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玄學風水 > 正文

周易的幸福觀

作者:

一、

(一)幸福定義

現代人認為幸福是心理得到滿足/快樂的狀態。(參百度百科)

它的反義詞不止一個:不快,痛苦,鬱鬱寡歡,憤怒,恐怖,悲傷,憂慮等負面心理。

這應該是狹義的幸福。

廣義的幸福包括心靈的寧靜、祥和、自由、理性的升華、天下太平等(筆者理解)。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將心理需要分5等,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

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交需求(情感和歸屬/愛的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實現的需求。

(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他認為應居於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

所以,相應的人的幸福也有5個層級,即上述5種需求滿足的幸福。

五種需要可以分為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社交上的需要都屬於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

可見,既然人的需要有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那麼人的幸福也有物質精神兩方面。

(二)幸福訓詁(編輯於《百度百科》)

1.「幸」是個會意字,從「夭」和「屰(ni)」。上面的「土」是「夭」的變形,意為人夭折將要入土安葬;下面的「¥」是「屰」的變形,意為情況發生逆轉,死而復生,慢慢醒來,借「醒」聲表示即將入土的死人又甦醒過來。逢凶化吉就是世上最大的幸事,幸為精神生活的滿足感。只有這樣解字才能通解「不幸」。

「福」是形聲字。從示,表示與敬神有關,畐(fu)聲,畐為盛酒的容器。似雙手捧着盛滿酒的酒器伏地祭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福為物質生活的滿足感。

二字合為一詞,幸福指人們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滿足感。

2.幸,①.吉而免凶也。------東漢?許慎《說文》。

②非分而得謂之幸。——《小爾雅》

(按:上述意思,即,①.逢凶化吉。②.非分意外的所得。)

福,①.佑也,------東漢?許慎《說文》。古稱富貴壽考等齊備為福。與「禍」相對,(按,本作祜也)。(按:即人們通常認為的福分)

3.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不幸福,斯無禍;不患得,斯無失。」

(這是對禍福得失的一種感受,意思是:不要得意於目前的福份,這樣才沒有禍端(的痛苦)。不要時刻擔心你既已得到的,這樣才沒有失去(的失落)。)

4.綜上所述,中國古文化對幸福定義大致包含:①逢凶化吉,(如1927年生人的波蘭老人芭芭拉.羅麗亞曾經127次大難不死,阿拉法特也多次大難不死等)②非分意外的收穫/所得,③通常的福分,④調整心理得到的安寧。

二、縱觀古今中外哲學家、思想家對於幸福的論述

有的認為是感官享樂,有的認為是理性的認識或踐行或升華,即或因感性享受帶來的幸福或因理性認識升華、修為導致的幸福。

筆者認為,兩者在客觀上都是存在的,但因為人的認識差異、情感差異、踐行差異、修為差異,從而導致的幸福感受也因人而異。

換個角度看,幸福包含兩部分:1.主體的自我內在的物質或精神因素,2.客體的自我以外的外在物質或精神因素。導致幸福的外在或內在因素可以稱為幸福因子,反之導致不幸福的外在或內在因素可以稱為痛苦因子。

三、筆者對幸福的理解是

1、幸福因子

內在的幸福因子(佛教稱為正報),應該是滿足馬斯洛5種心理需要的內在因素(物質、精神),包含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感情、情緒,自我正確深刻的見解認識、信仰價值觀,自我正確深刻的道德理念,自我接納的有益的知識經驗等。

反之,不健康的身體,不健康的心理、感情、情緒,錯誤膚淺的見解認識、道德理念、信仰價值觀,有害的知識經驗,不健康運行的社會體制等是痛苦因子。

外在的幸福因子(佛教稱為依報),應該是滿足馬斯洛5種心理需要的外在因素(物質、精神),包含滿足生理、安全需求的物質生活因素,如衣食住行等,以及滿足情感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的精神因素,如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家庭,良師益友,

有益的書籍、信息,健康運行的社會體制等。

2.易學對幸福有較為深刻的認識

①《繫辭》有「愛惡相攻而吉凶生」:人們因為喜愛和厭惡的(不同而導致)矛盾衝突,產生了吉凶。「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因為真實和虛偽的(不同而導致)相互作用,產生了利害。這是講表面直觀的道理。大概來說,不同的觀念導致不同的情感,然後產生不同的言行,這就有不同的吉凶結果。所謂禍福、利害、得失,都是人感受到有利有害,痛苦快樂而已。

周易大師米鴻賓先生講「凡夫俗子之所以戰勝不了自己的命運,是因為戰勝不了自己的見解」。還講「看破,放下,自在」(摘自《大易識階》)。這是高層次的幸福觀。筆者認為,是說世人多被常識、經驗、科學觀念的框框所迷住,不能突破物質世界規律的常識,而上升到高級理性的認知。即,不能從易學所言的低級「形而下」的「器」的感性認識,上升到高級「形而上」的「道」的理性認識。因為不能突破常識的低級見解,也就不能認識周易命運規律的實質,所以就談不上把握命運規律,又怎能戰勝命運、通達幸福呢?

易經》,對人類所總結的義理,總的來說,符合道德的多吉,違背道德的多凶。常用吉凶、悔吝四個字來告誡。吉則祥則喜;凶則悲則悔則吝。所以《繫辭下傳》講周易的要旨:「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道也。」意思是:自始至終都要謹慎、不要犯錯,是易道的主旨。因為這樣以後就不必承擔責任了。這就是為什麼米先生告誡:要時時看護好自己的思想。這與佛學原理是統一的:即,人的一切福份、苦難都從德(正行善行受苦等所積)、業(邪行惡行奢侈等所積)而來。米先生講:一切都是因果,即是此意。

②從五行易學來說,人內在外在的禍福吉凶有大概的定數或數量,如八字能知一生禍福層次的高低多少。六壬神課知每日吉凶規律。所以幸福是有先天預定的基數的。過分強取福分,就會預支/透支福分,而導致車禍、丟官、牢獄、疾病等災禍。這是易學大師米先生講過的「身弱不擔財原理」透露出來的(參網絡《大易識階》之《米師文集》)。據筆者所知,某女因獲得海外巨富遺產,曾問卜於卦師,告之,無福享受,但不信,一年後腸癌死亡。假如按卦理她有福享受,當然不會罹難(所以易學的象數是可靠的禍福參數)。

米在《大易識階》之《定數與變數》講:「以不定(可變的人心)去動搖有定(有禍福定數的命運),其勢必敗(人不能勝天,)」「人心不定(人心可變),所以定命(有定數的命運)中才有變數(人可以有限改運)」。

筆者理解:上天給每個人先天安排好了一生的「命」(的程序),而「命」是已經定好的禍福定數(或基數),已經擺放在一生的各個時間段里,這是生生世世的積累,所以「命」是定數(或基數)。但是人心是可變的,可變的人心在已經定好的命數的各個時間段里會有不同作為(念、情、言、行);即易學所說的後天努力,不斷與先天命的定數互動,從而改變(增減)了原來有基數的命數,形成了後天的「運」。這是改善命運禍福的理論基礎,《了凡四訓》《三世因果文》等是此理論的實踐。但是米先生等認為命運的禍福改善是緩慢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米大師倡議人們:「只有人人知足,人人安分,(認識命運規律後,調整人心),才能達到天下太平。」以及「順天理,滅人慾」,《繫辭》有「樂天知命故不憂」也是此意,這確是易學理性推斷的正確結論,這也是易學理論對於整體人類社會的忠告。因為這樣做,按照周易原理,能給人類帶來最大的和諧、平衡!而和諧、平衡,是生命的幸福根源。反之,如果人們都不知足,不安分,必然是勾心鬥角、巧取豪奪,造成社會各個因素、天地人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失衡!

人類會因為只有物質財富的豐盛而沒有精神境界的完善達到天下太平嗎?縱觀人類歷史發展,雖然物質財富越來越多、豐厚,但是總體而言,人類的幸福感是不是越來越缺失了?人類並沒有象馬列理論預言的那樣,只因物質高度發達而精神境界也高度覺悟!事實是,兩者發展並非成正比關係同步發展,反而成反比關係。原因難道不是整體人類精神境界的荒廢、缺失以致墮落嗎?而目前本身就具備高度精神文明境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其實就是在扭轉這種物質精神發展失衡的危險狀態,可謂力挽狂瀾、扭轉乾坤!

另外,易學學員可以達到「潔(無欲)、淨(靜空定)、精(精專不雜)、微(知微見著、防微杜漸)」是易學研究者可以達到的高境界的幸福。

③在易學六壬神課占卜中有一種福分,叫「得時者為上上」,意為「巧得天機,化通萬象。」也有恰逢其時之意,俗話「腿長,趕得上」。實為藉助時機、天力之意。

《大易識階》總結古聖賢「得時」之意,即「出現時勢,發現時勢,抓住時勢,不失時機」。占卜中逢此象,判斷為能趕上好時機、天時甚佳、甚巧,藉助天力之意,當然也需要人的付出和努力。

當前,天文學成果看到:宇宙天體在巨烈突變,眾多的星辰死而復生。對應到地球人類,很多有識之士認識到天象、時勢正在巨變,相應勃然興起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三退大潮的澎湃洶湧,這蘊含未來必有突飛猛進的突變。令人欣慰的是,很多有識之士能乘此萬古難遇之洪大時勢,有所作為,誠可謂巧奪萬古天機!(《繫辭》中「變通者,趣時者也;」即此意。)因為正是他們會給人類的未來帶來巨大福分(僅適於有福能進入未來的新人類)。

《大易識階》提到:明朝著名思想家呂坤曰:「勢之所在,天地聖人不能違也。勢來時,即摧之未必遽壞;勢去時,即挽之未必能回。」。民諺說:「時來運轉喜氣發,多年枯枝發了芽;枝葉重生多茂盛,幾人見了幾人夸。」這就是得其所,得其時,勝得千金!值得深思玩味。願君:通達聖賢意,早日得洪福!

3.流行詞語包含的幸福意義

近來流行一個詞「正能量」,是人們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表現。「正能量」不僅指正善、真誠、忍耐、光明、公正、民主、憲政等正面的精神、心理、意識狀態、社會以及正善的人們/君子,也應該指人在長期生命(輪迴)歷史過程中因為正念、正行、受苦、利他等正的心理、行為積累的福德。(因為按照周易原理:五行相生並動態平衡,即和諧平衡為福,而「正能量」能使天地人、社會大系統保持最大和諧、平衡。)其實,一切外在、內在幸福都由此而來。這是真正的幸福因子。(佛教十善業等對其有所總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不貪、不嗔、不痴)。從易學的象數看,「正能量」是有大致的數量的,可以叫正定數,比如,六爻的「子孫」爻的旺衰(批八字的「用神」旺衰)指「正能量」、正思維、正意識、福份的大小。「正能量」可以增減,叫變數,主要是人心、修為的正增或人性升華引起。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反之「負能量」應指邪惡、虛偽、嫉妒、暴虐、黑暗、不公、專制等負面的精神、心理、意識狀態以及邪惡的人/小人。也應該指人在長期生命歷史過程中因為邪念、邪行、過分享樂、自私等負的心理、行為積累的罪業。(因為按照周易原理:五行相剋、動態失衡,即衝突、失衡為禍,而「負能量」能使天地人、社會大系統發生衝突、失衡。)其實,一切外在、內在的不幸福/痛苦都由此而來。這是真正的不幸福/痛苦因子。從易學的象數看,「負能量」也是有大致的數量的。六爻的「官鬼」爻的旺衰指「負能量」、負思維、負意識、災禍的大小。「負能量」也可以增減,主要也是因人心、修為減損或人性墮落導致。所謂「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應該是佛學的共識。

總起來,人的幸福根本在於人心的積累。是基於精神的內因為主,所以人要增福減災,就要強化正能量,抑減負能量,時時處處身體力行。整個社會也是如此,應該抑惡揚善,弘揚正氣,剷除各種精神、物質腐敗及其賴以滋生的土壤和條件。

4、從整個社會來說

構成社會的正能量越多越大,社會幸福指數越高/大,或變得越來越高/大。反之,構成社會的負能量越多越大,不幸福/痛苦指數越高/大。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中,團體、家庭、社會中,也是如此。縱觀古今人類社會歷史,憲政社會能給人類帶來最大正能量和幸福指數,因為按照周易原理它能帶給社會最大的和諧、動態平衡!專制社會卻是巨大的不幸福/痛苦指數的來源!因為按照周易原理它必然導致社會最大的實質性衝突、動態失衡!所以覺醒的人們應共同努力促成這一福祉的早日到來。

5.獲得幸福的萬古難尋秘旨

筆者曾經病患連綿、災禍頻頻,後遇到看似極為普通的一人,送給我一本書,幡然醒悟,盡心身體力行,結果很快病患一掃而光,大難得以「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常心想事成(這也是真正的易學家的認識和體會)。後來得知,那是因為有真正的佛道神為自己減少了大半的負能量(罪業),否則早就下地獄了。至此才明白,如果不是幸遇真正修行法門,世上誰能替人承擔大半的罪業(也就是周易命運卦中那些註定饒不了人的刑衝剋害、凶煞等帶來的災禍)?筆者體會,至今筆者也沒有遇到有哪位易學大師或古法宗教修士有這樣的超常法力的!

而筆者發現身邊太多的人(包括眾多易學、宗教大師們)都徘徊在古法宗教中,還自以為是個菩薩、佛或者行菩薩道!!其實,那些宗教法門幾乎都猶如目前天上眾多老化的星辰,正在被正法或淘汰中,他們本身連自己都很難能進入未來,怎能保你立地成佛!可悲!!連真正的能使人進入未來的道、法都認識不到,何談進入未來?哪怕是成為未來的一個普通眾生都難以達成!!未來佛,真的象你們推算的要過多少億年才來度人嗎(他所在時空中的時間跟人類時間可能差別很大!!)?假如你真的看到或聽到真佛、道,你就能認出他來嗎?真佛、道會直接告訴你他是真佛、道嗎?你以為沒有很高的悟性、付出和代價就能得聞真正的佛法嗎?古文化描述的正法修煉,哪有未經磨難、未經考驗、輕輕鬆鬆成佛的?就是要成為三界內的一個仙,有那麼輕輕鬆鬆的成就的嗎?望有緣人深思、莫失良機!

這裏無暇細述。用幾句話就可以說明:

找准正法修行法門,盡心身體力行,洪福定賜有緣人。

相信聰明的讀者不難找到這個答案!

6.為什麼真正的修行或修為就是最大的幸福?

《繫辭》有言: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譯文:孔子說:「祐,就是佑助,天所佑助的,是順從(天之正道);人所佑助的,是誠信,履行誠信而思於順天,又崇尚聖賢,所以,(這才是)『自天祐之,吉無不利』(真正意義)。」類似西諺:「自助者,上帝助之。」但是其中的內涵不夠。

綜上所述,「祐」有意外非分所獲之意(《新華字典》注釋:迷信的人指神幫助),包括天地之所賜,人之所助。但不是偶然的「天上掉餡餅」或「免費午餐」,而是有條件的,即,順從天道,履行誠信,崇尚聖賢(的教誨)。正是因為真正的修行者能夠做到,所以他們能獲得最大的幸福。從五行易學占卜術原理來說,這是因為構成修者自身的「五行成分或五行能量」的卦象已經被天(或神佛道)大大改變、優化的結果。而一般人是沒有這個天賜優惠券的!

另外,有些人為什麼不修行,也能獲得天祐?

因為他們在無意識的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做到了「順從天道,履行誠信,崇尚聖賢(的教誨)」,即「不修道已在道中」,當然,這種情形,難能可貴,比較少。這個原理解釋了「芭芭拉」等人多次大難不死的原因。

附錄:

一、《繫辭》關于吉凶禍福的論述摘錄

(譯文多採用劉大鈞、林忠軍):

1.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黃壽祺譯文:天下各種意識觀念以門類相聚,各種動植物以群體相區分,吉凶(就在同與異的矛盾中)產生。

2.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譯文:所以天生(蓍龜)神物,聖人效法它;天地變化,聖人效法它;天垂示(日月星)象,現示吉凶,聖人效法它;黃河出圖,洛水出書,聖人效法它。

3.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譯文:因此君子閒居時則觀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辭;行動時則觀察卦爻的變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無不利」。

4.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譯文:吉凶,是說明事務失得的;悔吝,是說明有小的過失。無咎,是說明善於補求過失。

5.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④

譯文:順應天道,知曉性命之理,因而不會憂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夠愛人。

6.子曰: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譯文:孔子說:言行,這是君子的門樞和弩機。樞機在發動時,主宰着榮辱(的變化)。言行,君子是可以用它來驚動天地的,怎可不慎重呢?

7.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譯文:《易》說:『以肩負物而又乘車,以至招來盜寇來打劫。』以肩負物,這是小人做的事情;車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盜寇想來搶奪他,對上驕慢而對下暴虐,盜寇想來討伐,懶於收藏財富是教盜寇來搶,打扮妖艷是引誘盜寇來姦淫。《易》說:『以肩負物而又乘車,招致了盜寇』(說的是)自己招來盜寇。

8.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譯文:吉凶悔吝,都是出於人們的行動;變化會通是要趨向合宜的時機。人事之吉凶在於以正道取得勝利;天地之規律在於以正道顯示於人;日月之道在於以正道煥發光明;天下的變動都統一於正道。

(趣時:①謂努力與當時的形勢、環境及條件相適應。②抓緊時機;及時。參《百度百科》)

9.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事物的變易,總是達到窮極就要變,變了就會通暢,通暢了就能夠長久。所以「有上天保佑,吉祥,沒有什麼不利」。

10.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譯文:孔子說:「小人不知道羞恥不明了仁義,不使他畏懼不會有義舉,不見到功利不能勸勉(他)作好事,不用刑威不能懲罰(制服),小的懲罰使他受到大的戒懼,(以致不犯大罪),這是小人的福氣。

11.善不積,不足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

譯文:善事不積累,不足以成名,惡事不積累,不足以毀滅自身。小人將小的善事視為無益而不去做,把小的惡事視為無傷害而不去掉,所以惡行積累到無法掩蓋,罪大惡極因而不可解脫。

12.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譯文:孔子說:「德行淺薄而位處尊貴,才智低下而圖謀大事,力量微小而肩負重任,很少有不受懲罰的。

13.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譯文:孔子說:「能知曉(事理的)幾微,大概是神吧?君子與上相交不諂媚,與下相交不瀆慢,這算是知曉幾微了。幾,是事物變動細微,吉的先現。君子見幾而行動,不待終日。

14.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譯文:孔子說:「祐,就是佑助,天所佑助的,是順從;人所佑助的,是誠信,履行誠信而思於順天,又崇尚聖賢,所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二、《百度百科》關於幸福的部分摘錄

1.期望指數越高,幸福指數越低。

2.西方哲學家

(一)德謨克利塔斯主張:[人生的意義應以快樂為主,所以人該儘量愉快,擯除痛苦。]並說:[幸福與否,乃靈魂之事,幸福不在於眾多的家畜與黃金,而在於神明的靈魂上。]因此,德氏被稱為精神的幸福主義者。

(二)蘇格拉底主張:[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因此,蘇氏主張:[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後是一位幸福之人。]

(三)柏拉圖主張:人生的目的是止於[至善](SummumBonum),其方式是[修德即善],修德是修養人的[智、義、勇、節]四樞德;行善是人行[中庸]之道,最後人的靈魂可以解脫以達到[至善]之境,如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人。

3、中國哲學家

中國哲學家被稱為[以快樂為幸福]主義者,有楊朱與墨子。

(一)楊朱(前440~360)主張:[人生的幸福是追求個人的快樂。]如他所言:[人之生也奚為哉?為美厚爾!為聲色耳!]又說:[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並言:[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因此,楊朱被稱為[極端的個人縱慾主義]。

(二)墨子主張:[兼愛說],以人生的目的是謀取大眾的安寧幸福,如其所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若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因此,墨子被稱為唯眾的幸福主義。

4.感受幸福

在對比中感受幸福。

有的人在臨死時,才意識到平凡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而自己以前從未珍惜過,從前只覺得榮華富貴才會幸福。

在美好中感受幸福。

幸福就是在美好的環境中,和美好的人,過美好的生活。

在簡單、安全、和諧、溫暖的生活中感受幸福。

在奉獻中感受幸福。

幸福不僅僅是靠「得到」,更多的是靠「奉獻」,因為愛一個女孩,男孩只有努力工作、賺錢,讓所愛的女孩幸福了,男孩自己才會感到幸福。

5.幸福的特點

A綜合滿足才能真幸福。

每一單項欲求的滿足,都能給一個人帶來一定程度的快樂,但是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一般地說,一個人只有獲得多項欲求的基本平衡式的綜合滿足,他才會感到真幸福。

B幸福度與代價成反比。

每獲得一定單位的欲求滿足,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這些代價實質上是勞動的付出、精神尊嚴的付出和生命時間的付出,但是常常會被金錢的付出這個表象所掩蓋。欲求滿足的程度,與代價的付出量成反比例關係。

C幸福量取決於欲望值與實際滿足度之間的差。

一般來說,幸福量的大與小,取決於這個人的欲望值與實際滿足度之間的差,實現的滿足度比當初欲望值超出的值越大,這個人就會越幸福,反之,這個人就會感到越不幸福,甚至是痛苦。知足者長樂,就是這個道理。

D次序選擇決定幸福量

人們只有在空間上保持好各種單項欲求的平衡滿足,既分清主次又不以偏代全,由此形成的欲求綜合滿足程度就高,幸福總量就大,反之就低就小

E欲求滿足的時間越久幸福總量越大。

無論是單項還是綜合,欲求的滿足都存在着一個時間觀問題。在同等量的滿足度上,只有讓欲求滿足的時間越久,幸福總量才能越大。因此,人的壽命越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間越長久,人類幸福總量就越大。

F與他人關係決定欲求滿足度。

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中人,因此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既存在着欲求衝突關係,更存在着欲求依存關係,因此,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或者一個政黨、或者一個國家只有妥善地處理好與其他社會成員的關係,才能獲得較高的欲求綜合滿足度。

6.感覺不到幸福的原因

①不善於發現陽光面

生活中有許多積極的、好的方面,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它們,「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別人的幸福,縮小了自己的快樂」是其真實寫照。

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也對生活中的負面事件大肆宣傳報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同時也削弱了人們的積極心態。

②.缺乏信念

在經過20多年衝刺般的財富賽跑後,一些人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這種缺乏信念與理想的狀態,難以產生長久、快樂的幸福感。

③老愛攀比

現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競爭中,比職位、比房子、比財富……比來比去,人們的心裏只剩下欲望,沒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麼比別人幸福時,幸福也就離你遠去了。

④.不知道奉獻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曾顯示,在生活中多去幫助他人,能讓自己感到更快樂。但現代社會中,樂於無私奉獻的人越來越少,斤斤計較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你總算計着「我能從中得到什麼」、「做這件事值不值得」,就會生活的很痛苦。

⑤.不知足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但能知足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換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換更好的,有了錢想賺得更多……這些欲望,指使着人無休止地奔波勞碌,硬撐着去爭取登上那「輝煌」的頂峰。

⑥相互不信任

社會雖然通訊高度發達,但人們的心靈卻漸漸疏遠了。人越來越傾向於「右腦」思維模式,而右腦掌管個體、權力、地位等,對於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來自於左腦的感受,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們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⑦過於焦慮

購房、子女養育、家庭養老負擔等問題;因為職場晉升空間感到擔憂而產生的工作壓力;朋友同事之間人際關係的處理等都成為了中國人的「壓力源」。在大城市中,無論老人、年輕人還是孩子,多處於一種煩躁不安的焦慮狀態,這讓人們無法從心底感受到幸福。

⑧.不懂得分享

雖然社會資訊發達,人與人的直接交流卻越來越少,更容易讓大家造成心裏的閉塞,所以懂得多渠道,合理的分享,是獲得幸福關鍵因素。

7、古代宗教的幸福觀

儒家幸福觀

儒家提倡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人生,向內修身養性,形成仁、義、禮、智良好的道德品質。向外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極端,處理好人際關係等,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道家的幸福觀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隨順自然的法則,崇尚道法自然,心靈離開「塵世」的紛擾,讓身體和心靈都過着質樸和自由自在的生活。

佛家幸福觀

苦、集、滅、道四聖諦

幸福自己所造作的,不幸福也是自己所造作的,佛家講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對於一個迷惑的人來說,人生本無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種各樣的痛苦,而這些痛苦的根本來源在於「貪」、「嗔」「痴」,即人的三毒煩惱,根本原因就是對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要擺脫痛苦的「生死輪迴」,達到幸福的彼岸即「涅槃」,只有滅除貪愛欲望,修行念佛。由此可見,佛教基本教義與其說是說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擺脫痛苦的理論與方法,不如說是一種關於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獲得幸福的理論與方法。

基督教的幸福觀

基督教認為人要達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對財富、名譽、權力和肉慾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對上帝的熱愛和追求中。只有對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歸天國,獲得真正的幸福。

8.西方理性主義的幸福觀

理性主義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傳統,古代以蘇格拉底、柏拉圖、斯葛特學派等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兒、康德、黑格爾等人為代表。理性主義強調理性作用,貶低感性與情感的作用,主張抑制欲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們認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於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樂只會玷污理性,荒廢人生。理性主義的幸福觀有兩種:一種是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和諧說,一種是以犬儒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為代表的禁欲主義。

9.關於幸福的名言

高爾基:一切用自己的勞動掙來的東西,都是甜蜜的!付出的努力越大,就感到越甜美。

高爾基:其實,做個幸福的人是很簡單的!什麼是幸福呢?就是知足……別的沒有什麼……

契訶夫:為了讓內心不斷感到幸福,那就需要:善於滿足現狀為了讓內心不斷感到幸福,甚至在憂傷悲愁的時候也不變,那就需要:(一)善於滿足現狀,(二)高興地體會到「本來事情可能更糟」。

蕭伯納:你一點也不自由:你的頸項、手腕、和腿踝,完全給你的職業和家庭牢牢縛住,同時,你只有在前往工作的途上,才偶然拾到一點幸福的碎屑斷片。

盧梭:不論到什麼地方,幸福步步跟隨着我;這種幸福並不是存在於任何可以明確指出的事物中,而完全是在我的身上,片刻也不能離開我。

盧梭:我這一輩子只是在那個幸福的年代最接近明智。對過去沒有多大的懊悔,對未來也毫不提心。佔據我心靈的思想是享受。

安德魯?奧斯瓦爾德:內心不平衡的人置身於快樂的場所,便可能格外感懷生活的嚴酷。如果人們註定要經歷情緒的波動,那麼在其他人也都悶悶不樂的環境中挨過生活的低谷,也許會好過些。

盧梭:如果我們可以在自身之中求得幸福,那麼從別人的意見里去求得我們的幸福,又有什麼好處呢?

盧梭:經驗告訴他,追求幸福乃是人類活動的唯一動力,因而他能夠區分兩種情況:一、由於共同利益,他可以指望同類的幫助,這是一種稀有的情況;二、由於彼此間的競爭,他不能信任他的同類,這是更稀有的情況。在第一種情況下,他和他的同類結合成群……在第二種情況下,每個人為了力求獲取自己的利益,如果相信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便公開使用強力,如果覺得自己比較弱,便使用智巧。

盧梭: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人的幸福只能消極地看待,衡量的標準是:痛苦少的人就應當算是幸福的人了。

盧梭:在希望得到這種最大的幸福的時候,其樂趣比實際得到它的時候還甜蜜一百倍;在等待的時候,其滋味比嘗到的時候還好得多。

楊瀾:辛辛苦苦,過舒服日子;舒舒服服,過辛苦日子。

張海迪:像所有矢志奮鬥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尋本身當做真正的幸福。

雨果: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

愛因斯坦: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會顯得特別美好。

羅斯福:幸福不在於擁有金錢,而在於獲得成就時的喜悅以及產生創造力的激情。

魏鵬:幸福是什麼很難有統一的答案,但幸福的來源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來源於物質的滿足,比較短暫並且遞減;來源於情感層面的親情、友情、愛情,比物質層面持續穩定,有益無害;來源於信仰的,如各種宗教對幸福的期盼和沉思;來源於自我實現的,如科學家、藝術家、慈善家等,通過幸福他人、達到永恆幸福。

人是自己幸福的工匠。——梭羅

只有整個人類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狄慈根

做好事的樂趣乃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幸福。——列?托爾斯泰

快樂可依靠幻想?幸福卻要依靠實際。——尚福爾

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艱苦的時候?也會感到幸福。——徐特立

把別人的幸福當做自己的幸福,把鮮花奉獻給他人,把棘刺留給自己!——巴爾德斯

責任編輯: 吳量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119/27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