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生不逢時的「老三屆」

作者:

laosanjie

只要一提起「老三屆」,生不逢時、可憐可悲、厄運不幸,這些詞彙便在我心中伴隨而生。不是「老三屆」的,是感受不到那種切膚之痛的。

所謂「老三屆」,是指1966、1967、1968年連續三年的初中、高中畢業生的統稱。

該長身體的時候「自然災害」了——「老三屆」基本上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可是「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這代人,卻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嬰幼兒的時候,「抗美援朝」了。有錢也買飛機大炮了,那裏還有牛奶麵包?在「光榮媽媽」生育政策的鼓舞下,家家都是五六個子女。物資的貧乏,食品的短缺,可想而知。」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給老三「,就是那個時代的寫照。

到了身體發育的時候,遇到三年「自然災害」了。一日三餐,不是麵粉就是豆腐渣,很少吃到米飯。每人每天配給的就是二兩「光榮菜」(就是卷不攏的捲心菜,像棵大紅花)和每人每月半斤油。肚子裏沒油水,整天飢腸轆轆,偶爾聽說吃紅燒肉了,口水便會流到下巴。

該讀書的時候文化大革命了——66屆畢業的,書一天也沒少讀,正當我們躊躇滿志準備上高中或報考大學了,學校停課鬧革命了。「批資鬥修」了二年,既不算學歷,也不算工齡。到了1968年下半年,學校開始分配,不是上山下鄉,就是去工礦企業,68、69屆索性「一片紅」了。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農村是廣闊的天地,在哪裏大有作為!」有人總結說,這代人是中共建政到「文革」這17年教育成敗得失的集中體現者。「在他們身上,這種教育中積極的、進取的一面,與盲從、狹隘等消極的一面,都表現得非常鮮明。」因此,有人斷言:這代人搞革命可以,搞科技不行!

該生兒育女的時候計劃生育了——歷史上錯誤的生育政策造成的後果,卻讓「老三屆」這代人去背負,一對夫婦只能生養一個子女。於是,獨生之女的教育問題、家庭失獨問題、父母的贍養問題便成了目前社會的「大問題」。也有人說,「老三屆」是孝敬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子女拋棄的第一代!

該做貢獻的時候下崗了——上山下鄉的回來了,頂替父母工作崗位的上班了。正準備好好工作做點貢獻時,沒想到市場實現計劃經濟了。體制改制了,廠房置換了、企業倒閉了,倒霉的老三屆一批批下崗了。

該享受社會福利的時候醫保改革了——「老三屆」這代人,年輕的時候不大看病,實現的是公費醫療;上了年歲了,各種毛病出現了,醫療體制卻改革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一句話,「老三屆」看病,對不起,要自負了。

該不該的話題還有一些。在我們這塊國土上,人的命運,只能交由時代作主。生不逢時,唯有厄運。

不過,「老三屆」也有值得自豪的地方。那就是我國有一批知名作家曾寫過許許多多關於「老三屆」的文藝作品,比如《蹉跎歲月》、《悲愴青春》、《昨日風雨路》、《啊、老三屆》等等,這是我國歷史上任何一屆畢業生所沒有的待遇。這樣說來,「老三屆」沒有被歷史忘記。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作者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410/297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