,但他們卻不願意花時間進行政治參與。」願意充當官方政治道具的人,則被當局視為「人民」容納之,如近年來甚為活躍的毛左們。通過這種選擇性展示民意,中共政府還可以欺騙世界:中共政府是允許人民自由集會遊行,表達自我政治意願的。

*強權政治中領導人的作用*

不願冒政治風險,持中間立場的人佔多數,這在民主國家是件好事,但在中國這種寡頭獨裁型的強權政治下,持中間立場的人雖然已佔51%,但卻無法決定中國的未來。在中國這種強權政治體制下,領導層的素質與政治偏好將決定未來十年的政治走向。

強權政治的特點是從不尊重民意,但會製造並挾持民意。中國現階段的強權政治還有一個特點:這個體制斟選出來的最高領導人必須服從體制的慣性。從習近平登基後的種種言論來看,他與薄熙來一成一敗的關鍵,其實不在於政治理念有何不同,而在於有權斟選最高領導人的各派政治勢力對習、薄兩人行事風格的判斷與接受程度。習在正式接掌大位之前,他的低調與韜晦,讓這些斟選者感覺他比薄為人低調溫厚,更容易被駕馭。

習近平近幾個月表達的所有政治理念,都是守成,而且守的是比鄧體制更反動落後的毛體制,比如「不能用後30年否定前30年」,不能否定毛澤東,「如果當時全盤否定了毛澤東同志,那我們黨還能站得住嗎?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還能站得住嗎?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會天下大亂。」

不否定鄧,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格局;不否定毛,則是保證紅色江山代代相傳的合法性。

習的政治表態讓黨內老人們非常放心,但卻是以葬送中國的未來為代價。中國的毛左從其構成來看,多以體制內老人與憤青為主體。前者是毛時代的既得利益者,後者不滿中國的今天,但卻不了解中國的昨天,尤其不了解毛統治帶給中國人的痛苦與絕望。中國憤青的思想營養主要來共產黨的教育與宣傳,或盲目反對民主的普世價值,或盲目擁抱毛主義。這些人過去是薄熙來的粉絲,在習近平亮明毛旗幟之後,也會照樣追隨習近平,更何況習近平與薄相比較還有一大優勢,即大權在握,追隨他不僅沒有政治風險,還會獲得好處。因此,這38%的左派今後就是習近平代表並「依靠」的「人民」。在習的鼓勵下,這個隊伍還會擴大。

與其前任胡錦濤不同,胡主要是作為中共權力體制最高領導者的符號存在,他的回延安主要停留在口頭上;但習近平比胡要強勢,他的政治偏好可能更多會體現在執政行為上。目前的問題是:習近平還未找到能夠成功貫徹自己政治理念的實踐方式。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509/304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