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香港觀察:摧毀真的,建個假的

城市在發展與保育,相信是這十年來香港社會最大的矛盾之一。

城市在發展與保育,相信是這十年來香港社會最大的矛盾之一。

香港這一年來出現了兩個新玩意:一是香港多了一個「野營」地點,往往 可號召民眾搭起帳篷去通宵達旦地集會,位置就在新政府總部外;二是前來野營的,是一個又一個新成立的大聯盟。繼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和保衛香港自由聯 盟後,最新登場的,就是為自然生物鳴不平的守護龍尾大聯盟。

龍尾是新界汀角路上的天然泥灘,論知名度遠不如米埔,生態價值也受到低估,何以一個二百米的泥灘,會成了民間和政府角力的新戰場?

龍尾保衛戰

城市在發展與保育,相信是這十年來香港社會最大的矛盾之一。2000年代中後期的天星皇后碼頭遷拆事件 及菜園村抗爭運動引起的軒然大波,還有近年的政府山建築群保育事件,以及新界東北「割地」疑雲等,亦令政府站在民眾的對立面。天星皇后兩個碼頭以及中區政 府山建築群,是香港的重要地標,也是歷史承傳的重要部份和許多市民的共同記憶,保育聲勢之大完全可以理解;菜園村和最近的燙手山芋新界東北發展,更加涉及 非原居民村民和原居民之間千絲萬縷的利益和中港矛盾,切身利益受到影響,抗爭之聲勢浩大也不言而喻。

相比之下,龍尾灘的情況有點特殊。這個本來未受廣泛關注的泥灘,在2000年代時政府已提出填海將之變 成人工泳灘,理由是該區雖然有天然海岸,卻沒有泳灘供區內人士使用。終至今年初民政事務局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三億多港元進行沙灘改造工程,並擬於下月動工, 才喚起市民對龍尾的關注。

建人工泳灘的初衷表面是惠澤社群,而當局也以工程在區議會討論了七十次也沒有人反對,來證明建人工泳灘 有民意基礎。然而,龍尾不是大埔區居民的財產,而是屬於所有香港人的。而龍尾灘上的「居民」不是人類,面臨家園被毀也不會說不。把二百米長的泥灘上所有生 物和非生物連根拔起,再鋪上近五萬立方米的沙粒,無疑是一場生態災難。

政府為工程保駕護航,引用當年通過的環境評估報告指龍尾灘只有三十種生物,生態價值不高,而且亦已通過 既定程序,工程合理和合法。可是,由十多個跨界別團體組成的「守護龍尾大聯盟」卻指出當年的環評報告有誤導成份,而且引用的數據已過時。大聯盟的考證是龍 尾有二百多種生態,其中包括瀕危絕種的管海馬。還有,龍尾本身水質嚴重欠佳,根本不宜游泳,當年的環評並沒有指出這一點。試問這樣的人工沙灘,最終受惠的 是誰?

丁權變特權

令事件複雜化,同時也令人明白為何當局堅持人工泳灘計劃,就是新界土地的發展涉及了丁權問題,即新界原居民的利益。

殖民地時代的丁權制度,本來是政府在1970年代計劃發展新界時爭取原居民支持的政策,讓成年男性原居 民可在新界土地上認可的範圍內興建「丁屋」,安居樂業。到了今天,隨着非原居民大量遷至新界,持有丁權的原居民仿如變成特權階級,丁屋買賣也變成原居民至 富之道,不少新界鄉紳也變成土地發展商,不但令丁屋價值水漲船高,也令新界發展面目全非,所以才會演變成當年菜園村的非原居民要求不遷不拆,原居民卻急於 賣地發財的局面。新界東北發展亦是同樣道理,龍尾灘當然也不會例外。

龍尾的丁屋售價已較去年高一倍,再加上附近興建了不少受到爭議的旅遊設施(除了即將要興建的人工沙灘,還有以十億元興建的觀音像和水療度假酒店),誓要把龍尾打造成香港的巴提雅或墾丁,大量吸引外地遊客,龍尾的身價自然更上一層樓。

面對新界鄉紳的壓力,難怪政府在興建泳灘理據不足的情況下,唯有貫徹以往面對保育爭議的態度──即已完成既定程序,工程如期展開,拒絕推倒重來。天星皇后碼頭如是,菜園村如是,龍尾灘亦如是。

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保育方案

更可笑又可悲的是,為了平息民怨,上星期政府一度放風龍尾灘有轉機。但當環境局宣佈一個號稱雙贏的方案,即人工泳灘如期興建,但同時亦推出「汀角+」海岸生態保育計劃,把龍尾的生物搬遷置鄰近的泥灘,並設立博物館讓市民了解汀角的海岸生態時,這就等於為龍尾判了死刑。

這個所謂的雙贏,最後還是保育要讓路給不可持續的發展。當局大概認為把龍尾的海星、海馬和活化石中國鱟 等二百多種生物「原區安置」,已是皇恩浩蕩。然而,搬遷物種可釀成一場更大的生態災難,龍尾犧牲了,汀角其他泥灘要突然接收這些被迫遷的鄰居,也會對本土 生物做成滋擾。到最後,大家可能真的要去構思中的龍尾自然博物館,憑弔這些生物。

所以,這個「汀角+」保育計劃,其實加了什麼東西,沒有人知道。但我們清楚看到,這是一種帶有濃厚「中國模式」的保育方案──拆了真的,建個假的。

香港最後一個成立的海岸公園(在東平洲),已是2001年的事。這十年來,政府並沒有任何實際措施去保 護香港珍貴的天然資源。猶記得兩年前,香港人珍而重之的大浪西灣遭中國富商魯連城興建別墅而受破壞,群情洶湧,此事亦令梁振英在競選特首時成功攏絡環保團 體,打造其決心保護環境的形象。

今天,梁振英開的空頭支票沒有可兌現的跡象,政府的既定程序嚴重與社會脫節,鄉紳的利益依然壓倒了環境和文化保育等漸變成主流的聲音。香港人還要站在堆土機前多少次,還要到政府總部「野營」多少次,才能取回和保護這片自己的土地?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1101/266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