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北京成汪洋澤國 下水道是一處硬傷,一根軟肋

作者:

下水道無疑已成為城市的一處硬傷,傷在筋骨,傷在血脈,傷在元氣。一場暴雨,如果不能讓城市建設管理者從中汲取教訓、做出改變,那麼所謂的未雨綢繆只能當做一句笑談。

21日10時起,北京市從部分地區暴雨擴展為全城特大暴雨天氣,罕見暴雨導致城市交通大面積癱瘓,市民開車如行船,多出低洼處成為天然"游泳池"。接到報警據中央電視台21日晚間23時報道,根據最新數據,北京此次降雨為61年來(1951年以來)最大。(人民網7月22 日)

暴雨如注,首都北京一夜間如同汪洋澤國。路面塌陷,地鐵積水,行人車輛被洪水圍困,多處下水道井蓋被沖翻,要麼下灌形成漩渦,要麼形成一股"噴泉",不得不靠人力暴雨中守崗。面對天災,警、民齊心協力,展開一場暴雨中互幫互助的攻堅戰,不幸的是,最終因雨勢太大,路面水位過高,已造成數人遇難。

我國屬季風氣候類型,雨期不斷。今年以來,像北京、武漢、上海等多個大城市已經遭遇多次強降雨,每次的交通癱瘓都給市民出行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損失嚴重。

想起了台灣作家龍應台的那句話: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習慣了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的雄壯,而下水道,如同一座城市的血脈,流動的是這座城市的生命與活力。只是,出於顯像的政績考慮,一些政府官員寧願拿錢建築一幢幢高樓作為炫耀的資本,寧願把資金撥付給暴雨時的全力救援,卻未曾想咬緊牙在排水系統上大幹一番。

下水道對於中國的城市而言,無疑是一處硬傷,一根軟肋。

在一些西方城市,比如法國,地下的管道排水系統可以用完美二字形容。該排水系統建於19世紀中期,掀開井蓋進入地下,就仿佛進入了一個地下宮殿,法國人並因此建成了法國下水道博物館,這也是全世界唯一可工人參觀的下水道。在英國倫敦,下水道已有150年的歷史,150年前,倫敦臭氣熏天、霍亂橫行。為解決排水問題,倫敦於1865年完成地下排水系統改造工程,長度達2000公里,既結束了水污染導致的各種惡臭和疾病,同時避免了大雨造成的內澇。倫敦下水道也因此成為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地的七大工業奇蹟之一。

在當代中國,有兩個城市的排水系統還算"先進"。一個是青島,另一個是千年不澇的江西古城贛州。專家指出,青島市老城區的排水系統是中國最完備的,而這最好的排水系統卻是100多年前由德國人修建的,當時被德國人以公共衛生問題來看待,其中的雨污分流模式至今有很多城市都未能做到。

近年來,城市建設力度加大,各處滿城挖,地形地貌有很大變化,自然空地不足,對雨水吞吐不及時。建設管理過程中方案不夠完備,急於看到高樓拔起,卻忽視地下管道系統建設。每遇暴雨,便呈現出一幅"哮喘"的病態,必然會讓城市窘態百出,狼狽不堪。

除此之外,一場暴雨引發的成本交究竟值不值得?一旦暴雨來襲,政府管理者就會注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全面展開救援,最終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和生命傷亡,息事寧人過後,繼續按着原先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前行,提心弔膽地盼望着暴雨不再來臨。生命傷亡,財產損失,資源浪費,到頭來一切原本可以避免,卻最終被歸咎於兩個字:天災。

下水道無疑已成為城市的一處硬傷,傷在筋骨,傷在血脈,傷在元氣。

一場暴雨,如果不能讓城市建設管理者從中汲取教訓、做出改變,那麼所謂的未雨綢繆只能當做一句笑談。及時更新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加強城市公共管理和應急機制,未來的攻堅戰才能有十足把握。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網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722/254202.html

相關新聞